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春风拂过白堡村
2019-05-16 10:40:00   来源:南充日报   

  从白堡村出发荡舟构溪河。

  巍峨的秦岭山脉一路向南,经过大巴山,在阆中市河溪镇白堡村偃旗息鼓,变成微微仰起头就能看到顶的燕子山、胡子山、高壁山,最后变成平坦的湿地,被构溪河拥绕。

  激流与大山,千百年来是三山夹两沟的白堡村对外交流的屏障。那时候,穷山沟里,很多村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姑娘不愿嫁到这里来,两井烟垣,满目荆榛……

  如今,这里的水更绿、山更青,却不再是屏障,而是如金山银山照亮了村民们“两不愁三保障”的幸福生活。

  我们在2019年的烂漫春日来到构溪河畔,感受春风吹拂的白堡村。生命中这样的一天,因为他们的故事,特别值得。

  上部:清晨·湿地

  曾经,一幅宁静构溪河湿地的美景照,挂在我办公室外的走廊。对于构溪河湿地,我早生向往。身临其境,才发现照片不足以表现在缓缓流动的构溪河荡舟所观之景:晨光之中,两岸绿树青峰、阡陌交通、田园农家,仿佛穿越到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

  故事一:

  村里的救护车、应急车

  “赵主任,我家里那个马桶坏了哒……”驻村工作队赵军开着他自家的蓝色长安车接我们入村,从阆中市高铁站到村上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刚过“湿地明珠 生态白堡———河西镇白堡村”的路牌没多久,就被村民拦住了。

  赵军娴熟地联系了修理人员,请村民别急,回家安心等。赵军解释说:“村民已经习惯有事找驻村干部,我的车和时书记的摩托车就是村民眼中的救护车、应急车。”

  南充市委宣传部驻村干部、白堡村第一书记时德才提醒赵军,“我的二手摩托车就不要提了,上次雨天急着去解决山沟里贫困户危房改造问题,摔沟里了。”

  说话间,清晨河边湿地美得越发惊艳。湿地绿树成荫,树干高颀又随意曲折,仿佛是春风的杰作。野草丛生的草地上,几只白鹅与黄牛随意点缀。在月亮湾,正在露营的一家人,在野餐垫上围坐,小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

  “在这里,赵哥跳水救起过钓鱼的乡亲。”时书记指着前面的河沟对我说。当过兵的赵军在村民心目中,就是兵哥哥般的存在。他热心、负责、正义,与大家打成一片。

  “这里是村民自己搞的鱼塘、农家乐,这里是新农村聚居点。”时德才熟络地介绍路过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看到村舍色调大体统一,文化院坝、文化长廊散落其中,一些村民的家门口用石碑刻着家训,新打造的农耕文化园特别吸睛,精心设计的文化墙绘随处可见。行进在白堡村,一不留神,“牵着他的手,常回家走走”的墙绘直抵内心。

  故事二:

  切刀背山、龙眼睛咀与柳湾

  “龙头在切刀背山,在龙眼睛咀可以看见龙眼睛。龙洞在另一个山头,是她修行的地方,冬暖夏凉!”在白堡村观音庙做香火生意的王宝全给我讲起白堡村当地流传的故事便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带着小伙伴一起回家玩的王宝全儿子一旁提醒他讲慢一点、讲紧要的,又热情地带我们上山。

  切刀背山因地势较高又有蜿蜒挺立的山脊而得名。我们沿着山路向山上走,杂草丛生,有时还需要手脚并用开路。“你看,这就是龙眼睛!”王宝全在龙眼睛咀指着两块岩石说。我们看到它们一只完好、一只被射伤的样子,真是惟妙惟肖。待到山顶,视野开阔,可以尽享构溪河环抱白堡村的优美身姿,可以远眺河面轻轻漂着的游船。我们不禁驻足赞叹,白堡村不愧为构溪河明珠。

  “白堡村刚上了热搜,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构溪河白堡村。”时德才介绍说,前几天南充市委、市政府官微“南充播报”邀请媒体和网友在白堡村开展“南充乡村振兴·绿野仙踪在阆中,我们来播报”活动,路遇一群人玩穿越,有唐僧徒弟、青蛇白蛇。如今,白堡村的名气是越来越大了。

  沿着山路下山,就到了最受各地游客欢迎的露营地柳湾。此时在湿地露营的有十多位从阆中市自驾来的游客。正在巡查森林防火的湿地管理处主任曹新宇骄傲地说:“构溪河湿地是国家湿地公园,原生态是这里最大的特色!”

