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仪陇 > 正文

城乡供水“一体化”
2014-03-24 08:54:38   来源:   

  先前我们喝的水,一到雨季,流进不少夹杂着泥沙的雨水,必须澄清了才能喝,现在这水不光口感好,龙头一拧随时都有,洗衣机、卫生间用着...

  “先前我们喝的水,一到雨季,流进不少夹杂着泥沙的雨水,必须澄清了才能喝,现在这水不光口感好,龙头一拧随时都有,洗衣机、卫生间用着也方便了。”近日,新政镇九岭场村正在做饭的村民王永全如是说。

  据了解,仪陇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势复杂。新政镇九岭场村是有名的旱山村,地势高又缺水,该村党支书彭灵贤说,以前,很多村民到井里挑水吃。遇旱水少时,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碰到雨雪冰冻天气,取水更是艰难。

  “后来,有村民自己打了井,井深水少,有时要把娃娃放在桶里下到几米深的井下,往桶里舀水。赶上哪家办红白事,旁人就用不了。”彭灵贤说,如今,村里实现了集中供水,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装上消毒设备,水的价格比城里便宜。

  依托“一江”(嘉陵江)“三库”(油房沟水库、思德水库、平昌友谊水库),2013年,仪陇在实现了乡镇、部分村集中供水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大供水”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划,由县供水总站下设3至5个大型水厂向全县辐射供水,使供水工程走向集中化、区域化和网络化。

  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投资35021万元,建成大型集中供水工程12处,延伸集中供水管网130处、25公里,40万城乡居民实现了安全用水。预计到全部工程竣工之时,可确保90万人用上“放心水”。

  随着这一民生工程的启动,群众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建设,截至目前,群众自发筹集资金62万元,用于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管网。

  如今,在赛金镇雷家坝村、武棚乡红庙子村、铜鼓乡五通嘴村、度门镇郭家嘴村等地,村民已享起了集中供水的福,用上了可持续的安全饮用水。

  公司化管理理顺供水体制

  “以前,67个乡镇供水站,其中由县供排水管理总站直接管理的有37个,乡镇政府、学校等单位管理的有15个,个人经营管理的有15个。”仪陇县水务局副局长彭文冠介绍,由于管理主体多,在产权归属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矛盾,监管缺位错位,一些供水站用药量不足,水管生锈老化,换水不及时,清洁不到位,供水水质难以达标,群众反映强烈。

  为了破解管理瓶颈,建立长效机制,仪陇按照片区供水一体化原则,由县本级财政投入1500余万元,回购了乡镇供水站中的个人资产部分,全部收归国有,分片区组建新政、金城、马鞍、立山4个水务公司,把67个乡镇供水站纳入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实现公司化运营。

  3月20日,记者在兴源水务公司看到,检测人员利用各种仪器、试剂,对即将出厂供农村群众使用的自来水进行理化指标分析。

  “为了确保水质,我们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的水质进行严格监测。”仪陇县水务局负责人说,通过水质检测中心的检测,36项常规指标均符合国标。同时,对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划定水源保护区,建立了水质监测制度,县疾病控制中心在4个集中供水片区落实专人定点监测,县人大定期对集中供水情况进行调研,群众代表随时反映水质情况,水务主管部门定期通报水质情况。

  “力争初步构建起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体系、专业化公司化运营体系、便民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全方位监管体系的农村饮水安全建管新模式。”仪陇县水务局负责人说,通过3年努力,逐步理顺供水体制,实现同水网、同服务、同管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近年来,仪陇通过国家项目支持、社会捐助和地方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建设乡镇供水设施,乡镇供水站达到67个,供水人口18.4万人,日供水总量5600立方米,该县场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能够基本得到保障,但由于起步晚、欠账大、管理难等诸多因素,场镇居民、农村群众难以持续用上放心水的问题依然突出。

  2013年,仪陇采取“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镇化”的模式,强力推进乡镇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

  ●罗中坤

相关热词搜索:城乡

上一篇:“近看”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
下一篇:东北一家人在仪陇的幸福生活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