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院长赵凤林
2014-08-11 16:15:13   来源:   

30年如一日 让孝与爱延续  你们辛苦了,这么热的天,还来看我们。8月5日9时许,记者步入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大门,一位满头银发、穿着一...
30年如一日 让孝与爱延续

  “你们辛苦了,这么热的天,还来看我们。”8月5日9时许,记者步入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大门,一位满头银发、穿着一件翠绿色衬衣的老人热情地迎了出来。这位73岁的老人便是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院长赵凤林。尽管无情的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却掩不住她内心流露出的幸福感和眉目间透出来的祥和、慈善。

  从青丝到白发

  誓将“贫民窟”变成“幸福家园”

  “院门口左边正在修葺花坛、绿化带,右边准备修个停车场和老人们的健身场所。”赵凤林领着记者在这座敬老院里转了一圈。敬老院四周林木蓊郁,院坝里有老人正在太阳下晒着包谷,忙得热火朝天;娱乐休息室,传出老人们的爽朗笑声。敬老院旧公寓阳台上、花盆里栽着各种植物,艳丽的花儿竞相盛放。用竹竿架起来的晾衣竿上,晾晒的衣服迎风飞舞着。

  不远处,一栋镶贴米黄色瓷砖的二层楼房在阳光下十分醒目。“这栋楼是财政拨款建设的敬老院公寓二期,2013年开始修建,现在已经建好。房屋内部粉刷装饰已完成,预计在这个月底就可以入住了。”赵凤林介绍说,建了这栋楼,院内还能再收养40位老人。扩建敬老院是赵凤林一直以来的梦想,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更舒服,赵凤林将居住区和种植养殖区分开,以免影响老人们的生活。说起敬老院下一步发展,赵凤林滔滔不绝:“接下来,我还要把以前的养殖场搬到山上,再多养些猪、羊,发展产业。”

  敬老院从最初的“贫民窟”成为如今的“幸福家园”,这一切变化,与赵凤林倾注的心血分不开。“以前,太平镇敬老院位于镇上老街,我来的时候,连插蒜苗的地方都没有,2002年才搬迁到现在的地方。”谈及最初到敬老院工作时的境况,赵凤林记忆犹新。1984年,42岁的赵凤林既是太平镇十三村的妇女主任,同时也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太平镇党委决定选派赵凤林当敬老院院长。对于这个决定,赵凤林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但在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轮流上门劝说下,赵凤林决定先去敬老院看看情况再说。

  1984年4月23日这天,赵凤林一脚踏进敬老院大门,便再也抽不开身。当天,听说赵凤林要来,敬老院5位老人全部站在门口迎接她。一进去,赵凤林的心都凉了大半截:“一共就5间瓦房,5位老人。他们不是哑巴,就是瞎子或瘸子,一个得了肺气肿,还有一个90多岁身上长满虱子的老太太。老人身上的衣服脏兮兮的,散发着屎尿的恶臭。墙壁上、地上到处都是脏的,那个味道一闻到就想发呕。”当即,赵凤林就给领导说要回家再考虑一下,在她正要转身离开时,80岁的赵体跃老大爷“咚”的一声跪在她面前,声泪俱下道:“你不要走,就留下来管我们嘛。”其他4位老人也泪如雨下,连连挽留赵凤林。见此情形,赵凤林再也忍不住了,也跟着哭了起来:“我也是一个孤儿,小时候就没了爹娘。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女儿,你们就是我亲爹亲妈,我就留到这里照顾你们。”

  随即,赵凤林回家把她的决定告诉了丈夫冯金春,没想到丈夫只说了一句话:“既然你要去就要做好,做不好索性就不要去。”从此,赵凤林在敬老院一呆就是30年,至今也没离开过。

  “起初,敬老院没有经济来源,老人们的伙食开得太差了。我下定决心要靠自己来改变他们的生活。”为了改善老人们的伙食,赵凤林开始去捡破烂。令她没想到的是,另外几位行动较方便的老人看到她这一举动后,也非得跟着一起去捡。“你当院长的都能捡得,我们也捡得。”老人们不服输,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渐黑了才回家。就这样,在大家齐心协力下,捡来的破烂积攒起来一个月卖了几十块钱,补贴老人们的伙食费。

