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西充:“一建二定三管”党建模式破题
2018-11-15 10:27:26   来源:南充日报   

  金泉乡板凳垭村推行“一建二定三管”党建模式,产业得以迅猛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西充县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题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创新推行“一建二定三管”党建模式(即,村党支部引领建合作社;村党支部定发展规划、定经营主题;村党支部管集体经济、管人才培训、管效益分配),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起强大的合力。

  截至目前,该县587个行政村共培育农业专合组织931个、专业大户1699家、农业龙头企业105家。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3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893万余元。

  A 谁来组织生产?

  党支部引领合作社

  “如今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村里成立了2个合作社。”11月13日,金泉乡板凳垭村村民张良纯介绍,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旱山村”“三无村”、省级重点贫困村,村子基础设施差,群众增收致富难。如今,该村将土地全部流转,旱地栽植柑橘树,水田养殖鱼虾,并依托农业产业的发展搞起了乡村旅游,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17年,该村成功通过了脱贫验收,47户贫困户已脱贫44户。

  “村干部带头成立的专合组织,是这场蜕变的关键力量。”该村第一书记赵威说,发展农业,靠单打独斗肯定不行。为此,他动员村干部带头,带领村民成立专合社。

  “是专合社把大家的力量聚拢来,各尽所能,也为产业的发展找到了实施者。”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板凳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开裕介绍,第一个专合社成立后,村民纷纷入社,大家团结一心,整治农田,发展柑橘产业1200亩、中药材产业110亩,昔日荒芜的土地上重现生机。

  “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该村贫困户李开海深有感触地说,原来种庄稼只能糊口,现在有了合作社,村干部都愿意做,他也就跟着干。该合作社共吸纳115户村民入社,贫困户和在家党员全部参与其中。

  板凳垭村村干部带头成立专合组织的这一做法,是西充县探索基层党组织引领专合组织、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该县双凤镇跳蹬河村、双江乡马龙村、华光乡青龙院村等村均成立了适宜该村发展需要的专合组织。

  西充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建办主任杨琦介绍,该县针对“发展产业谁来组织”这个问题,从加强村党支部对村集体组织的领导破题,找准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合法兼任理事长、村“两委”成员合法进入理事会、纪检员合法兼任监事长的做法。截至目前,该县共培育农民专合组织931个。

  B 谁来实施生产?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谁来实施生产?”杨琦说,这是村党支部牵头组建专合组织后,农村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为了避免重建设、轻管护的“烂尾”产业产生,该县对专合社的发展采取“两定”模式,即村党支部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科学确定发展规划和经营主体。根据全县产业布局和群众意愿,推进产业基地全域规划、区域布局,因村确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村党支部根据农村劳动力和本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地制宜确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产业大户等生产经营带动主体。

  “支部定了发展规划和经营主体,产业就能良好发展。”赵威说,板凳垭村产业发展初期,群众的意见难以统一,各有各的看法。“如果没有党支部在当中把握方向,产业缺少规划、定位,就会陷入无从发展的境地。”他说,群众很少了解全村的发展规划,更不清楚全县的产业布局,无法在服从大局需要的情况下发展特色产业。要在最大程度上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才能为产业发展找到出路,为群众增收致富打下基础。

  在综合群众意愿后,板凳垭村党支部将该村的发展定位为走农旅融合之路,构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四季多元旅游目的地,打造“山上经果林、山下有鱼塘、四季品瓜果、到处是花香”的种养结合、农旅融合的纪信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有了明确的定位,更需要能够实现这一定位的经营者。“这些产业由谁来发展?还是需要党员带头来落实,因为他们是群众的主心骨。”赵威说,该村采取了“劳务外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将新建产业基地的劳务从村企手中承包过来,带领贫困户一起经营、一起管理。

  “我承包了100亩柑橘园的劳务。”李福云是板凳垭村的村主任,据他介绍,该村的柑橘园由15户劳务大户承包。其余群众在劳务大户的带领下进园务工。

  据赵威介绍,该村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1家龙头企业、2个专合组织、24个经营大户等经营主体。由龙头企业整体流转该村的土地,由2个专合组织负责土地流转、租金收取、劳务服务、技术培训等事宜,24个经营大户负责劳务管理。

  截至目前,西充县按照“2+4”的有机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1个,打造万亩亿元示范园12个,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699户、农业龙头企业105家,新增国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

  C 怎么管理生产?

  把握发展关键要素

  “去年,山庄赢利38万元。分红时,村民每投入1万元股本,便能分到1700余元红利。”双凤镇跳蹬河村党支部书记胡江介绍,“跳蹬河山庄”的服务员既是村民也是股东,每天的营业额上墙公示,由合作社社员、农家乐经营人员、服务员共同监督。

  胡江回忆,合作社成立之初,胡江和村干部带头入股15万元,群众才跟着参与。专合社采取土地、劳务、现金三种入股模式,村民成了“股民”。

  如今,跳蹬河村从一个“三无一空村”(无产业、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带动、集体经济空壳化),蜕变成为产业强村、省级“四好村”。2017年,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余元。

  在板凳垭村,村民也领到了2018年土地租金29万元,产业到户资金保底分红2.6万余元。“我家领了112元红利。”板凳垭村村民李云元领到了2018年的保底分红后,又将产业周转金入股村企,每年将按照不低于7%的比例分红。

  无论是跳蹬河村还是板凳垭村的蜕变,都离不开党支部的引领。这正是西充县探索基层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典范。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对村集体资产、技术培训、效益分配等进行全程监督管理。

  据杨琦介绍,村党支部牵头建起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必须解决好“产业怎么管、群众如何增收”的问题。为此,需进一步厘清党支部职责,确保管到关键处、管出真实效,保护好群众利益。

  通过村党支部牵头,设置集体资产义务监督岗,推行村级事务“八公开一评议”制度,加强政府投入项目、村集体资产的日常监管,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不沉睡。依托农民夜校、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职业技校、龙头企业等,对群众开展管理知识培训、实用技术培训、营销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78期,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699户、农村能人100余名。

  发展产业有了效益,如何让群众放心、干部安心?村党支部根据产业经营模式,确定了村集体和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务、政府投入项目等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的方式,坚持产出效益优先,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收益。全县创新推行“三带动三分红三保障”利益联结机制。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30元,村级集体经济达到893万元以上。(赵荣)

  (原标题:“一建二定三管”党建模式破题)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阆中牵手亚太遗产中心 共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下一篇:扶贫协作 温州企业南部“找亲戚”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