  故事三:

  从养鱼到煮鱼的罗文安

  中午我们在罗文安家吃农家便饭。罗文安与我们聊熟了,很遗憾没有煮鱼。

  他说他养了11年的鱼,还清了曾经被骗欠下的债,养大了孩子。为了环保,十多年前按政策不养鱼了,主业务农。他家正对码头和停车场,游客喜欢到他家吃饭。他们在山上采些蒲公英、荠菜、野木耳这样的野菜,自己园子里再摘点新鲜菜,宰杀自己养的猪和鸡鸭,原生态农家菜很受欢迎。

  “自己种的吃不完,镇上什么都能买到,吃什么都不愁。不像以前,过节、家里来客才能吃荤。现在为了健康不敢多吃肉。”罗大爷听我说餐桌上的牛皮菜特别好吃,热情地在地里摘了许多硬要我带回家。我想付钱,并建议他可以向来往游客卖菜增收,他却一口拒绝了,说:“这些菜随便送给大家吃。我年初买的20斤瓜子和去年自己家产的90斤花生,都‘抛洒’给来往客人了。”

  “现在是禁渔期,不能吃河里的鱼。吃鱼的话,要提前打电话在镇上预定。”到了白堡村,给我“上环保课”的不仅有村镇干部,还有许多像罗文安一样的村民。

  带我上山的王宝全边走边说:“这些野草虽然有些挡路,但不能烧,烧了就要罚款。”

  给我介绍白堡村龙洞的罗思涛说:“我特别希望白堡村的龙洞、龙眼睛咀和湿地连片开发,但这得统一规划。湿地要先保护起来,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

  环保意识根深蒂固的村民,用行动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因此,杜甫描绘此处“天晴风卷幔,草碧水连池”,如今也毫不失色。

  中部:正午·太阳

  暮春时节的白堡村,菜花黄渐渐褪去,紫罗兰般的胡豆花正艳,麦穗们高昂着头,秧苗还育在地里,湿地青草绿得发亮,春天的憧憬已经浓烈得仿佛马上变成秋天的果实。天空中正午的太阳,也炽热得如白堡村民质朴又奋进的心。

  故事四:

  治病路上的常思俭一家

  在罗文安家吃过午饭,我们到了挨着不远的贫困户常思俭家,老两口都体弱多病。

  “以前在华西也住过院,管了好几年。这次在阆中市人民医院住了17天,需要转院,已经办好了分级诊疗手续。”常思俭和头发斑白的老伴已经谙熟住院的手续。我们问他这次住院花了多少钱,他们说只记得自己给了500多元。

  “报销了90%,国家帮助了绝大部分。虽然护理的生活费、住宿费也是不

  小的开销,但每年村上的产业园还有两千多元分红,日子慢慢好过了。”常思俭感恩地说。

  驻村干部补充道:“2016年,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资金贷款1万元入股专业合作社,我们组织建设了100亩晚熟柑橘产业园、30亩中药产业园。”

  故事五:

  脱贫致富能手罗思俊

  “今年养了6头猪、60多只鸡鸭,种了30多亩庄稼,栽了50多株果树!我是我们村的脱贫致富能手!”看着满园的鸡鸭,满仓的谷子,贫困户罗思俊又回头指着墙上“脱贫致富能手”的标牌,骄傲地介绍说。

  一只耳朵已经快失聪的王秀云是罗思俊的老婆。她拿出罗思俊刚出院的检查报告,一双透亮的大眼睛眼尾已经下垂,说着说着竟噙满泪水:“现在我最担心的是罗思俊的腿,医生说这个部位已经坏死。”

