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顺庆 > 正文

南充蒙氏 或为蒙恬后裔
2014-04-11 09:05:07   来源:   

蒙家大院曾有100多间房,如今仅存一个小院  按照辈分站队,长辈靠前,晚辈站后边。4月5日,南充蒙氏宗亲祭祖仪式在嘉陵区大兴乡碑垭口村...


蒙家大院曾有100多间房,如今仅存一个小院

  “按照辈分站队,长辈靠前,晚辈站后边。”4月5日,南充蒙氏宗亲祭祖仪式在嘉陵区大兴乡碑垭口村蒙家山山顶举行,顺庆、高坪、西充、南部以及重庆、遂宁、攀枝花等地200余名蒙氏宗亲围在一座古墓前,向先祖鞠躬。据蒙氏宗族一些人说,南充蒙氏为秦朝大将蒙恬后裔。

  蒙家大院话沧桑

  蒙氏宗亲祭拜的古墓位于蒙家山最高处,四周植有松柏。古墓左右和坟头砌有巨大的条石,墓前立着一块“司琴碑”,虽已严重风化,碑上部分文字还依稀可辨,刻有“康熙元年、康熙五十九年”以及死者生卒时间、生前事迹、后人姓名等内容。

  “我当小娃儿的时候,墓碑上的文字还能全部看清楚。”蒙宗洪今年71岁,是碑垭口村人。据蒙宗洪介绍,古墓葬的是蒙氏老祖蒙君锡。蒙君锡于清朝康熙年间从嘉陵区金凤镇搬到蒙家山,买下周围15座山头和部分田地,在山脚建起“蒙家大院”。康熙五十九年,蒙君锡扩建了“蒙家大院”。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翻修正房屋瓦时,发现老祖宗留下来的这片瓦。”在蒙家大院,蒙宗洪向记者展示了一片屋瓦,屋瓦上刻着“康熙五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蒙君锡做瓦四万,子孙受享,永远传古”等内容。

  “可惜了,老祖宗建的大院如今只剩一间正房了。”蒙宗洪说,蒙君锡建的“蒙家大院”原本是“明三暗五”的建筑布局,即有3重大院、5个小院,院前有朝门,院子左右分别有厢房,总共有100多间房。

  蒙氏秦末入川

  “南充蒙氏从何地、何时迁来已无从考证,但有证据显示,南充蒙氏很可能是秦朝大将蒙恬的后裔。”蒙宗洪介绍,他小时候曾在“蒙家大院”的正房内读书,看到正房中间有一神龛,神龛上面一高一低挂着两块牌匾,最高处写着“神赐无疆”,稍低一块写着“松柏并茂”,神龛左右有一楹联,左幅为“造笔启文人”,右幅是“辅秦称大将”。因为有蒙恬制造并改良了毛笔、辅佐秦始皇抗击匈奴的史事,蒙氏后裔认为,神龛上供奉的祖先当是秦朝名将蒙恬。

  “蒙氏最早在秦末汉初就入川了,另有一部分蒙氏是在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来的。”嘉陵区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史料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冬,始皇巡游会稽山,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蒙恬的弟弟)去祭祀山祈福,不久,始皇在沙丘病死。随始皇巡游的宦官赵高勾结胡亥,拉拢丞相李斯,暗中策划篡位,矫诏令始皇的长子扶苏自尽,由于蒙恬、蒙毅支持长子扶苏,也被赐死。

  蒙恬、蒙毅遇害后,其子孙开始从山东、甘肃两地向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逃亡。

  金台制笔工艺相传为蒙恬所创

  “顺庆、嘉陵、高坪、西充、南部等地如今均有蒙氏定居,而顺庆区金台镇当是南充境内蒙氏聚居人数最多的地方。”蒙彪,顺庆区大林乡政府退休干部,老家就在金台镇蒙承宫村。蒙彪介绍,金台镇素有“毛笔之乡”的美誉,当地人制作毛笔需经过108道工序,到上世纪80年代初,该镇仍有数百人制作毛笔,集市上建有好几个“笔市”。当地蒙氏普遍认为,秦朝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也是蒙氏祖上把制笔的工艺带到了金台。

  据传,公元前223年,蒙恬带兵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况,蒙恬定期写战报上奏秦王,但当时所用的书写工具书写速度很慢。一天,蒙恬打了几只野兔回营,一只兔子的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大受启发,利用兔尾制作毛笔,经过多次试验、改良,总结出制笔的108道工序,才有了后来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

  “金台制笔工艺是否为蒙恬后人所授,已没有真凭实据佐证。”蒙彪介绍,在金台镇的蒙承宫村、土地垭村,至今约有90%以上的村民姓蒙。60多年前,蒙承宫村建有蒙氏家庙,家庙神龛上和嘉陵区大兴乡蒙家大院的神龛上一样,写着“造笔启文人,辅秦称大将”的楹联。(蒙永宏)

相关热词搜索:南充 后裔

上一篇:盼修路 村民写下“微心愿”
下一篇:挂牌督办 整治安全隐患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