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南部 > 正文

开发康养产业 南部江边小村要转型
2016-04-27 09:59:39   来源:南充日报   

正在建设的泸溪场村民休闲广场

  南部县楠木镇泸溪村是紧靠嘉陵江畔的一个小山村。数十年来,这个小村经历过车水马龙的繁华,也饱尝人去屋空的落寞。如今,随着该县对嘉陵江流域的保护性开发,这个美丽而古朴的小村焕发出新的活力。4月25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昔日码头的繁华

  泸溪村过去是一个小场镇,历史悠久,但是始建于何时,村民无从得知。“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泸溪场的码头边每天停靠的大小船只多达上百艘。”曾在泸溪场一家国营商店负责、如今已经70岁高龄的何孝林老人说,那时,南部、仪陇等地都在这里设立了转运站和搬运公司,每天排队等在码头起运货物的工人就有200余人,等着托运货物的马匹达100余匹,粮食、煤炭、盐、布匹、化肥等货物经此运往巴中、广元、重庆等地。

  “那时场上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何孝林指着一间已经破烂不堪的低矮商用房说,因为码头和转运站的关系,这里几乎每天来往上千人,白天黑夜都有人赶场,前来购买化肥、煤油、针线等。一天下来,仅他的商店就可以卖出五六百元商品。

  据了解,当时,村中唯一的主干道唐巴公路非常繁华,公路两旁的粮站、盐库、煤炭坝等物资存储站比比皆是,沿线绵延长达1.2公里。靠近码头的泸溪场则吸引了100余户住家户在此定居,自然形成了一条长达400余米的街道。沿街饭店、旅店、裁缝店等加起来有20余家,街上还有当时全镇唯一的供销社。

  留在山村的乡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泸溪场逐渐开始衰落了。”何孝林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在此进行的货运交易逐渐减少,码头渐渐没有了船只停靠。

  “泸溪村山高沟深,也是限制这里发展的因素之一。”何孝林介绍,1983年前后,仪陇的物资转运站率先撤离。随后,巴中、通江等地的物资中转站也纷纷搬走。到了1987年,南部的物资转运站也最终离开了。泸溪场从此失去了“中转、集散”的作用。

  “那时候,场上所有商铺的贸易额在下滑。”何孝林说,当时虽然这里不再集散物资,但是由于唐巴公路的存在,场上还进行着木材和粮食的贸易,还会定期逢场赶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唐巴公路改道、省道101线开通,泸溪场就‘一蹶不振’了。”何孝林告诉记者,此后,他选择了就地做买卖,可生意却一年不如一年。

  “商店需要囤货,生意越来越差,好多食品、生活用品都放过期了,只能扔掉,做生意只能亏本。”何孝林说,之后,他又开了三年时间茶馆,但也只有农闲时候才有人光顾。再后来,干脆就关门了,“利润太少,还要有人守店,不划算。”

  “村里有1700多人,一半都在外面打工或经商,发展好的基本都搬到县城了或更大的城市,还有的搬去了镇上。”泸溪村党支部书记何绪金介绍,泸溪场衰败后,年轻的村民们都希望从自己的村庄出走,稍有点经济实力的人,都举家外迁了。“我现在住进了县城,但我每年都会回来看看,这里总有舍不得的情愫。”何孝林说。

  再造乡土的愿景

  “这里有我们的根,相比城里,我更喜欢这里的安静。”何孝林说,去年,楠木镇围绕“道路硬化、环境净化、村庄美化”的目标,对泸溪场街道进行了硬化,并打造了迎龙井和泸溪场两个新村聚居点,他毫不犹豫回到村里购买了新房。

  “水、电、气等一样不缺,住的还是‘小洋楼’。说实话,这新村不比城里差。”何绪金说,下一步,将考虑如何实现转型,让泸溪村重焕往日的生机。

  “小村不但水源充足,土壤还富含硒元素。”何绪金介绍,未来该村将引入农业企业,在富硒农产品上深做文章,把天然富硒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筛选开发一批含硒高、品质好的农产品,并走经营多元化道路,发展采摘、观光农业,吸引更多的“富硒”产品消费者,以点带面,带活全镇富硒农业发展。

  “我们还将立足阳光、气候、生态等优势,发展康养产业,带动关联产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楠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将以嘉陵江为载体,保护性开发沿江康养旅游,并以水上观光、林下景观、空气环境、林下食品等为主要资源,在陵江村、金石村等地进行整体打造,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性、调适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休闲、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促进嘉陵江及林业资源与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李果 曹伯同)

  (原标题:开发康养产业 江边小村要转型)

相关热词搜索:小村 产业 康养

上一篇:南部:图书免费赠读者
下一篇:南部县供电公司:推进城网改造 寻求媒体支持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