  驻村干部安慰王秀云,并建议他们到权威医院复诊,找到最佳治疗方案。

  “罗思俊刚开始想不通,说站不起来就跟狗一样。我说还有我,可以给他端茶倒水。他有高血压,不能着急上火!”焦愁的王秀云在驻村干部的劝解下心情好了许多,给我们谈起穷苦的前半生,再看看现在,她倾诉道:“嫁过来的时候,一间房子一个灶屋。一年修一点,才有了现在这么10间!国家在拉扯你,自己也要努力!”

  故事六:

  穿700元一件夹克的王大吉

  贫困户王大吉的家是两层小木楼,虽然陈旧,但颇有格调,窗明几净。轮椅上的王大吉精神饱满,穿着夹克,妻子陈玉芬笑容满面,纹过眉毛。今年67岁的王大吉、66岁的陈玉芬十多年前在城里把火锅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在阆中市有车有房,每年出去旅游一次。

  “那时风风光光到乡下修房子,我给亲朋好友拿钱,现在是他们给我拿钱!”陈玉芬说起09年的变故,心情已很平和。她告诉我,因为开火锅店辛苦,王大吉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瘫痪,儿子做生意又欠下债,于是他们卖车卖房,租住在一个车库里,最后坚持不下去,回到乡下。

  “以前也是过穷日子,后来过上了好日子,你看大吉身上的夹克当时买成700多……”回忆起刚回到农村重新种菜养鸡的日子,陈玉芬觉得特别难。

  “我在村里清扫村道马路和村委会周边卫生,有公益性岗位补助。村上帮我们新修的厕所里,洗衣机是侄女过年给我买的。可能是植物人的大吉现在能扶着轮椅站起来了。最难的日子早就过去了!”听着陈玉芬的话,我心里暖暖的,想起“自强自立、孝老爱亲”的白堡精神和“知感恩、知礼孝、知荣辱、知奋进”的白堡村村训。

  他们是进过城的农民,是富裕过的贫困户,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他们更知感恩、礼孝、荣辱与奋进的宝贵。

  故事七:

  “立”起来了的常思利

  “前段时间在城里打工,骑车出了车祸。”躺在床上的常思利和我们聊起这次车祸,懊恼是自己的全责,想要早点好起来。

  “现在是真受伤躺在了病床上,以前是没有什么病天天躺在床上。”常思利年老的母亲忙前忙后,感慨道。

  原来,八年前常思利的儿子需要换肾,常思利将自己的一个肾换给了儿子。思想、身体与经济的负担让常思利陷入了绝望。他躺在床上不起来,一躺就是六年。家里全靠老人务农和妻子在城里擦皮鞋维持。

  “2015年,驻村干部来了,扶贫政策好,帮扶干部开导他。前年,他终于想开了,开始讲话,开始管家,家里的房子也改建了,现在什么都好了!”常思利的母亲虽然担心儿子车祸的伤什么时候痊愈,但是对儿子和未来充满信心。

  “我要把这个家‘搂’起来!把前些年躺在床上没挣的钱一起挣回来!”听到常思利在病床上的呐喊,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常思利担起家庭的责任,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大家对他的尊重。他不再是曾经那个不说话、不起床的常思利。思想上“立”起来的常思利,永远不会再贫困。

  在常思利家的粮仓门板上,用粉笔写着一些姓名、电话号码、数字。其中,“南充市委宣传部”特别显眼。常思利的母亲说:“这是我要记住的。”

  帮扶单位南充市委宣传部在常思利家的“备忘录”上,也在他们的心坎上。

  故事八:

  重返校园的罗奎女儿

  在贫困户罗奎家,罗奎的母亲在收拾院子,聊起了孙女,她笑得特别开心:“孙女在读卫校!读书好!”

