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黄林引水桥 蓬安水利工程的人工杰作
2014-06-29 14:11:45   来源:   

矗立在山峦间的黄林引水桥。  蓬安县开元乡黄林村,矗立着大小3座引水桥,曾经为方圆10多公里村庄的农田送去丰收水。如今,这些宽可行车...


矗立在山峦间的黄林引水桥。

  蓬安县开元乡黄林村,矗立着大小3座引水桥,曾经为方圆10多公里村庄的农田送去“丰收水”。如今,这些宽可行车的水渠仍然完好地横亘在山梁之间,巍峨雄伟,见证着30年前那段不可磨灭的岁月。

  6月14日上午,在河(舒)开(元)公路旁,我们谒见这座已然退出村民生活、沉默经年的石砌连拱桥,烟雨蒙蒙中,依稀有不绝于耳的号子声在耳畔回荡。

  黄林引水桥解村民缺水之难

  灌溉饮用

  67岁的林玉碧太婆一夜无眠,她听力不好,从窗外暴雨肆虐中分明听到黄林渡槽(即引水桥)哗哗哗的流水声。她几次欲披衣起床,被惊醒的8岁小孙女喊道:“奶奶,渡槽早就不放水了,你又乱想了!”

  婆孙俩的想象各对一半。黄林渡槽虽在10多年前已停用,但最近的连日大雨,让宽阔的渡槽水深及腰,即使那些善游的水牛,也在槽头望而却步。“天晴时候,村民偶尔借渡槽通行,到对面山头,至少要节约半小时时间。”林玉碧说。

  林太婆的家住在黄林主渡槽的东边,一座白色的3层小楼房,从顶楼窗户俯瞰主渡槽,它犹如一条巨龙一跃而过,趴在两座山头之间休憩。龙头龙尾都掩蔽在层峦叠嶂的绿树丛中。渡槽之下不远处,有一条蜿蜒而过的宽阔溪流,溪流更远处有两三座明晃晃的小水塘,塘边搭建着小亭楼阁。

  “在天旱年月,村民都会统一从渡槽上放水,不但灌溉方圆10公里的良田,还解决无数村社生活用水。”林太婆说,那些年,她老伴、68岁的唐宗万经常到渡槽上去义务守水,防止泄水口出问题造成水流浪费。

  因为渡槽主要分布在村落的民舍之中,每次放水,村上就有人敲锣打鼓,提醒沿途村民小心,不要让牲禽或小孩子下槽,避免引发事故。渡槽放满水后,胆大的孩子们会偷偷趴在低处的渡槽边,嘻嘻哈哈地戏水。

  转眼30年过去,周围的民居已由低矮的茅舍变成气派的小洋楼,早已失去灌溉功能的渡槽虽浑身长满斑驳的苔藓,却依然雄伟如初。

  苦战3年

  5000村民架云梯建成渡槽

  黄林村退休老支书唐宗斌至今记得当时热火朝天的一幕。在两座高耸的山峰之间,无数根原木(未加工的树木)搭建的云梯,形成一条木头巨坝。无数的青壮村民,慢慢爬上木坝,把一块块石料搬到半空中架桥。

  黄林渡槽是蓬安县三元水库左干渠的“咽喉水道”,主渡槽长369米,宽3米,高34.3米,共97连拱,由两座小型附槽连接而成。离黄林村约4公里的开元水库,是蓬安县境内最大的人工水库,它通过数个小型隧洞与黄林渡槽相连,每到农灌时节,开元水库放水,经渡槽流向下游的河舒、柳滩、碧溪、杨家、新园等乡镇,灌溉1.58万余亩良田。

  渡槽始建于1975年,在当时开元水库进入尾声时开建。“渡槽太高了,耗费人工很大,当时乡上干部在村里召开多次会议,动员村民踊跃投身于建设中。”唐宗斌说,因为这个工程村民能够从中获得实惠,整个村子的成年男子,全部报名参与修槽。

  据《蓬安县水利志》记载,黄林桥渡槽全部依靠人力修筑,夏季运送施工材料时,就利用河流涨水的时机,在上游的柳滩乡用绳索将多根原木或竹材编扎成排,利用自身浮力在水上运输。石头就地取材,使用“滑鱼鳅”、板车等土制工具运输。

  “我娘家与营山接壤,当时修渡槽需要木材,我带着村民到娘家砍树,然后把树放到水渠里,任由其顺流而下,直接运送到黄林村西山头。”唐宗斌的老伴介绍,那时候人心齐,再大困难也不怕,用绳子把几百斤重的石头往上面吊,吊一块石头要花许多工夫。

  为了早日建成渡槽,蓬安县当时调动9个乡镇共5000余名精壮劳力一起奋战。“在渡槽合龙当天,8名工人在安装整个桥体最后一块石头时,搭起的架子突然垮塌,工人从30多米的高空落入水中,2人当场死亡,其余6人均受重伤。”唐宗斌提起往事,黯然神伤。

  隧洞塌方

  黄林引水桥废弃或将申报文物

  黄林渡槽将水与村民的命运紧密相连。6月14日上午,我们来到与南充相距60公里的黄林村,发现如今这里并不缺水,村民们似乎已接受渡槽退出生活的现实。“我们村建设新农村,不少村民要外出务工,就把土地包给别人,承包户依山建塘养鱼,天天都有城里人来这里垂钓,玩耍。”50岁的村民唐宗光介绍,由于近年村里家家户户都打有水井,用水问题解决后,就很少有人再去关心黄林渡槽通水的事。

  黄林渡槽全部停用是在2002年以后。据村民介绍,当时,黄林渡槽上游长506米的石灰垭隧洞出现垮塌,影响黄林村村民用水。大家于是捐钱修缮,但是开通不久,隧洞再次出现垮塌,这一次,垮塌要修复的难度很大。当时,县上派专业人员勘查过几次,但修复工作一直没有启动。

  当天上午,我们冒雨爬上渡槽,看到槽中积水过半,渡槽上挂着一些安全标语。

  “这个渡槽经久不用,如果没有人维修和管理,坍塌了怎么办?”面对我们的发问,唐宗光坚决地摇头:“这座桥采用拱上套拱的建筑工艺,修得十分坚固,再过一百年也不会垮。”随后他表示,黄林村没有人愿意拆掉渡槽,也没人敢拆,“这是老一辈村民创下的奇迹,这是历史呀!”

  据说,黄林渡槽声名远播,省上有关水利专家曾多次实地调查,将其写进《四川水利志》中。一位摄影爱好者以此为蓝本创作,拍摄的作品曾获得一个省级大奖。此后,记者从蓬安县地志办获悉,在当时自然物质资源极度匮乏、县上缺乏大型机具的情况下,依靠人工修建这么大的一座引水桥,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地方水利史上的一个壮举。

  黄林引水桥无论是建筑工艺、施工难度、工程质量等等,均是当之无愧的典范,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目前,为避免出现安全问题,蓬安县有关部门正在对该桥做进一步论证,如果确无维修使用的必要,那么将申请县级文物单位将其保护起来,让它成为一段岁月的见证。(记者 王治钦 记者 张松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杰作 人工

上一篇:7月1日 到嘉陵江美术馆看画展
下一篇:营山:人民陪审员倍增至102名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