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仪陇古楼营村马氏宗祠见证迁居川北400多年历史
2015-12-23 10:11:11   来源:   

  马氏先祖从湖北孝感迁至四川为官,马氏后人扎根在阆中、西充、仪陇等地,靠着勤劳和智慧,建起家园。马氏一宗支为了纪念先祖,在仪陇县...

  马氏先祖从湖北孝感迁至四川为官,马氏后人扎根在阆中、西充、仪陇等地,靠着勤劳和智慧,建起家园。马氏一宗支为了纪念先祖,在仪陇县柴井乡古楼营村建起了祠堂。几百年来,马氏宗祠成为马氏族人共同的精神家园。12月22日,记者走进古楼营村,了解马氏祠堂背后的故事。

  宗祠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柴井乡位于仪陇县西北部,距县城9公里。从新政镇出发,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到达柴井乡场镇。在蜿蜒的村道上再行驶20分钟,就到达柴井乡古楼营村马氏宗祠。

  根据《古楼营马氏宗祠碑记》记载:马氏先祖原籍湖北孝感,元朝1341年至1368年,在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市)任官职,后辞官隐居在西充太平,躬耕桑田、生息繁衍。在明嘉靖年间,马氏一宗支选择古楼建造宗祠,1556年宗祠竣工,宗祠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马氏宗祠坐东向西,现存建筑山门、戏楼、左右厢房及正堂建于清乾隆年间,20世纪30至40年代新建了牌坊、前廊房,占地面积1861平方米。牌坊为砖石结构,高4米。牌坊后是前廊房,面阔7间23.9米,进深5.1米,穿斗式梁架,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

  木结构建筑 艺术价值高

  过前廊房,高大的马氏宗祠山门出现在记者眼前。

  山门建在1.4米高的台阶上,面阔3间6.4米,进深3.8米,抬梁式架梁,三重檐歇山顶,山门两侧有两条8级踏跺,踏跺连接两扇侧门,门口放有石狮子。马氏后人、古楼营村村主任马德超告诉记者,山门两侧原本有石狮子,后来被毁,上个世纪90年代马氏后人重塑了石狮子。山门正脊为宝瓶顶形状,保存完好。马德超说,古时候,家族中有人当上高官或者中了状元,就要开山门迎接。

  山门与戏楼相连。戏楼三面敞开,一面留着后台用,空灵通透。戏楼三面的围栏上原本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两侧的图案后来被毁,正面7幅雕刻图案部分残缺,但人物面貌,实物道具,亭台楼阁等依然能辨别出,可见当时精湛的雕刻技艺。戏楼立柱上两根倾斜的撑柱上有白鹤含花浮雕。75岁的马先训告诉记者,马氏宗祠的墙壁、立柱上,原本有260余处深、浅浮雕,由于年代久远,自然风化,加上人为毁坏,大多不复存在。

  戏楼两侧过廊连接左右厢房,左右厢房各面阔7间27.4米,进深4.5米,悬山式屋顶。戏楼和正堂之间为一天井,天井院坝由青石板铺就,两棵碗口粗的桂花树高出屋檐。马德超回忆,以前院坝内有一棵大桂花树,3人才能围住,上个世纪70年代,桂花树自然死亡,后来马氏后人在院坝内砌石台重新种植了两棵桂花树。

  正堂台阶高1.35米,面阔7间22.8米,进深7.4米,高8.7米,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歇山式屋顶,盖小青瓦,有7级踏跺。正堂内供奉着马氏先祖的牌位,两块马氏宗祠的碑记立于正堂两侧。正堂是马氏后人拜祭先祖的地方。

  仪陇县文物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马氏宗祠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规模宏大,地方建筑手法明显,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2003年6月,马氏宗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村95%以上人都姓马

  马德超说,马氏族人现在分布在省内外,陕西、重庆、南部、阆中、西充等地都有大量的马氏后人。古楼营村有970多人,其中除了少数几户姓胡的人家外,其余均姓马。

  马氏后人在各地繁衍生息,也出了不少杰出人才。马德超介绍,明朝的书法家、诗人马廷用就是马氏后人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古楼营村马氏家族先后出了30多位大学生。

  马氏宗祠是马氏后人聚会的重要场所,每年春季和清明节,马氏后人纷纷回乡祭祖。马先训在今年清明节期间忙活了很长一段时间,400多名马氏后人纷纷回到古楼营村,他专门将祠堂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安排了祭祀的各个环节。马先训说:“清明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马家后人回乡寻根问祖,使得家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南充日报记者 杨晓江)

  (原标题:古楼营村马氏宗祠见证马家人迁居川北400多年历史)

相关热词搜索:古楼 营村 马氏

上一篇:12.1℃ 南充昨迎6年来最暖冬至
下一篇:南充男子花17万从“老朋友”手中买酒 全是假的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