  她给我拿出一本书,扉页有市委宣传部派驻白堡村的时任第一书记鲜建鑫手写的一封信,第一段这样写的:“孩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绚烂绽放的青春正是一次追逐梦想的旅程……”

  “只有改变年轻一代的思想,才能让在白堡村的贫困断根!”鲜建鑫虽然已经从第一书记的岗位上卸任,但他对村上的留守儿童如数家珍。

  罗奎的女儿念初中时因为贫困和内向,在学校总是受到欺负,后来坚决不愿上高中。村上利用政策争取到市卫校的学习名额,没想到也被她拒绝了。鲜建鑫坚持不懈改变她的思想。有一天,天气炎热,她与奶奶在家做农活,鲜建鑫下了狠心对她说:“你如果不读书,一辈子就这样做农活!”虽然她依然不说话,但那天后,她终于愿意读书了。现在也渐渐地从自卑的心理走出来,在学校有了自己的朋友。

  我想,这才有了罗奎母亲谈起孙女时的开心笑容。镇综治办主任何崇豪说,白堡村看上去变化最大的是环境,生态好了、村容好了,实际上村文化上去了,变化最大的是人。

  故事九:

  修起农家别院的王明勇

  “这几处定制了铁艺,还没有安装。”王明勇一家在外地搞建修,把自家也修成了像别墅一样的小洋房。他带我参观了他的新房,一应俱全的厨房、餐厅、客厅,带卫生间的卧室,带遥控器的灯以及休闲平台无不让人艳羡。王明勇一边介绍一边感叹现在农村生活太便捷了,比城里还好。

  在白堡村,有许多先富起来的村民和在城里已经安家的人修新房。村里路通了,环境好了,白堡村人舍不得这块山清水秀的宝地。村民修的新房,也不再是火柴盒。他们思想的变化,体现在他们对房屋样式的新要求上,体现在对房屋休闲娱乐功能的新需求上。

  下部:黄昏·白堡

  黄昏的余晖,照耀白堡村,村委会院坝的五星红旗愈发鲜艳。村主任何锦章说,俯视村委会附近的地形,就像一个“白”字,而村委会院坝在堡头的位置,所以这个村定名为白堡村。如今,不再有人说“白堡白堡,一穷二白,残壁成堡”,白堡是坚实的堡垒,白堡已成“百宝”。故事十:写起了歌的常思长“我是眼看着贫困户常思长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曾在白堡村帮扶的镇干部王龙让我一定要认识认识常思长。

  我们到了他家,家里没人,原来他已到新疆务工。我在电话里和常思长拉起了家常。

  “现在什么都好!我太感谢帮扶干部了!”接到我们的电话,常思长有些激动。

  “他们做了什么?”我问。

  “他们做了太多了!我为他们写了一首歌!”常思长的话惊呆了我,更惊呆了帮扶干部。

  “有时候接到他的电话,他不是说他有什么困难,反而问我们的好!没想到还写起了歌!”王龙很惊讶。

  不会打字的常思长手写了这首歌,然后以书信的形式从新疆寄回了村委会。在这篇稿件正要定稿时,村干部给我发来常思长写的《感谢歌》,在满满的谢意之后写的是:“脱贫不要光吃不做,光靠嘴说不行,还要看实际行动。”驻村干部之所思,已成贫困户之所想。

  故事十一:

  第一次开伙的村委会

  在河边堡头上的村委会,有广播室、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医疗室、纠纷调解室、文化活动中心,宣传栏上张贴着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的文件,新一届孝老爱亲、勤劳致富、整洁卫生、热心公益、爱岗敬业的“白堡之星”尤为醒目。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村委会第一次开伙。

  时德才一早在镇上买了鱼、猪肉和蔬菜,村民罗明闻讯自告奋勇前来帮厨,赵军回到村委会就穿起了围裙。

  村党支部书记蒲荣芬刚从镇上开会回来,她随口说道:“以前开会我要穿两双鞋,下山要穿长筒靴,走完烂路,再换开会穿的鞋。有时来不及,就套上一个塑料袋。现在水泥路,村道发达,我们的办事效率高多了!”

