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顺庆 > 正文

潆溪有棵老黄葛树 树龄超过190岁
2015-11-18 10:53:01   来源:   

  顺庆区潆溪街道有棵树龄上百年的黄葛树,居住在当地的退休教师袁泽松为了给老树寻找年龄证据,历时3年,遍访当地38位老者。 亭亭如盖...

  顺庆区潆溪街道有棵树龄上百年的黄葛树,居住在当地的退休教师袁泽松为了给老树寻找年龄证据,历时3年,遍访当地38位老者。 亭亭如盖的黄葛树成了袁泽松的“老朋友”,如今,没事他就到树下歇歇脚,感受老树律动的勃勃生机。

  辛苦求证 遍访老者查古树“生日”

  袁泽松是小学退休教师,今年61岁。3年前, 他与潆溪职中一位老友共同发起一项公益调查, 为潆溪油坊街口老石桥之上的黄葛树考证生日及出处。为此,袁泽松时常端个茶杯,走家串户,寻访老者,从口耳相传的故事中寻找依据。

  治史不能依靠推断和演绎, 必须要实证。袁泽松的办法是,从众多老人口中寻找相同的说法,进行归类,然后用现代学术方法加以佐证。历时3年,他遍访当地38位老者。他从众多老人口中得知,老石桥之上的黄葛树栽于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距今190年。 这与南充市园林专家普查古木时, 认定的黄葛树树龄在150年以上的结论基本吻合。

  “关键问题是,围绕探究黄葛树的起源,树下石桥的成因,我把潆溪古镇的历史翻出来,让人们对古镇的历史有所了解。”袁泽松说,潆溪是南充城区北面的重镇,梳理它的历史,有助于传承古镇文化。

  古镇起源 绕河而建的“徙民”小镇

  清康熙前期,因战乱和瘟疫,导致四川人口剧减。其后,在官方推动下,湖南、湖北、 广东、 广西等地居民大规模向四川移民,史称“湖广填四川”。据袁泽松考证,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80年),湖北麻城的18户人家迁到潆溪,在三角地带绕河而居。

  袁泽松说, 这段历史既有老人的口耳相传,也散见于潆溪居民的家谱。有家谱记载,当时,这一带只有几间茅屋,所见皆白骨。18户人家划地而居,寄身几间茅屋,砍树建棚, 利用河滩土地耕种, 在此延续香火,聚居成镇。

  18户徙民有12个姓氏,随着他们对周边土地的垦荒, 他们用各自的姓氏标记那些新垦的土地,于是,潆溪周边出现“林家坝”、“张家湾”、“马家梁”等地名,有些地名沿用至今。在此过程中,这些披荆斩棘的先民为河的命名发生了分歧。为调和矛盾,根据初徙此地,有鸡鸣之声,于是将河取名为“闹鸡河”,后因读音误传,此河也称“闹溪河”。

  古桥诞生 知县“踩桥”与潆溪命名

  袁泽松说, 三面环河的潆溪古镇起初只有18户人家,但是,它位于交通要道,很快成为南充城郊的重要驿站, 一度与南充城郊的老树垭、马市铺等驿站齐名。

  清初,闹溪河上只有几个石墩,每遇涨水季节,旅人过河极为不便。清道光五年,闹溪河驿站的寺院用功德箱筹集的资金,架起一座4孔石桥,桥成之后,又在桥头栽下黄葛树,此树至今已有190岁了。

  据袁泽松考证,当时,闹溪河驿站的百姓建起石桥后,引起轰动,管辖此地的知县从南充赶来,亲自踩桥。踩桥后,那位知县余兴未尽,觉得用“闹溪河”的河名来指代驿站不准确,鉴于驿站三面临河,于是取“潆绕闹溪河”之意,命名为潆溪。

  知县踩桥的典故,散见于顺庆区地志办收集的一些民间资料。后因潆溪镇渐渐兴起,“闹溪河”遂改为“潆溪河”。而这个新的河名,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出现在官方文件之中。(记者 张松)

  (原标题:退休教师奔波三年查明潆溪古树“生日”)

相关热词搜索:黄葛树 树龄

上一篇:顺庆加快星级旅游厕所建设
下一篇:顺庆公安集中销毁1326件管制器具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