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营山 > 正文

倾注“工匠”精神 下足“绣花”功夫 营山决战决胜脱贫摘帽
2018-01-05 09:23:04   来源:南充日报   

  营山县朗池镇兴云村农家便民超市。记者 梁洪源 摄

  熙熙攘攘的游客来到村里,或观景休闲,或在电商超市里选购土特产,或在农家乐里品味地道美食。如玉带般的村道公路,串起家家户户,路上小车疾驰而行……唐以万站在家门口,望着热闹的村子,眼眶湿润了。

  73岁的唐以万,祖祖辈辈生活在营山县朗池镇兴云村,村子能有今天的变化,他做梦也没有想到。

  兴云村是营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面对庞大的贫困底数,营山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当成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倾注“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全县上下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干,实现了34个贫困村退出、7400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脱贫攻坚战大获全胜。

  打赢硬仗 贫困村美丽“蝶变”

  兴云村去年退出贫困村序列,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破茧成蝶:翻修一新的农房留住了“乡愁”;小田变大,成片的产业孕育着致富的希望;村民活动中心、电商超市、村卫生室、停车场等一应俱全;4个居民聚居点主体工程完成;6.5米宽的“高规格”村道串起入户小道和生产便道。“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打造集农业公园、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农耕文化于一体的美丽新村。”村党支部书记马建春说。

  “过去那是啥日子,不堪回首。”兴云村村民秦新春一直记得,2013年冬天,一户村民请他运木料,因路面打滑,车子陷在泥潭里无法动弹。农户担心木料被偷,一天24小时守在车旁,一守就是两天。

  因为穷,没有产业,路不通,兴云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乱村”。一气之下,村民马培根离开故土,到县城做起了小生意。

  “不搬出村,媳妇都娶不到。”最高峰时,20余户村民搬出了兴云村。

  如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如何保证村民的收益?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该村整合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产业扶持到户资金77.4万元,投入到专业合作社,46户贫困户每年按6%的比例保底分红。土地流转租金、入园务工、入股分红三项收入,让兴云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一场脱贫攻坚硬仗打下来,兴云村旧貌换了新颜:新建成长5.5公里的环村公路,被誉为兴云村的“一环路”;新建了4个居民聚居点,2018年春节前,67户村民可望搬进新居;新建成了村委会办公室、村文化室、卫生室、电商超市、农民夜校、党员活动室和便民服务中心;规划打造3000亩红芯王柚,完成栽种2500亩。

  村子变化翻天覆地,引来了村民回乡创业潮。49岁的马建国以前在成都建筑工地上搞管理,2017年夏天回乡创业,开起了电商超市和农家乐。马培根也回来了,在产业园当了管理人员,一个月收入四五千元……

  夯实基础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茶盘乡罐坪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6户16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2.3%。如今,新建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不仅有崭新的办公室,还有图书室、卫生室等。村委会旁的新村聚居点,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过去靠马驮人背的山坳,现在小汽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了。”46岁的贫困村民蒋良万望着家门口新建的水泥路,乐得合不拢嘴。

  青山乡三湾村是幸福水库的淹没区,“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是村子曾经的写照。该村党支部书记梁建东说,村里人多地少、土地贫瘠,不少家庭已经是“穷二代”,甚至“穷三代”了。如今的三湾村,贫困面貌正在被改变:通过打井、修蓄水池、建引水渠等,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建成村道公路5公里,环湖公路2.2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栽植花椒730亩,套种天冬等中药材,村民有了致富产业;新村聚居点已建成1处,12户无房户、住房困难户搬进了新家……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山致力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17年,该县整合资金11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地域资源和产业优势,在城郊连片发展绿色果蔬、优质粮油;在丘陵地区发展核桃、血橙;在山区推广营山黑山羊、跑山鸡、中药材等。按照“一带两路三环线、十村七区六组团”的思路,布局“3+3特色农旅综合示范片”“农耕文化双创景观示范园”“近郊休闲、远郊旅居乡村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PCP模式试点区”等。

  加压推进 扶贫不力要“背书”

  山脚下,村道水泥路蜿蜒盘旋;村道旁,白墙蓝瓦的新房仿佛珍珠点缀乡野。薄雾笼罩下的小桥镇子槽村就像一幅山水画。

  “李书记从市上来到我们这个穷山沟,天天埋头帮老百姓办实事。”在子槽村,村民们提起李迪纷纷竖起大拇指。

  子槽村距离小桥场镇12公里,有贫困户77户、247人。2016年前村里没有通村公路,村民大多住在土坯房里。2015年6月,从市卫计委下派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后,李迪将“三把火”烧得旺旺的。“第一把火”就是改善基础设施,修通了8.3公里长的村道水泥路,建成了一座便民桥,新建了村小、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第二把火”是实施53户D级危房改造,让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第三把火”为引进业主,种植黄精、皂刺,发展起了300亩中药材产业。

  望着村里的变化,李迪坦言:“一边是贫困的现实,一边是沉甸甸的责任,很多时候通宵睡不着觉。”

  如何打赢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2017年以来,营山县各级各部门实施“挂图作战”,明确“五个一”帮扶力量,形成“工作清单”;对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进行公示,定期通报,形成“进度清单”;对精准脱贫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逐项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时限要求,形成“问题清单”。28名县级领导分片联系、每人牵头负责5至7个贫困村;102个帮扶部门分别帮扶1至3个贫困村;150个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177名驻村第一书记负责建强基层组织;184名驻村农技人员负责点对点开展农技知识宣讲、实施技术指导。同时,营山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牵头,成立17支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对53个乡镇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常态化督查,采取实地查看、查阅资料、调查访谈等方式,对“五个一”帮扶工作进行考核,确保人员到岗到位、工作落地落实。(记者 李奎)

相关热词搜索:营山 工匠 功夫

上一篇:营山县闯出富民新天地 发展这样的产业就是好
下一篇:建新区改旧城 营山城市颜值更高群众生活更好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