  颇有生意头脑的赵凤林在捡了几个月破烂后,又当起了“铲儿客”,逢场天就去镇上捡“相因”,以此赚差价。她还去学做花圈,学做魔芋、豆腐、凉粉,然后和老人们每天挑着担子出去叫卖。“那几年,搞得轰轰烈烈的,院里的老人和我都干得很起劲儿。”赵凤林说,她还到计生办去当伙夫帮忙煮饭。一年下来,她挣到了1万元工资,还用剩饭剩菜养肥了一头猪,把攒下来的这些钱都用于改变敬老院的境况。

  “我有一双好手,一双好腿,能够做,能够跑,为什么不自己去做。”赵凤林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敬老院这个重担,后来还闯出了一条“以院养院、以副补院”路子。她根据老人们的身体情况合理地开展种养业,在院内养鸡、鸭、猪、羊等,开荒种植小麦、蔬菜等。敬老院建起养殖组、蔬菜组、生产组,让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种植、养殖、加工等增加收入。敬老院在赵凤林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在,敬老院不仅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还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对外销售,年收入有10多万元。

  老人们的生活从以前天天盼着吃肉,变成了主动要求每隔一天吃肉,为的是怕生活开得太好,自己得上“三高”。

  从孝心到爱心

  30年如一日撑起特殊“大家庭”

  敬老院收养的老人非残即病,非傻即痴。早些年,赵凤林常被场镇上的居民戏称为“养疯子的专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赵凤林说与她从外面“捡”回来的老人有关。

  1989年,赵凤林偶然遇到了流浪在街头的孤儿张兴虎。乡亲们眼中的张兴虎是一个冬穿短袖、夏穿棉袄的“疯子”,成天在街上疯跑。赵凤林见他可怜,将其接到敬老院照顾。在赵凤林悉心照料下,张兴虎发生了改变,不再乱穿衣,平时也十分勤快,一看到院内哪里有垃圾,就立马去把它清扫了。“他现在常给我打下手,帮院里老人理发。”赵凤林说。记者看到,趴在休息室桌子上看电视的张兴虎与常人没有两样。

  “当地人都说奇了怪了,以前那些疯疯癫癫的人到了我这里就变得跟正常人一样了,而且听话得很,又很勤快。”赵凤林告诉记者,其实敬老院的老人并不完全是痴傻疯癫,他们有时的行为举动只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缺少关心的表现。

  “每一位老人都像一个小孩子,除了孝敬他们,更需要你多去关爱,有时候还得像小孩一样哄他们开心。老人之间发生的趣事也不少。”就在赵凤林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白发老太太急急忙忙来到赵凤林面前“告状”,赵凤林安抚了她的情绪后,说等一会儿就帮她解决,老人这才高兴地离开了。提到这位爱“告状”的老太太,赵凤林忍不住笑了起来:“老人叫何玉莲,今年98岁了,她89岁时来到这里。现在身体还很健康,能上楼下楼。但她有健忘症,总爱说自己丢了东西,然后来我这里‘告状’。”

  五保老人何国会将赵凤林视为她的另一位“母亲”。今年38岁的何国会在2007年患上类风湿病,手脚的骨头已萎缩,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赵凤林将其接来敬老院。自此,赵凤林就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细致入微地照顾何国会,给她洗澡、穿衣、喂饭、梳头发、剪指甲。何国会告诉记者,她每年都要发病一次,在那段时间难以吃下饭,只有喝冰水。赵凤林和服务员轮流着守夜照看她,把冰箱里的冰块取出来化成水,然后一勺一勺喂她。就这样,整整9天9夜时间,她的身体才恢复了正常情况。“也许至亲的人都不一定有赵姨对我这么好,我没什么文化,心里对她的感激太多,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来表达。”何国会说,她和敬老院的老人就像是一根藤上的苦瓜,因为来到了敬老院这个大家庭,她们才变得幸福起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院里,比赵凤林大上一辈的,赵凤林将其视为爹娘来孝敬;与她年纪相仿的,她将其视为兄弟姐妹来关爱;比她小一辈的,她将其视为自己的儿女来呵护,每一位都是她的亲人。“今生相聚是缘分,我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赵凤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30年如一日的孝心与爱心温暖着敬老院里的每一个成员。她先后送“走”了74位老人,现在还照顾着76位老人。

