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地区选择
顺庆 |高坪 |嘉陵 |阆中 |南部 |西充 |仪陇 |营山 |蓬安
重要活动
李仲彬: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李仲彬: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李仲彬率全市脱贫攻坚流动现场会与会人员观摩脱贫攻坚推进工作侧记·蓬安篇

  5月10日上午,市委书记李仲彬,市委副书记、市长宋朝华,市政协主席吴小可同与会人员一道来到了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农民新村聚集点参观。 记者 吴小蓉 摄

  5月10日上午,在相如镇油房沟村,市委书记李仲彬拉着83岁的贫困户杨义琼的手,关切地询问她家的生产、生活情况,老人激动地说,如今她搬进了新居,家里有了产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记者 吴小蓉 摄

  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蓬安县突出摘帽主攻方向,压实压紧责任,多方联动拔“穷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做强富民产业,确保今年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6%、脱贫县摘帽任务如期完成。

  面对脱贫摘帽重任和父老乡亲的新期待,蓬安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5月10日上午,市委书记李仲彬率全市脱贫攻坚流动现场会与会人员走进蓬安,现场“检阅”脱贫攻坚推进工作,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打赢脱贫攻坚战。

  市委副书记、市长宋朝华,市政协主席吴小可一同参加流动现场会。

  建立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增强老百姓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共建幸福和谐社区。

  一栋栋川北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前庭后院鸡犬相闻,一幅和谐美丽新村画卷映入眼帘。李仲彬同与会人员一道来到相如镇油房沟村新村聚居点,现场参观新村建设,详细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和民主管村相关情况。

  “这个聚居点已入住的22户贫困户,均是马回电站库区搬迁移民。”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国介绍,油房沟村围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制订了村规民约、村风村训、家风家训,开展了以孝老敬老、勤劳致富、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村风文明建设,一年来全村没有一起治安案件、没有一户上访户、没有一起打架割裂的事件发生。

  “不简单啊!”李仲彬现场点评:这个村为什么一年来没有上访户、没有打架割裂的事、没有治安案件,我觉得就是因为他们充分发挥了老百姓的自治能力,什么事情大家一起来参与,大家一起来管理,遇事多商量,这样就能减少一些矛盾、减少一些纠纷。

  李仲彬指出,我们把老百姓集中起来居住后,一定要有一个基层自治的有效组织,同时要常态化、制度化;一定要方便他们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功能等都要跟上,都要统筹考虑。这些在老百姓眼里看似小事,但在我们干部眼里,要看成是大事。要建立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切实增强老百姓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协调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共建幸福和谐社区。

  来到村民李定伟家,李仲彬与主人拉家常、谈变化、议发展。李定伟说,原先自己的家在油房沟的平坝上,马回电站蓄水后,就搬到了半山腰,小青瓦房低矮破旧,一遇下雨,屋子就进水。现在住上了156平方米的小洋楼,种植了蔬菜、水果,自己还要到产业园区务工,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很多倍。我家还评上勤劳致富三星、忠厚诚信四星、善良感恩三星,“李书记,你看嘛,门上挂起了‘幸福家庭’的匾牌。”“不错、不错,村里抓村风文明建设的做法很好。”李仲彬给予肯定。

  李仲彬走到李定伟母亲跟前,关切地问:“老人家,儿子媳妇对你孝不孝顺?”“孝顺哟,他们对我都好。”83岁的杨义琼老人笑嘻嘻地夸奖儿子儿媳孝敬老人。

  李仲彬动情地讲,这个村每家每户都有家风、家训,把我们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下来了,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尽孝、怎么友善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清清楚楚的,这就很好!

  油房沟村依托“百牛渡江”旅游品牌,帮助12户贫困户发展“渡江肉牛”养殖,开办农家乐和客栈14家,年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同时,通过“致富能人+专合社+贫困户”模式,吸纳贫困户22户发展种养殖业,基本实现了“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对此,李仲彬给予赞许,希望村上要依托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定要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劳动来脱贫。贫困并不光荣,脱贫才光荣!靠勤劳的双手、靠诚实劳动来脱贫,这才是最大的光荣!