  开饭了,在村委会办公室,大家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筷我一瓢,农技员向勇边吃边做资料,其乐融融。

  “村民们对我们的信任,是我们存在的最大价值。”吃饭的时候,时德才与赵军给我讲起了常思焕老两口的故事。他们生活在山沟里,儿子从小被抱养出去。那天,接到常思焕电话,听说老婆婆昏迷了,他俩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原来,常思焕的妹妹在前一天去世了。老婆婆在心情沉重、早餐吃得少、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干农活,晕倒了。老人慢慢清醒后倾吐了担心年龄大,没有儿女照顾的心结。

  “这种时候,村民们第一时间想到了我们,我们怎么能让村民失望!”他们宽慰了老两口,坚持将看起来无大碍的老人送到医院,检查没事后将他们送回家中。老人的心结也因此打开,他们真正体会到还有村干部可以依靠。

  在白堡村,干部们亲如一家,干部与村民亲如一家。如同村委会第一次开伙,大家伙一起吃饭的模样。

  故事十二:

  加夜班的第一书记

  晚上,村委会成员赶着将党建工作检查资料进行汇总。需要补充的内容,时德才只能在夜里加班完成。90后的时德才是市委宣传部前年通过嘉陵江英才工程引进的硕士研究生,去年4月接替上任第一书记,一年的时光让他喜欢上这份工作与这个地方。

  他说最难忘的是去年春节的文艺活动,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水,看惠民演出,表彰“白堡之星”。演出结束后,村民们都问我为什么还不回家过年,都留我在他们家吃年夜饭。“他们把我当家人照顾,反而是我对他们的帮扶还不够。”原来,务实稳重的时德才讲起这些来如此感性。

  侃侃而谈群众工作方法的时德才已经不是一年前刚到村上的硕士毕业生。他在白堡村这个舞台挥洒青春,也从老百姓那收获成长。不寐·樱桃

  人间四月,风雨过后,樱花凋落,小小子房渐渐演变成晶莹的红色小果———樱桃。这种保质期不长,又不便携带的水果, 凝结着白堡村人最珍惜的情感与最浓的乡愁, 被当地人称为“生命之果”。

  承包了村里鱼塘的罗明说:“我们家已经注册了家庭农场, 正在规划采摘园,准备大干一场。”

  一支烟分两次抽的83岁老婆婆赵文秀说:“这样抽烟不仅是为了节约,主要是听医生的话,少抽烟、少咳嗽,养好身体,多享受几年幸福生活。”

  5岁就失明的82岁老人王慧珍说:“我心里敞亮,感谢邻里给的菜,帮扶干部送的粮。”

  过年前易地搬迁的90岁老人常文芳说:“做梦也没想到可以从山沟里搬到公路边的新房。”

  调侃自己是 “嫁” 过来的符师傅说:“第一次来到村子, 我真没有瞧得上,烂路破房子,与现在比天差地别。”

  党龄40多年的常永和说:“这个村里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变好了。”

  说话中气十足的89岁老人常永龙说:“民国那会差点人吃人了, 我们感谢共产党。”

  镇干部陈燕一句话概括白堡村:“从最偏僻、最掉角的一个村,现在变成了人人称赞的一个村。”

  ……

  百日升晚照,弦月见初光。

  美丽的白堡结束了白日的忙碌和喧嚣,拉上了夜的大幕,不远处的女儿山上空隐约可见淡淡星光, 柳湾露营的姑娘小伙已经撑起了帐篷, 开启了夜的生活。

  “姑娘,你们走了常过来耍哟,下周末过来就能吃樱桃了!”村民们的盛情邀约,像电影在我脑中不停回放,让我夜不能寐。

  那些新鲜的、 真实的白堡故事就像这个季节即将红透的樱桃, 酸酸甜甜,在春风的吹拂中,让人对生活充满眷恋,对未来充满向往。(周巧 赵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最新!石油路两座过街天桥主体工程已完工
下一篇:情定“520”!快来感受下顺庆百对新人的甜蜜……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