  随着赵凤林的孝行不断被乡邻称赞传扬,她的“孝”名远播。太平镇以及周边乡镇来敬老院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敬老院为了更好照顾老人,在2006年陆续招聘了几名服务员。最初招聘来的服务员中,有一名服务员戴着口罩和手套准备去照顾一位老人,赵凤林看到后立马阻止了这位服务员,然后亲自动手去为老人服务,还让服务员在一旁看。“我们戴着口罩和手套去服务老人,会让老人多心,是不是觉得他们身上脏怎么的,因而老人心里就会难受。”后来,这名服务员发现自己实在没办法坚持做这个工作,就主动辞职了。有了前车之鉴,赵凤林对招聘来的服务员都有三个月试用期,并要求所有服务员必须徒手服务,不能戴口罩、手套服侍老人。最终只有坚持下来并做得好的服务员,赵凤林才会放心地让他们去照顾老人。

  30年的敬老事业,让赵凤林总结出了“三心”、“三得”的心得体会,要有爱心、耐心、事业心,才能干好这份工作;要受得、累得、臭得,才能照顾好老人。

  在采访敬老院老人时,他们对记者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就留在这里,哪都不要去。”“我们住在这里样样都满意,很高兴。”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埋怨到支持

  因为爱所以理解

  对于自己的家人,赵凤林心里一直有着愧疚。“我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太不够了。今年也已经有半年时间没回过家了。”自从接下敬老院院长这个工作后,赵凤林很少回家。她的家在草坝长村,从敬老院到她家,来回一趟得花上一个多小时。她每隔几个月才回一趟家,在家呆上一两个小时,又匆匆赶回敬老院。

  “每次回一趟家,心里都是慌的,坐不住。因为老人们一看不到我,就到处去找我,我又担心他们走丢。”赵凤林说,就因为放心不下敬老院的老人,在1991年3月的一天,发生了一件让赵凤林一家人永远无法忘记的伤痛之事。

  那一天中午,因为赵凤林回家拿药箱给院里发高烧的老人输液,儿媳没能留住她吃午饭而被儿子责骂。感到委屈的儿媳一气之下喝了农药自尽。儿子冯凌云将这一切责任归咎到母亲身上,并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从此杳无音信;女儿也因这件事责怪母亲,与她不相往来。

  提起往事,赵凤林眼泪满眶:“我也曾想过不在敬老院干了,但几个稍微能行走的老人们来到我家哭诉,生怕我丢下他们不管。”于是,赵凤林带着儿子留下的两个孩子又投入到敬老院工作中。但她一直在心里期盼着儿子能原谅理解她,能早点回家来,却没想到这一等就是20多年。

  赵凤林年纪大了,敬老院里事情多。2002年,丈夫冯金春也来到敬老院帮着一起照顾老人,以实际行动支持妻子。直到2012年春节,冯凌云带着组建的新家庭回到了离开21年的故乡,与家人团聚。这一年,也是赵凤林整个家庭时隔21年的大团圆。“看着妈每天在院里忙出忙进,老人们脸上挂满笑容,我也开始渐渐理解妈的工作。”冯凌云在2013年太平镇敬老院修建新的老年公寓时也来到工地上上班。现在,他时不时就要往敬老院跑上几趟,帮忙干些力气活。“妻子从小是孤儿,曾缺少母爱父爱。而她却把自己的爱给予了老人和孤儿。我为她感到骄傲。”冯金春说。

  “赵姨这么大年纪,前前后后照顾了那么多位老人,不怕累、不怕苦、不怕臭,我们年纪轻的人做这些事情又算什么。”2012年来到敬老院当服务员的赵小英说,经过这么多年相处,从赵凤林身上感受到的是无私奉献、心怀大爱的精神,并且赵凤林还影响了身边许多人跟她一起敬老爱幼。

  当记者离开时,敬老院老人的幸福笑脸不断在脑海浮现。假如将人的生命长度以90岁来计算。30年,占去了人的生命长度的三分之一。赵凤林把它无私奉献给了敬老院这个大家庭,用爱抚平了150名老人过去心间留下的苦难伤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与“爱”在这里延续。她的感人事迹将被更多人传扬,她的孝举将在她的亲人和她身边人的身上延续。(记者 王萍 实习生 郭桂花)

相关热词搜索:太平镇 西充县 敬老院

上一篇:降雨后 阆中农民改种减损
下一篇:营山合亿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省级示范社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