  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相如镇雁坪坝、油房沟两村联建脱贫奔康产业园,面积达730亩,建果蔬大棚362个,种植葡萄、草莓、火龙果和伏季蔬菜,带动58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负责园区种植技术、正带领乡亲们在地里劳作的赵明全见到李仲彬一行的到来,他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聊起了助农增收的话题。“在发展产业园区时,有哪些问题需要政府解决?”李仲彬问。赵明全回答说,政府应更多的引导和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我们园区主要是对农民搞一些技术培训,让他们从普通农民转变成技能型农民,达到这个层面后,才能实现共赢。

  “一个大棚需要多少个劳动工”“25个劳动工”“农民在园区务工,每天的劳动报酬呢?”“每天有70元。”赵明全一一回答。

  看到赵明全个子瘦小,皮肤黝黑,李仲彬关心地问:“怕不怕累?怕不怕热?怕不怕苦?”“怕苦怕累,当什么业主,劳动创造财富嘛!”赵明全响亮地说。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热,这就好。勤劳致富光荣!”李仲彬现场点赞。

  李仲彬指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很重要的,也是管长期的。我们一定要引导贫困群众“勤劳、朴实、感恩”;一定要引导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劳动来脱贫。贫困并不光荣,脱贫才光荣,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劳动来脱贫,这才是最大的光荣!

  今年以来,蓬安扭住“五个一批”和“五大扶贫工程”,扎实推进草食牲畜、庭院经济、劳务经济“三大增收计划”,大力培育持续增收的长效产业,着力实施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李仲彬希望蓬安要按照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进一步细化目标,创新举措,把脱贫攻坚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实施“五改三建”,把农村原生态的东西留下来,把乡愁留下来,把老祖宗传承的东西留下来。

  在锦屏镇西拱桥村,但见一户户具有川北民居风情的农房披檐坐脊、白墙灰瓦,散布在山间田畴,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诗画。

  改善人居环境,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西拱桥村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自然生态,尊重人文民俗,方便群众就地生产,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他们采取“五改三建”的方式,重点实施改水、改圈、改厕、改厨和维修加固,确实存在危房隐患的,就地重建,目前已完成改建110户。

  李仲彬一行来到村民刘忠碧家。“过去房子桷子腐烂,年久失修,老天爷下雨,雨水直往屋里灌。现在房子整修好了,根本就不担心这个问题了。”听了刘忠碧的一番介绍,李仲彬察看了她家改建后的房屋,并走进厨房,看到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感到十分高兴。

  “我一贯倡导新农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今天我们在这个村看到,沿途都是一家一户居住,都是‘五改三建’。这个村的模式很有借鉴性、很有推广性。”李仲彬现场点评。

  李仲彬指出,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前提条件是要把路、水、电、通讯这些基础设施解决好,在基础设施解决好的基础上,实施“五改三建”,把农村原生态的东西留下来,把乡愁留下来,把老祖宗传承的东西留下来,不一定非要大拆大建。像这种一家一户“五改三建”,把厕所改了、道路改了、周边环境改了,又花不了多少钱,就那么一两万块钱就改好了,老百姓出去生产也方便,养鸡养鸭养猪都方便,还有老百姓在一起摆龙门阵,这样何乐而不为呢?不一定非要大拆大建,不一定非要把老百姓集中起来,不一定非要让老百姓都去住楼房!老百姓喜欢住四合院,老百姓是最喜欢接地气的,他们离开了土地、离开了鸡、离开了鸭、离开了羊、离开了猪,离开了邻居不方便摆龙门阵,生活就不安逸,生活就不舒服。所以,一定要因地制宜建新村。

  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和当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村上建立了专门的卫生室,配备了专门的医生。同时,还安排了5名中学教师对贫困户入学子女进行“一对一”帮扶,对贫困生发放了助学金。此举,李仲彬给予肯定。他说,西拱桥村把农村卫生和乡村教育这两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李仲彬说,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心病,就是特别惦念农村“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特别是非常担心边远地区、贫困山区的乡村医疗卫生的问题。当年的赤脚医生其实是很管用的,老百姓有小病赤脚医生就解决了。现在,我们要把乡村医疗卫生队伍建立起来,把市、县(市、区)卫生资源倾斜下来,像当年赤脚医生队伍那样,让老百姓就近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尤其是小病。当然,大病还是要到乡镇、县(市、区)等大一点的医院去就医。这个问题各县(市、区)委书记们一定要下功夫解决。还有就是乡村教育问题,包括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乡村教师待遇问题等等,也一定要解决好。如果我们把乡村教育丢掉了,就是断掉了山区的整个教育。乡村教育这块,依然是要整合资源,这个市委、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文件,请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把乡村教育这块逐步完善起来,让农民的孩子就近上学。

  市领导廖伦志、刘桂忠、林建国,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脱贫攻坚工作流动现场会。 (记者 张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