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绸都社区 > 绸都论坛 > 正文

端午到哪儿去了?
2014-05-30 19:33:07   来源:   

  与一朋友闲聊。我说端午节要到了,他居然问:端午?而今的端午到哪儿去了?我一愣,这是啥话?端午不是好好地呆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吗?细...

  与一朋友闲聊。我说端午节要到了,他居然问:“端午?而今的端午到哪儿去了?”我一愣,这是啥话?端午不是好好地呆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吗?细细一想,朋友的话或另有其他意思,值得揣摩。

  “到哪儿去了?”是今年的一个热句,源于一首叫《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流行歌曲。端午究竟到哪儿去了呢?如果按惯常思维来回答,那就是:到汨罗江去了,被龙舟载走了,被粽子裹走了,被艾草熏走了,被雄黄酒灌醉了……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传统元素,大凡写文章、搞讲座的人言说端午,都回避不了这些必备的“要件”,想另辟捷径搞个新创意都不可能。

  当然,还有一个答题点不得不说——端午被韩国人抢走了——抢先注册了!注册就注册了吧。我们中国人很慷慨也很洒脱还很“阿Q”:他注册了,屈原还是我们的吧,文化遗产还得我们申报吧,我们不照样放小长假划龙舟、剥咸鸭蛋吃粽子?

  且慢!如果我们真的认为端午就仅仅是“放小长假划龙舟、剥咸鸭蛋吃粽子”,那端午就真的不知到哪儿去了,或者说我们自己让端午迷失了。

  节者结也。节日连着民族的“情结”、民众的“心结”,是精神传承的符号,是血脉延续的纽带。所以,任何一个节都承载着或寄托着什么,不会孤立的存在,也绝不仅仅是在时令变化季节更替时,提醒人们开展相应的活动——清明到了,该踏青了;重阳到了,该登山了。也不仅仅是找个由头,家人、朋友聚一聚,吃吃月饼、汤圆、饺子什么的。如果真这么简单那就不是节日而是日子了。应该还有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人文核心价值蕴含其间。我个人认为,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端午更有底蕴、更有故事、更值得咀嚼体味。除了民俗的含量,比重更大的是历史文化。民俗的本意是让文化通俗、接地气,但不知是从什么时候起,这通俗演变为庸俗了。譬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本来很有深意的内涵被具体的“物化”而肤浅、轻浮;本来很宽阔的外延因被压缩为“口福之什”而小器、低端。

  孩提时代,吃个粽子要盼一年,日子在期盼中方显价值。邀约几个小伙伴,揣上几个熟粽子去看划龙船,是难得的物质和精神的“饕餮大餐”。现在,粽子在超市里批量地冰冻着,彰显着物质大丰富时代的特征。本来是精裹细缠的民间手工,被市场需求搞成流水线上的机械化生产,少了一个带仪式性质的、雅趣而和谐的过程。四季都有粽子卖,证明生活的确好了,但也常会引起时序的感觉混乱。稀罕的节令食物成了寻常之物,叫人没了念想,即使天天吃,也就一个“吃”字罢了。

  端午因怀念屈原又叫诗人节,写端午诗的人不少。清代有人诗曰:“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这是一个很实在很物质的诗人。再看老舍先生写的端午诗,境界就迥然不同:“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者仅仅看到了物质,后者却显示出神韵;前者仅仅写了民俗,后者由民俗看到了民生。二者相比较,瞬间见云泥。

  当下的端午的确有些变味,在一些人看来甚至是不存在了。虽是偏颇极端之言,但其忧患之心可感。节,当然还在,只是血肉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形式的骨架支撑空空的躯壳。所谓的“端午到哪儿去了”的设问,其实是在反思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呼唤端午“精气神”的回归。

  话说回来,龙舟还得划,划出奋勇争先的豪气;菖蒲还得挂,以迎接一个清凉夏日、朗润乾坤;尤其是端午的粽子还一定得吃,还要吃得舒坦和从容。端午这天,最好是聚拢家人,约好亲友,轻轻解开粽子缠绕心思的彩线,剥开其绿色的外衣,慢慢释放粽叶和糯米混合的清香,细细品味晶莹剔透的香甜和绵软,让味蕾随着思古幽情和浓浓人情一起绽放。

  这个时候,端午哪儿都没去,它正以温婉的气韵环抱我们,与我们一起怀念、感恩……

相关热词搜索:端午到哪儿去了?

上一篇:暖风劲吹,南充楼市进入“升温”期?
下一篇:8强之战 果城球迷心情如坐过山车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