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三年减少49万贫困人口
2018-05-23 09:39:44   来源:南充日报   

  三年减少49万贫困人口

  ———南充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纪实

  南充自古以来是川北重镇,有2200多年建城史,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闻名于世的“三国之源”和新中国“将帅故里”,是四川第二人口大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南充同时也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有国贫县4个、省贫县3个。2014年底,全市有贫困人口57.8万。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760万南充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发扬“工匠精神”、狠下“绣花功夫”、做足“精准文章”,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大会战在全市每一处山山水水打响。

  截至2017年底,南部县、蓬安县已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嘉陵区、仪陇县和高坪区“摘帽”工作已通过省级验收。阆中市、营山县计划今年“摘帽”。全市794个贫困村成功退出、49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0%下降至1.5%。南充脱贫攻坚实现连战连胜,得到国务院肯定性批示,为贫困地区脱贫奔康作出了示范、交出了精彩南充答卷!

  立下愚公移山志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责重如山。

  脱贫攻坚战伊始,市委、市政府铿锵发令:各级干部要不断增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最关心的事”“冲在最前方”的“三种意识”,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天大的事、使出天大的力、尽到天大的责,决战决胜、不胜不休。

  市委先后主持召开了3次全会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1次会议,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7次覆盖到村的电视电话会,聚焦聚力贫困山村、部署布置脱贫摘帽、喊响喊明工作责任。

  全市党员干部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迅速紧起来、动起来、干起来,人人以攻坚为己任,个个以克难为指向,一切以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为目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吃住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在脱贫攻坚一线、决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全市3万多名党员干部全部下沉、分块包片、驻村帮扶,集中时间、集中心思、集中力量决战脱贫攻坚,决战态势全面形成、决战场面迅速铺开。

  非常之事,当用非常之策。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出征,一线指挥、前线参战、火线突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周一调度,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天一调度,层层挂出作战图、制定任务书、列出时间表,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倒逼落实。

  上至市委书记,下至村组干部,只争朝夕地干、昼夜兼程地干、夙夜在公地干,以实施挂图作战和按图施工来推进,以严的作风和实的举措来加压,形成了冲锋陷阵的“狮子状”。先后开展了7次脱贫攻坚战现场拉练,定期督导查进度、实地观摩查标准、现场验靶查履职,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推进有序、落实有效。

  为准确掌握脱贫攻坚最真实成效和第一手资料,南充全面推行“日暗访日通报”督查工作机制,遴选大批优秀年轻干部,组建了12个暗访组,坚持每天进村入户暗访、全程录像录音、原汁原味通报、全面跟踪整改。从2016年5月以来,共梳理并督促整改各类问题6000余条。

  牵住产业牛鼻子 脱贫不搞花架子

  贫困群众大多是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五无群体”。如何有效组织贫困群众,让他们一起发展产业、共同抗风险、抱团闯市场?这项任务艰巨而复杂。

  南充从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入手,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思路,搭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扶贫基础性、长期性、保障性功能,探索出了“党政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新路子。自启动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以来,已带动全市贫困户5.7万户入园发展产业,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为加强对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确保技术指导服务贫困村全覆盖,全市共选派市、县、乡(镇)农技人员1290名,到贫困村驻村进行技术指导,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名驻村农技人员。

  在大力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基础上,全市立足丘陵山区实际,高标准推进“中国晚熟柑橘之乡”和“中国木本油料之乡”建设,力争2020年晚熟柑橘基地达到200万亩、木本油料基地达到100万亩,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产业链。

  同时,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等问题,积极创新探索多元投入、利益联结、风险防控“三大机制”,让贫困群众放手放胆参与、实实在在增收。

  产业园区建起了,产品生产出来了,还要把产品卖出去,才能真正变成收益。为解决贫困地区网货难下乡、农货难进城的问题,全市各地坚持电商平台、服务驿站、特色品牌“三向发力”,打通城乡市场双向通道,与阿里巴巴、京东、当当、易田等知名电商牵手,设立当当全国农村电商总部,建成“绿谷西充”“德乡仪陇”“淘南部”等77家本土电商平台,带动25.6万贫困群众搭上网络快车。

  补齐基础短板 共享发展成果

  脱贫攻坚战,基础须先行。

  南充处于丘陵地区,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群众出行困难;一些地方贫困群众住房安全及水、电等生活必备资源得不到保障,生活艰苦。如果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保障,战胜贫困奔小康的信心从何而来?

  南充坚持精准脱贫基础先行,锁定“一路二房三水”,大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区位困境、打破地域限制,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从本质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从长远上夯实脱贫奔康物质基础。

  要致富先修路,为解决贫困地区农村道路建设标准不高、管养体系不全、农村客运不畅的问题,全市坚持农村道路建设、安保设施配套、管养体系完善、农村客运激活同步到位,立体式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实现100%的乡镇和100%的村通硬化路,100%的乡道和45%的村道建成安保设施,所有乡镇设立交管站、80%的村设立养护岗,100%的乡镇和58%的村开通客运班线。

  安居才能乐业。为解决贫困群众无力建、无序建、负债建的问题,南充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宜改则改和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举债负债“三宜三不”原则,大力配套推进道路、供排水、电力燃气、环境卫生、通信网络等建设,确保贫困群众修得起、住得进、不返贫、生活好。目前,全市已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4159户、易地扶贫搬迁67636人、地灾避险安置1868户。

  嘉陵江贯穿南充,但水源分布不均,“用水靠天、饮水靠担”是部分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全市采取“集中供水为主、联户供水为辅、分散打井为补充”的方式,构建起“三级配套、层层相扣”的全域供水体系,保障贫困户“龙头一打开、清水自然来”。截至目前,全市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全部得到解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织牢最后安全网

  政策兜底是脱贫奔康的最后一道屏障和最后一道防线。

  南充坚持深度整合政策资源,紧紧围绕保就医、保上学、保生活,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因学致贫返贫等脱贫难题,探索建立“三四五”政策保障体系,挖断深层次致贫根源,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阻断循环式返贫怪圈。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生一场大病、家底都赔净”,这一句曾广为流传的谚语,在南充已成为过去!全市对21类重特大疾病患者、11类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康复,分类实行住院门槛费和床位费“双减免”、门诊医疗救助、特殊疾病免费服务;推动医卫资源下沉,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医师多点执业、远程诊疗服务,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坚持基本医保扛大头、大病保险和补充保险减负担、民政大病救助兜底线,实现贫困群众县内住院费用个人零支付、医疗费用控制在10%以内。

  教育是贫困群众的精神寄托。南充积极探索建立上级政策扶助、本级基金援助、社会力量赞助、教育系统帮助“四大资助”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扶贫;实行“每名贫困学生落实1名教师结对帮扶,每名教师每月2次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每期3次家访”的“123”帮教措施,形成了关心关爱常态化、防止辍学网格化的“教育大扶贫”格局。截至目前,全市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6.69万人,发放各类助学金6930万元。

  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是最后一道安全网。全市坚持整合政策资源兜底,实现贫困群众农村低保、特困人员集中或分散供养、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民政临时救助、符合政策贫困群众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记者 张春华)

相关热词搜索:人口

上一篇:南充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全面推行河长制纪实
下一篇:南充10大改革亮点获国家级表彰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