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的南充实践
2019-04-22 17:15:00   来源:南充日报   

  高坪区江陵镇凤仪湾,昔日荒滩如今被打造成了风景区。

  民富天下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南充在“三农”领域落实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建设成渝第二城、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时代课题。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南充在广袤的乡村掀起了场场建设热潮,铺展开幅幅壮丽多姿的大美画卷。

  A 富民产业支撑 贫困群众腰包鼓起来

  南充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市(州)之一,2014年,全市有129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1万户、57.8万人,贫困人口数量占全省第三位。

  农民不富,谈何乡村振兴?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满足农村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发展产业,助农增收,振兴乡村。对于南充来说,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抓住脱贫攻坚这个“牛鼻子”。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举,以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为载体,大力培育脱贫奔康长效产业,确保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在全市所有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贫困群众入园发展、稳定增收。

  顺庆区渔溪乡集凤寺村脱贫奔康产业园里,萝卜、白菜、莴笋、花菜等蔬菜长势良好。村民伍志琼一边熟练地拔萝卜,一边跟身边村民聊天。

  “现在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园区务工收入,咱们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意。”伍志琼丈夫常年患病丧失劳动能力,家里有两个上学的孩子,44岁的她既没文化也不懂技术,除了耕种家里的2亩地,平时只能到建筑工地提灰桶、当小工,这家没完工就得赶紧找下家,活又累挣钱还不多。

  2014年,随着精准脱贫号角的吹响,集凤寺村通过流转土地,建起脱贫奔康产业园。伍志琼把家里2亩地流转出去,每年收取1000多元租金。手脚麻利的她又到产业园当工人,定期拿工资。“工作稳定,每天拿现钱,而且离家近,打工挣钱和照顾家人两不误。”伍志琼说。

  占地3200亩的蔬菜基地是渔溪乡最大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已吸纳20余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入园务工,每人每年务工收入8000元左右。目前,渔溪乡建有4个脱贫奔康产业园,有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30余个。

  贫困群众往往因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等因素导致贫困,受自身条件限制,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实现脱贫奔康。针对这一问题,南充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搭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平台,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成为业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让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政策资金入股,享受产业发展红利。

  按照这一思路,脱贫奔康产业园在南充每个贫困村建了起来。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贫困户9.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全市共退出贫困村1217个、脱贫56.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

  B 基础设施打底 广袤农村面貌美起来

  老百姓收入提高的同时,村容村貌也发生巨大变化。广袤农村新风扑面,犹如一幅泼墨画卷徐徐展开,美景次第入眼。

  营山县朗池镇兴云村,之前只有一条不足3米宽的泥土路与外界相连。如今,玉带般的水泥路蜿蜒起伏,道路两旁姹紫嫣红的鲜花竞相开放,花海之间,错落有致的村民聚居点是当地村民的幸福家园。

  该村10组村民周超颖的客厅里摆放着与房屋风格相一致的中式古典家具,茶几上的水果盘里盛满了新鲜水果;厨房里燃气灶、抽油烟机、冰箱、微波炉等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卫生间里干湿分区,安装了带抽水箱蹲便器和浴霸。

  “以前,我们家是破旧的土坯房,煮饭靠烧柴火,猪圈就是厕所。”谈起今昔对比,周超颖直言,这些变化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在相关惠农政策的支持下,2017年底,她家从危房搬进楼房,还办起农家乐,真正实现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据了解,兴云村按照“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坚守“自然、生态、休闲”原则,依托交通优势、优美环境,整村推进房屋改造,同步实施“五改三建”,开展“六顺六净”活动,并深度挖掘耕读文化,以“春夏秋冬”四季节为入口、“日月风云”四创意为景观台、“天地人”三才为节点,兼具“渔樵耕读”、“琴棋书画”、湿地公园等节点景观工程,建设集旅游与扶贫一体的文化、产业、双创等优品园区。

