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邓映康:万绿湖畔的巴蜀“领头羊”
2015-01-12 11:12:13   来源:   

    2014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河源市某酒店,500余名巴蜀人齐聚一堂畅叙乡情,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喜迎羊年元旦。这样的盛会,自2007年河...
  

  2014年12月31日,在广东省河源市某酒店,500余名巴蜀人齐聚一堂畅叙乡情,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喜迎羊年元旦。这样的盛会,自2007年河源市巴蜀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一届,让在万绿湖畔打拼的巴蜀人找到了家的温馨。这个研究会的创会会长就是营山乡友邓映康。

  25年前的一个夜晚,邓映康打着火把,挽着裤腿,踏着泥泞,从老家出发,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辛历程,终于来到广东省河源市,开始了梦想的追逐。他最初带领8人队伍创业,到今日拥有5000多人的建筑团队,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河源市建筑行业的新星。

  立一生志向  好男儿用双手拼搏未来

  1970年,邓映康出生于骆市镇杨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靠种田勉强维持生计,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

  “在那个年代,我一家7口人,吃饭就是最大的问题,我们两个大人经常要饿着肚子把饭留给5个孩子。”邓映康的父亲邓发富回忆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邓映康上小学时,大哥邓映福早已辍学在家,帮父亲为集体放鸭子。每天中午,邓映康从村小回家后都要亲自煮饭,然后给远在几公里外放鸭子的大哥送饭后才返回学校上课,由于年幼加之长途奔波,下午上课时往往没有了精神。小学未毕业,邓映康放弃了学业,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和农活。

  为了补贴家用,邓映康先放了两年鸭子,然后开始学做砖瓦。“打起赤脚,从三公里外的双溪乡挑煤炭回来烧窑。”邓映康说,“当年才刚刚15岁。”

  可怜天下父母心,考虑到兄妹多,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学一门手艺,将来有一技之长。憨厚的父亲便找到一个外包工的老乡,请他带邓映康学砖工,并签下了愿意在农忙时节无条件为他家出工出力的条约。邓映康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撕毁了条约,并在父母面前立誓要靠自己拼搏未来。

  1989年,邓映康被南方改革的春风吸引,放弃了在家兴办砖厂相对优越的环境,毅然决定和三弟邓映春一同闯广东。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邓氏兄弟打起煤油火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了杨柳村,挤着闷罐火车,经过三天三夜的颠簸,怀揣梦想来到了广东省河源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河源在广东省还算一个发展滞后的城市,建设还刚刚起步,对于大批涌向这个城市人的追梦人来说,注定是“僧多饭少”。

  “刚到河源的时候,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我们很多时候都只能露宿街头。”三弟邓映春回忆说,“找到事情大家就拼命干上一阵,一歇工往往就是二、三十天,有时干了活还不一定能拿得到工钱。”

  在外出打工的第二年初,眼看母亲的生日就要到来,邓映康希望能给家里寄回100元钱,以表孝敬之心。“原来老板满口答应,可到了那一天,一分工钱也没拿到。”邓映康说,“当时心想,反正父亲也快过生了,到时寄钱也一样,可最后同样化为泡影。”邓映康急了,他一气之下将工地的锅碗瓢盆全部掀翻,和老板彻底闹僵。那时的痛苦和辛酸邓映康现在想起仍历历在目。

  “与其为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包工。”邓映康兄弟决定和老乡自立门户,组成一个8人施工小队,承揽一些打混凝土、搬砖、抹灰、杂工等一些单项活,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

  靠一份坚持  真诚待人赢得满口皆碑

  创业伊始,川籍8名施工队伍努力打拼,也尝尽了酸甜苦辣。

  “邓映康干事麻利,身体素质好,头脑也灵活,他干一天可相当于有的人干3天。”当年的工友莫康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工作不分白天黑夜,不分春夏秋冬,用辛勤和汗水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有时几个月吃不到一顿热乎的饭菜,常以自来水和干饼充饥。”

  据邓映康的妻子林万清介绍,当时大部分都靠肩挑背磨,由于生活条件差,有时把一两百斤的担子挑到10几层的楼上,邓映康出现了腿软眼花,但他总盼望能多挣一点钱,回家能改善家人生活,他又咬咬牙坚持留了下来。

