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西充:产业发展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2018-10-20 22:43:42   来源:南充经济网   

  南充经济网讯(李同周)近年来,西充县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有机农业排头兵”的基础工程,以治水为核心推进山水林田路湖综合治理,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现代化,让农民基本告别“靠天吃饭”,实现了旱涝保收。
  
  A.产业发展到哪 水利设施就配套到哪
  
  10月19日,记者在西充县东太乡鱼池寺村看到,整治后的田地一片连着一片,新建的灌溉渠纵横交错,平坦的产业路蜿蜒整洁……呈现出“田成方、林成网、水相通、路相连”的景象。该村是金太线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覆盖区,也是该县农田水利建设示范点。
  
  到底是什么奥秘使这个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曾经较为落后的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答案就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产业发展到哪里,水利设施就配套到哪里。”西充县水务局局长郭峥嵘表示,西充是川东北丘区的农业大县,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但要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水利设施的支撑。为此,该县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全市“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核心基地的重要抓手。按照的要求,该县科学规划农田水利项目,编制了《西充县“十三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2016—2020年度建设方案》。
  
  根据规划,该县将按照“全域规划、多规合一,分片建设、分年推进”的工作思路,以龙滩河、西古线、义青观、青龙湖和城南田园综合体5个十万亩农田水利综合示范区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协调推进重点水利、生态保护、田间治理和乡村路网“四大工程”,将水利设施规划与连片扶贫规划、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乡村旅游规划等有机衔接,形成统筹完善、互为补充的规划体系。
  
  “这些年来,我们围绕10万亩香桃、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有机农业基地和3.5万亩脱贫奔康产业园,广泛开展了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攻方向,以防洪、治涝、灌溉和水土保持为主要内容的‘田网、路网、渠网’配套工程建设,实现了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带、规模发展的格局。”郭峥嵘介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仅是单一的治山治水,还包括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推进了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大批有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陆续形成,为农业产业化运营创造了条件。
  
  目前,该县已建成金太线百里百村柑橘产业融合示范园、龙滩河5万亩晚熟柑橘产业园、古太线万亩充国香桃示范产业园等农田水利建设综合示范园区20个;新建、整治渠道460公里,整治山平塘247口,新建蓄水池1685口等,新增(恢复、改善)灌面3.98万亩。
  
  如今,随着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实施,不仅打通了全县用水“经脉”,有效解决了农田灌排问题,让村民基本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B.智能化管理 资源利用集约高效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西充将节水灌溉工程作为发展方向。全县建成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示范基地3万亩,每年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以上
  
  在位于西充县义兴镇殿子山村的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智慧农业示范区,蔬菜大棚一片连着一片,大棚内蔬菜瓜果长势喜人。在果蔬的藤蔓间,密布着各种细管。大棚外的露地上,1米多高的喷灌设备均匀分布。“这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瓜果蔬菜的生长就靠它来输入水和养分。”金科种养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棚的地下还铺设了感应器,可以监测瓜果蔬菜是否缺水、缺肥。
  
  在西充茂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蔬果基地里,工人正在喷洒肥料。一根长长的塑料管里源源不断地喷出雾状液体,管子的另一端连接山下的主控室。“这是我们引进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利用这套系统,1名工人1天可以给20亩果园打药、施肥或灌溉。过去,同样的工作1名工人要做3天。”该公司负责人何明介绍,园区安装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后,大大节约了人力,实现了高效管护。
  
  该县还在金太线现代农业园大规模建设万亩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示范基地。该基地结合物联网远程控制系统、GIS地理控制系统、气象墒情监测系统等,构建起“互联网+农业灌溉管理”服务体系,使产业园具备农产品生产环境全程监控、远程水肥灌溉控制、农业大数据采集等功能。
  
  “截至目前,我县已建成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示范基地3万亩,至2020年还将建成10万亩。经测算,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后,每年每亩可节约劳动力10个以上,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亩产提升30%以上,节本增收1000元以上。”该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水肥一体化灌溉,不仅能节约劳动力,更能减少水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利用的集约高效。
  
  C.五项机制 确保水利工程建得好管得好
  
  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西充县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以建立主体明确、责任落实、持续运行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机制为核心,通过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合理水价形成、合作社组建和管理、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等五项机制,改变长期以来用水不收费、无保障和水利工程无人管、无钱修的窘境。
  
  明晰产权,还权赋能。该县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将国家项目资金投入部分的产权按比例量化到村集体、农户及贫困户名下,不仅增加村集体和群众的财产性收入,还有效解决水利工程“有人建、没人管”的问题。
  
  郭峥嵘表示,为使农田水利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该县创新建后管护机制,对已建成工程建立档案,与受益主体签订移交协议和管护协议,并配置县-乡镇-村三级监督员和管护员,明确管护范围、责任、措施,实现永续利用。
  
  目前,该县近半小微水利工程由专合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行维护,通过“以水养水”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管水。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县在红岩水库进行试点,成功引进协管公司参与工程运营管理。
  
  为了使农田水利工程建得好、用得起,发挥长期效益。该县推进水价改革,全县用水控制指标,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和发展等用水需求,设置用水“天花板”,并由县水务局统一制作颁发农业用水水权证,注明用水总量、期限和农作物用水定额等信息。明晰水权以后,对超额用水部分进行累进加价,对节约部分进行奖励,节水奖金作为渠系维修基金。
  
  “改造大自然是一场伟大的战斗,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郭峥嵘坦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的钱从哪里来?已成为他们面前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
  
  为此,该县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筹资路子和灵活多变的投入政策,通过推行产权抵押、保单直押、政府担保等融资方式,破解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并按照“独立核算、股份经营”的模式,组建国有控股的鸿源水务公司和诚邦投资公司,充分发挥其融资、投资、资产整合等功能,以公司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承贷融资主体,近年来共争取到涉水信贷融资5.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5.15平方公里。
  
  同时,该县在对全县所有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确权颁证、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建成集信息收集发布、产权收储处置、流转专业服务等于一体的县、乡镇、村三级联网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共颁发各类小型水利工程产权证书3200余本,开展流转交易1680余起,交易额达7000余万元。

相关热词搜索:西充 产业发展

上一篇:顺庆:全面冲刺四季度 推进113个重点项目建设
下一篇:仪陇:四大工程 助贫困残疾人脱贫奔康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