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蓬安:焰山村的绿色发展路
2017-02-23 09:57:32   来源:南充经济网   

  南充经济网讯(周亮)焰山村,曾几何时,该村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无产业、无资源、出行难、用水难等制约着该村的发展;近年来,在市、县两级单位的帮扶下,村里的基础建设完善了,产业发展了,村民们收入增加,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通过帮扶,因地制宜,该村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2月16日,走在焰山村的山间,记者听见几位村民的谈笑声,走近一看,他们正在田间采茶,忙碌的身影和嫩绿的新茶,展示出了茶叶产业已在这里生了根。从村民们脸上流露出的幸福表情,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茶叶产业的无比喜爱。

  而几年前,该村则是另一番景象。山高沟深,道路难行,典型的“靠天吃饭”。全村虽然山高地阔、山多林广,但主要依靠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守着金山受着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如何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摆在了村委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为此,通过入户调查研究,经过多方调研,认为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发展绿色种植业,这样才能让老百姓更快富起来。

  最初,该村新的“两委”班子提出发展茶叶的产业规划,遭到了大多群众的反对,都认为在发展茶业产业不可能。怎么办呢?村“两委”成员只有回家自己带头发展。

  “刚开始大家都没有积极性,茶树要有收益至少等两三年左右,我们就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一开始村民还热情招呼,后来见我们来就直接关门……”村干部谈到当时的情况都直感叹。

  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2011年,焰山村开启了种茶的致富之路,引进了乌龙和白茶等优良种苗进行试验种植,实现了茶叶从无到有的发展,种植面积现已达100多亩。

  随着茶叶基地规模的扩大,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销售问题。为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村委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问题。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更加坚定了村里发展绿色产业的信心……”该村党支部书记石正国说,你要是再等两个月到我们村,你感受的是满山遍野的栀子花香,来了就不想走。

  说到种植栀子花,该村不得不提宋碧权。

  “栀子花怕涝不怕旱,这些山坡地都是砂石土,种不出啥庄稼,却适合黄栀子生长。”宋碧权告诉记者,几经思量,2009年,他在自家地里种上栀子。村里人见他拿产粮食的好地种花,说他不务正业。可他却有自己的盘算:“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材,属卫生部颁布的第一批药食两用资源,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中。”下决心种栀子前,宋碧权做了大量功课,“栀子的幼苗1元多一棵,1亩可种200棵,加上土地租金、开荒、施肥、人工等成本,每亩成本不过1000余元。”宋碧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今,他的30多亩栀子果实产量在1吨左右,栀子果实最高价可卖到每公斤20元,“除去成本,每年净利润可达10多万元。”

  在宋碧权的带动下,全村100多户农户放下锄头,侍弄起栀子。撂荒的土地被重新利用起来,素雅的栀子花取代了漫山遍野的杂草,村庄也改变了模样。目前,该村种植栀子达400余亩。

  村里的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外务工多年的潘艳君再也坐不住了。去年春节回家,他把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妻子后,得到了全力支持。

  创业项目怎么选?其实在潘艳君的心里早已心中有数。瞄准农村,定位绿色。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他最终确定发展蚕桑产业。

  说干就干,在潘艳君的带动下,几个有点资本的朋友与他共同注资成立公司。村委大力支持,多次召开社员大会,广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及收益,解除农户禁锢的土地意识,同意了土地流转。当时,很多社员都反映:“我把土地流转出来后,我们吃啥子?我的土地边界怎样才清楚?针对这些问题,潘艳君和村干部逐一解释,逐条在土地流转合同中明确及修订。

  指着满山遍野的桑树苗,潘艳君告诉记者,目前,流转土地500余亩,近段时间正忙着建设小蚕共育室的建设,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四月份,可以开始养蚕。

  在县蚕业局的帮助下,潘艳君建起了3个省力化养蚕大棚。“大棚养蚕,它通风透光、减少病害、结茧率高,省时省力,有效扩大了养殖空间。”一说起大棚养蚕的优点,潘艳君的话匣子就关不住。

  潘艳君告诉记者,蚕桑产业不仅前景不错,而且还能为村里添绿。这也非常契合我们村的产业发展规划,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村将走出一条绿色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蓬安 山村 绿色

上一篇:蓬安:项目引领 激活实体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换挡提速”
下一篇:蓬安县教育局率先推行内部巡察机制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