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外媒看四川 > 正文

西充: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2017-06-09 09:43:40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西充地处嘉陵江、涪江的脊背地带,晴时旱、雨时涝,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城市。要为城市“解渴”“防涝”,需做好城市自身雨洪调蓄能力。2016年1月,西充成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10个县级城市之一,计划从2016年至2020年5年间,按照“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要求,投资78.8亿元,采用渗、蓄、滞、净等措施,让水在城市中自然循环,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高标规划 建设“会呼吸”的城市

  6月6日,记者在该县城北新区广场看到,广场道路一侧已铺上透水混凝土,路面呈红色,有蜂窝状间隙。“这是生态透水人行道,按照‘海绵道路’标准铺设。”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透水混凝土是由碎石、水泥、黏结料、颜料和水拌制而成的多孔轻质混凝土,具有透气、透水、重量轻等特点,空隙率在15%至25%之间,可实现对雨水的“渗、蓄、滞、净”,降低雨水径流系数,减少城市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西充从2016年开始启动。2016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重点抓好5个地级城市、10个县级城市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充县成功入围,成为南充市首个被纳入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县。

  为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海绵城市”,西充县经多方研究论证,出台《西充县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及建设项目计划,确定了7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到2020年,城区20%以上面积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试点面积扩大到城区面积的80%以上。同时,计划投资78.8亿元,开展海绵公园、城市新区、旧城环境改造、河道治理等15大项“海绵项目”建设,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解决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问题。

  为此,该县从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4个方面,对拟实施的“海绵项目”进行详细安排,包括河湖水系的生态修复、内涝积水的解决、黑臭水体的治理等,并对各项目按照住宅小区、公共建筑、工厂仓库等类型列出清单。

  按照计划,该县5年内将把占地3.7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新建“两纵两横”海绵道路。将老城区、老旧小区纳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对旧城区10.66万平方米车道、9.01万平方米人行道进行海绵化升级改造,对污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对雨水处理不达标的老旧小区进行海绵房屋改造等。

  因势就形 设置城市“海绵体”

  走在西充县体育馆旁的人行道上,记者注意到,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绿化带每隔20米设置有一组植生滞留槽,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和砾石层。

  “大雨来袭时,道路两侧的下凹式绿化带负责接收雨水。雨水经过‘收、蓄、渗、排’后,通过植物的吸收净化和填料的过滤吸附,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剩下的雨水则会排入专设的蓄水槽,在干旱时对植物或景观进行补水,实现雨水‘慢排缓释’。”现场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下凹式绿化带在实现天然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也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

  下凹式绿化带只是景观绿地“海绵体”的一种。据了解,“海绵体”既包括下凹式绿化带、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和广场等人工配套设施,也包括由河湖、池塘、沟渠等构成的天然水系。

  海绵屋顶是“海绵城市”建设推崇的一种景观“海绵体”。雨水经过屋顶收集过滤,汇流到下凹式绿地和蓄水池。雨量较大时,流入雨水花园,形成微型水景,补充地下水。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下,雨水通过溢流井进入市政管网,解决建筑地块的雨水分流和回用问题。

  “海绵公园”是中央雨洪系统。雨水经公园生态绿廊、植被进行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后,富余的雨水会汇聚到河道。“海绵公园”成为调蓄枢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雨水的存储和回用。西充县公用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冯羽翔介绍,在新建“海绵体”的同时,该县注重保护好原有的“海绵体”,尽量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填湖平壑,努力保持城市的原生态。并对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进行修复,尽量做到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赵荣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国富(2017-06-09 第03版)

相关热词搜索:西充 海绵 城市

上一篇:营山百台爱心车辆助力高考学子
下一篇:南充:“法律支农”下乡助力脱贫攻坚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