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逐梦小康绘蓝图 脱贫路上信心足
2019-03-18 08:57:36   来源:南充日报   

  逐梦小康绘蓝图 脱贫路上信心足

  ———南充市全力实施精准脱贫纪实

  搬罾镇现代农业产业园。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南充全市坚持“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抓脱贫,坚持“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抓落实,大力探索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强化产业培育,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深入推行“五带五强”工作法,强化党建扶贫,南充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3月17日,记者从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217个、脱贫5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2%。南部、蓬安、仪陇、高坪、嘉陵5个贫困县成功摘帽,阆中、营山已顺利完成省级摘帽验收,南充将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贫困县摘帽。在2016年、2017年四川省脱贫攻坚综合考核中,南充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2018年,南部县荣获全省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1023个脱贫奔康产业园 带动9.1万户贫困户致富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产业脱贫,是富民根本之策。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南充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路径。

  3月16日下午,春风暖阳,时值周末,位于顺庆区搬罾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各个草莓园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一个个草莓大棚里,草莓个大鲜红,游客们提着篮筐,穿梭在一排排草莓之间,弯着腰采摘挂在藤蔓上的草莓……搬罾镇石庙子村村民冯国珍一边在园里除草、一边给游客们介绍草莓的口感和品种。作为一名贫困户,冯国珍受聘在草莓园打工,主要负责除草、修剪枝条和看护草莓。如今在石庙子村,像她这样依托于草莓园,就近务工的村民不在少数。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该镇实施精准脱贫,带动村民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面积达1.2万亩,涵盖现代农业展示、农产品储存、科技培训、花卉展示和休闲游乐五大功能,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共带动3000多户农户从事蔬菜生产,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每年吸纳1000多名农民就近入园务工,务工农民年人均增收达1.5万元以上。

  在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现代化的食用菌产业园,一个个种植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菇农们正忙着菌袋的制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领下,黎明村建起了柑橘、食用菌、莲藕三个产业园。食用菌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业主带领27户贫困户组建,每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入股5万元,参与种植获得收益,仅入股的保底分红每年就有7000元;入股并参与种植的农户每年可获得收益3万元至5万元。

  “土地流转费一年有1000元,我在柑橘园务工,每天收入有60元,这样做比土地撂荒强。我还通过小额信贷入股了食用菌合作社5万元, (紧转2版)(紧接1版) 每年收益在1万元左右。”58岁的贫困群众陈远珍一边在柑橘园里干活,一边向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为解决群众“造血功能”差、持续增收乏力的问题,我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采取抓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思维,在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成为业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政策资金入股,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目前,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通过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返租倒包等方式,带动贫困户9.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应对“大长高低” 创新“三大机制”强化保障

  全市坚持突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益。

  南部县八尔湖镇纯阳山村贫困户姚素琼患食道癌,丈夫因脑溢血住院,家庭经济困难。2016年,村上建起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后,她种植了一个菇棚,一年净挣10万元。

  姚素琼回忆,2016年7月,得知村里要建脱贫奔康产业园,她想贷款入股产业园发展。但是姚素琼不懂市场,她坦言,自己也曾担心:“如果菌菇销路不好,贷款可能血本无归。”南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谭必武说,姚素琼的担忧,也是很多贫困户的心声。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等问题,如何防控市场风险?我市创新“多元投入、利益联结和风险防控”三大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产业扶持基金50万元,运用市场化办法撬动业主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产业扶持基金可入股龙头企业或业主大户发展产业,收益用于给贫困户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并按比例提取作为基金补充,确保滚动投入、滚动发展。此外,贫困户除了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返租倒包、托管承包等农户“普惠性”利益联结之外,还可通过产业到户资金、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资金等“特惠性”政策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并且在贫困村试点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每个村建立10至3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并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信用风险、种养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增强贫困户在发展产业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消除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如果亏了,有保险公司赔偿,政府也有风险基金补助,就如同上了双保险。”姚素琼心里有了底后,贷款5万元入股产业园,不仅成为园区股东,还参与菇棚日常管理。

  如今,贫困户除了土地流转、资金入股、返租倒包等“普惠性”利益联结之外,还可通过产业到户资金、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资金等“特惠性”政策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享受保底分红,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在探索发展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实践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产业兴则脱贫快,产业强则脱贫实。”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邓强表示,目前,全市在抓产业扶贫上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抱团发展和群众主体,加上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思维探索出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模式,推动了产业项目、贫困户、政策资源向园区“三集中”,破解了产业扶贫的“死结”。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217个、脱贫5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2%。

  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底气足

  脱贫的主体是贫困群众, 只有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内生动力, 才能迸发出强大的驱动力量, 从而打赢脱贫攻坚战。

  南部县长坪镇双沟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2014年初,全村有397名村民处于贫困线以下,收入低、居住环境差。而年逾六旬的村民曹仁德是其中一位,一家人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2016年7月,随着几台挖掘机和推土机开到双沟村石庙子山,曹仁德一家人的生活悄然发生改变。

  “扶贫要先扶志,我们采用‘公司+村党支部+棚主+贫困户+金融’的方式建生猪养殖脱贫奔康产业园,帮助像曹仁德这样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的贫困户脱贫增收。”双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伏云国说。

  “我们鼓励村民树立脱贫志气,并发展致富增收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伏云国介绍,目前,双沟村不仅建成年出栏生猪5000头的生猪养殖脱贫奔康产业园,还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带领贫困群众栽植丑柑、脆香甜柚230亩,150户村民发展小养殖产业;修建村道水泥路1.2公里、组道路4.5公里、产业路8.9公里……随着全村103户、394名贫困群众成功脱贫,双沟村也顺利退出贫困村。

  阆中市飞凤镇瓦店村与帮扶单位在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调整帮扶思路,将以往给贫困户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转变为在村上设立帮扶基金。帮扶基金前期共10万元,主要用于3个方面:帮助发展产业,为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购买种苗和生产资料;解决特困户生活用电难题;用作激励费用,结合“四好村”创建、感恩教育等,在村上开展“示范户”、“卫生户”、“诚信户”等评选活动,对先进给予资金奖励,大大激发了“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干部引领带着干、群众主体自己干、风险兜底鼓励干”,分布全市农村的帮扶干部注重率先解决“志穷”,再解决“人穷”,帮助贫困群众摒弃“等人送小康”心态,“学会自己走路”,如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坝坝会等形式,组织贫困群众听扶贫政策宣讲,开展脱贫评比,评选先进典型,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依靠自己勤劳双手脱贫致富的志向;组织贫困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坚定“别人能干好、我也能干好”的信心。同时,严格按市场规律寻找门路,让贫困群众“自己干自己的事”,贫困群众干什么政府绝不强迫,贫困群众干的事政府绝不包办,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意愿更强,稳定增收的能力更强,致富奔康的底气更足。

  逐梦小康绘蓝图,脱贫路上信心足。如今,在南充大地上,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全市各级干部群众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务实的作风、更精准的举措,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记者 杜杰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广安市党政代表团来南充考察
下一篇:南充市人大代表监督城市综合管理纪实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