  “付出总会有回报,1991年底我就给家里寄回了11万元,家乡人都感到不可思议。”邓映康说。

  就这样,邓映康一步一个脚印,用踏实苦干和诚实守信赢得了业界的信任和工友们的支持,他承接了一个又一个工程,事业一年比一年红火。2003年,他的施工队伍已达到200多人,开始了房屋承建和修路等。2006年和2009年他相继成立了劳务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他所带领的工人也超过了5000人。

  “邓总心里时刻都想到管理人员和工人,跟到他做,心里踏实。”同为四川老乡的项目经理向齐说。在他的建筑团队,一大半来自四川和重庆。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邓映康都要想尽办法先把工人安顿好,他对员工的福利从不亏待,更没有拖欠。在河源,“为四川的邓总打工不愁拿不到工钱”已传为佳话。

  邓映康虽然小学未毕业,可凭着一股韧劲,他成为了建筑方面的行家里手。河源万隆地产董事长陈建先认为,邓映康诚实守信,视工程质量为生命,工程交给他做不仅质量很放心,工期也有保证。

  看到河源高楼鳞次栉比,邓映康倍感骄傲和自豪,因为很多的建筑都来自于他和他团队的贡献。

  凭一丝信念  传承文化播撒人间大爱

  走进河源市巴蜀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地,只见“传承、创新、团结、服务”的八字会训十分醒目。

  “这儿就是我们巴蜀人的家,大家团结一心,相互照顾、相互沟通,优势互补,拧成了一股绳。”研究会秘书长唐辉福自豪地介绍。

  为了让在河源打拼的巴蜀儿女找到一种归属感,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传承、弘扬、发掘巴蜀文化,在邓映康与热爱巴蜀文化的老乡们共同商议下,于2007年成立了河源市巴蜀文化研究会,并于2009年成立了马蜀文化研究会党支部,邓映康任第一、二届会长,第三届理事长,党支部书记。

  “研究会的文化体育活动十分丰富,每年都有两次较大的盛会,大家在一起演家乡戏,唱家乡名歌,乡音乡情都是那样的浓烈。”研究会副秘书长唐斌说。

  研究会成立以来,邓映康积极为在河源的巴蜀儿女的合法权益奔走呼吁,为他们解决合理诉求。老乡们遇到事情,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巴蜀文化研究会。

  去年7月,一位四川老乡杨先亮因故致残,生活极其困难,邓映康带领会员两次前去看望,并捐助现金5.5万元,解决了老乡的燃眉之急。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邓映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支援灾区、援建学校……每一次他都慷慨解囊,身先士卒。

  2013年,邓映康在河源市火车站旁开发了一幢近100米高的标志性建筑,并取名巴蜀国际大厦,寓意让巴蜀精神及巴蜀文化在河源源远流长。

  巴蜀文化研究会成立后,河源人对巴蜀人评价也更高了。据河源市直机关党委副书记赖松兴介绍,巴蜀文化研究会党支部在邓映康书记的带领下,为河源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河源的20多年来,邓映康品味着艰辛,也收获着幸福。每每在最困难的时候,总会有好心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让他困境重生,也铸就了他果敢、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邓映康清楚地记得,刚到河源时,由于长时间没有事做,花钱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一位开小卖部的老太婆用一颗慈善的心,帮助他兄弟二人渡过最艰难。

  “吃的、喝的和用的,自己记下随便赊欠,老太婆没有一点怨言,这样才站住了脚,不然真不知往哪儿走。”邓映康提起往事十分感激。

  自己富裕了,邓映康还时常怀念生育、养育他的故土营山,总想为家乡做一些事情。

  骆市镇杨柳村由于受]交通条件的制约,村民出行都十分困难,这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

  2008年,他慷慨解囊捐款50万元,为村里修通了泥结碎石路。2012年4月,邓映康又捐款90万元,将村里的泥结碎石路改成了水泥路,并向镇内的骆市中学、骆市小学、小蓬小学、沿码小学各捐款1万元,资助贫困孩子上学。

相关热词搜索:万绿湖

上一篇:“110”宣传日民警教你如何正确报警
下一篇:连续几天多云 南充这个冬天不太冷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