  对于南充来说,兴云村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春暖时节,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生机勃勃,水泥路两侧开得正艳的格桑花“夹道”迎客;花海之间,灰瓦白墙的安溪潮村幸福新居错落有致;从山坡向下俯瞰,水泥路环绕延伸,通向一个个村民聚居点;一排排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波光粼粼的鱼塘整齐划一呈格状分布,这是村子振兴的重要载体。蓬安县新园乡油坊坝村,连绵起伏的丘陵间,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桑树如同给大地披上绿衣裳,这是蓬安着力打造的集桑树规模化栽植、蚕桑综合加工、循环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区“蜀北桑海”……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南充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8717户、易地扶贫搬迁100156人,完成覆盖31.2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完成2702个村农网改造,实现100%的村通硬化路、100%的村安全饮水达标、100%的村通信网络全覆盖。

  C “一讲三比五树” 乡村文明新风树起来

  振兴乡村不仅要改变乡村环境、发展乡村经济,更需要繁荣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明。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乡风文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致富路上也更有奔头。

  4月21日中午,吃完午饭,顺庆区大林镇李家坝村村民马晓华就提起一大袋生活垃圾,将其扔进自家门口公路边的垃圾池。“过去马路上、院坝里到处都是牲畜、家禽粪便,连脚都不敢下,大家都习以为常。”提及过去村里的环境卫生,马晓华感慨颇深,现在大家自觉爱护环境卫生,垃圾都倒进垃圾池,“如今,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每个村民都不好意思给‘四好村’抹黑。”

  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李家坝村以农民夜校为依托,实施“农民夜校+乡村治理”的激励模式,通过宣传和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领,在村居院落开展“讲政策正乡风”“比生活习惯树形象、比行为习惯扬美德、比生产习惯重安全”和“树崇德尚学之风、树移风易俗之风、树遵纪守法之风、树诚实守信之风、树热心公益之风”的“一讲三比五树”系列活动,正乡风、优村风、淳民风,着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垃圾归位、孝老爱亲、亲邻善友……已经成为李家坝村村民日常的生活行为习惯。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南充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不少地方都保留着古村落、古建筑等有形财富以及附着于上面的无形资产,保存着历史遗留的地域、民族、习俗、礼仪、节庆、建筑等方面不同的风格。正是这些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财富,才让乡村文化显得弥足珍贵。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这已经成为南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亮点。

  走在我市省级传统村落、营山县绿水镇锁口村村道上,只见水洞坪、猴坪山两座高山与锁口古村落隔河相望,村内树木参天,民居四周绿树掩映,风景如画。蜿蜒流淌的文殊河是锁口村的“母亲河”,河水清澈见底,勾画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锁口村党支部书记吴明祥介绍,对锁口村的规划建设,当地一直注重保护,不搞大拆大建,原生态尽量保留。

  锁口村是我市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在每一个传统村落,老木屋、石板路、土院墙、稻草垛……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成为了久居城市的市民心仪的旅游之地。

  “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笔下的嘉陵江清澈秀美。如今,秀美的新农村画卷正在嘉陵江畔的南充大地上徐徐展开。

  传家风淳民风树新风 美丽乡村擦亮文明底色

  “妈,多泡脚对身体好,要每天坚持。”4月20日,阆中市洪山镇良善垭村村民陈秀,如往常一样烧好热水,准备给母亲洗脚。

  只见,她将刚烧好的开水倒进洗脚盆内,又兑上冷水,用手试了试水温。“嗯,温度刚刚好。”陈秀一边说,一边熟练地挽起母亲的裤脚。

  “我妈只有我一个孩子,孝敬她是我的本分。”陈秀的母亲今年已经80多岁了,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离不开女儿的贴身照顾。陈秀便不再外出打工,选择在家陪伴母亲。

  “她孝顺得很!她妈想吃啥她都舍得买。”“她嫁出去了,又回到娘家住,就是为了照顾她妈。”……

  走在良善垭村,村民们对陈秀的好评不断。2018年,陈秀的家庭被村民推选为“良善人家孝老敬亲家庭”,她孝老敬亲的行为再次得到广泛传颂。

  在良善垭村,不仅有陈秀这样孝老敬亲的代表,还有许多勤劳、自立、忠厚的代表,分别被评为良善人家系列人物。在每家每户墙上,都贴有以“思想品性良、长存善心,志向梦想良、永立善志,担当责任良、力行善举,敬业发展良、早成善事,家风家规良、多积善德”为主要内容的“五良五善”村规民约。因为这些机制的确立,良善之风在良善村广为流传。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风文明是保障。我们以良善文化为纽带,以善治兴村为抓手,积极开展传家风、淳民风、树新风‘三大活动’,启动了‘良善人家’、新乡贤评选等活动,在全村营造了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良善垭村相关负责人说,村里还修缮、修复了良善祠,改建了良善书院,变祠堂为课堂,将在家村民、适龄学童聚集于此,讲传统美德、经典国学、良善祖训,让村民继承真、善、美。

  如今,良善垭村已形成了克勤克俭、诚信友善、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良善文化。

  攻坚“三大革命” 生态宜居山村美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处理不容忽视。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作为我市新兴的特色旅游小山村,正举行一场以污水、垃圾、厕所为主要内容的“革命”。

  4月21日,时值周末,五龙村内游客络绎不绝,原本静谧的小山村一下热闹了起来。放风筝的小孩、骑自行车的情侣、赏花的老人熙熙攘攘。景区内的农家乐也“忙碌着”,为络绎不绝的游客准备午餐。

  记者注意到,路边每隔几米就有户外垃圾桶,保洁人员会不停清理垃圾;餐饮区每个农家乐都设有污水处理装置,所有的生活污水经过统一处理、检测达标后排放。

  “这就是‘三大革命’中的垃圾革命和污水革命。”五龙村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五龙村把紧邻国家4A景区天宫院的区位优势、有山有水的自然优势和风水文化优势相结合,量身定制了“打造特色旅游小山村”的发展定位,打造成深受喜爱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该负责人说,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该村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性开展“三大革命”。村内所有的生活污水均按照多户统一处理、联户集中处理、单户就地处理的方式,截至目前,全村共建集中式污水处理站1处、联户式污水处理点5处、单户处理65处,延伸污水管网12公里,实现收集全覆盖;全村垃圾实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做好垃圾集中处理,规划新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池16个,配备户外垃圾桶64个、保洁人员20名,确保全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和外运无害化处理;开展厕所革命,结合新村聚居点建设、观光景点分布,新建、改建旅游厕所6座,并纳入村、组卫生保洁范围,新增6个公益岗位进行专人管理。

  荒山变果园 致富路更宽

  在南部县雄狮乡碾盘村,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连片、长势喜人的柑橘树,以及点缀其间的白墙青瓦农家小楼、穿梭劳作的村民。

  “我在产业园务工,一个月工资将近2000元,比自己种庄稼强。”在柑橘产业园内,60余岁的韩泽生正在为树修枝。他告诉记者,2018年,碾盘村流转荒地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村里没有了闲人。而他,种了大半辈子的庄稼,对果树的养护有一定的了解,也被聘到产业园从事管护工作。一年时间,就能收入2万余元。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碾盘村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立红宝山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荒地1200亩种植柑橘树。采用“农户+合作社+产业园”模式,所有农户以土地入股,每亩土地可获流转租金400元,年底可获利润分红。此举在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村内100余名残疾人和贫困户就近就业的难题。

  同时,产业园选用滴灌技术及粘虫板、杀虫灯等保护性措施,以精耕细作来提高栽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021年将正式挂果。届时,我们的收入将进一步提高。”韩泽生望着前方的山坡、田地,眼里充满期待。因为他知道,对面的山上,原来尽是杂草和野树,现在变成了一株株柑橘树,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记者 易立权/文 梁洪源/图 实习生 柴梓嫣 罗熠)

  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

  南充乡村振兴着力重点

  突出产业振兴 建成“实力乡村”

  突出人才振兴 建成“活力乡村”

  突出文化振兴 建成“文明乡村”

  突出生态振兴 建成“美丽乡村”

  突出组织振兴 建成“和谐乡村”

  富民产业支撑

  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

  带动贫困户9.1万户

  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退出贫困村1217个

  脱贫56.9万人

  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2%

  基础设施打底

  截至2018年底,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8717户

  易地扶贫搬迁100156人

  完成覆盖31.2万人的安全饮水工程

  完成2702个村农网改造

  实现100%的村通硬化路

  100%的村安全饮水达标

  100%的村通信网络全覆盖

  (本栏稿件由本报记者 谯灵敏 采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南充现代农业:乘势而上再出发
下一篇:做好“引育留”文章 激发文艺人才活力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