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外媒看四川 > 正文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乡村振兴两手抓 春回大地景如画
2021-03-30 09:55:00   来源:中国城市网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乡村振兴两手抓 春回大地景如画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通讯员 泽 英

《 中国城市报 》( 2021年03月29日 第 13 版)

种植红脆李已成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农民脱贫致富的“良方”。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草长莺飞三月天,正是乡村好时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南木达镇群众走进荒地采挖人参果,一片有序繁忙的景象;汶川县水磨镇二村沟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茶农们穿梭在茶园中,抢抓农时采摘春茶;马尔康市松岗镇丹波村高效农业大棚里的草莓苗绿意盎然,萌发着丰收的希望;金川县沙尔乡梨花盛开成海,前来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漫步阿坝州,各具特色的乡村让游客们心驰神往。而特色背后的“金点子”,赶着“好时节”,正在发光。

  近年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全州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3个、示范村14个,命名州级先进县(市)2个、先进乡镇5个、示范村30个,命名县(市)级先进乡镇18个、示范村46个,树立了一批可借鉴、可效仿的典型。

  聚焦美的目标

  产业兴旺激扬发展新活力

  3月5日,惊蛰节气,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理县桃坪镇佳山村,一路上都能看到樱桃树新生长的嫩绿新芽。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樱桃是远销全国的“致富果”。

  “佳山村是典型的高半山村寨,平均海拔1800米。村民以前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现在建起了生态果园基地,种植樱桃、脆李、苹果等水果,市场销售很走俏。”佳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朝运说。

  “现在一棵树的收入相当于以前一亩地。”王朝运娓娓道来,“现在一亩地种45棵车厘子树,一棵树的收入是1500元。” 自从2016年成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后,佳山村的人均纯收入从10年前的1000多元增加到了如今的1.4万多元。

  这个变化对于佳山村这个典型的高半山村寨来说,是一步不小的跨越。为了让大家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当地政府不仅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还给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从2012年开始,当地政府先后投入3000万元,免费发放苗木超过24万株;号召本地年轻人返乡创业,把新理念、新思路带回山里。

  “正是靠着这些果树,我家才摘掉了贫困帽子;今后我也将靠着这些果树过上富裕日子!”望着生机勃勃的果林,佳山村的村民龙升贵对未来信心满满。

  变化不只在理县,放眼阿坝州,九寨沟县黑河镇七里村建成甜樱桃采摘观光基地1000余亩、核桃基地300亩,培育省级专业合作社1个;陵江甜樱桃认证为绿色食品,已成功举办两届甜樱桃采摘节,逐步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道路;松潘县川主寺镇牧场村借助“高原第一村”大力发展牦牛产业……“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固定收入渠道”的产业体系正逐步成为现实。

  阿坝州依托特色水果、高山蔬菜、牦牛产业链,锁定“一村一品”村集体经济模式,育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州级及以上农民专业示范社225家,家庭农场壮大至894家,成功培育各类园区20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00个,建成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州级及以上龙头企业46家,涵盖牦牛肉、奶制品、葡萄酒、饮料加工,中药材种植等行业,年总产值达14亿元。

  打造美的环境

  提档升级建设宜居新家园

  “要是几年前你到我们村里来,不怕你笑话,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一见人来,鸡鸭满地跑;一旦下雨,泥水到处流。真的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一见到记者,茂县黑虎乡耕读百吉村村民杨国洪就快言快语地描绘起以前的恼人景象。

  那时的耕读百吉村与许多农村一样,柴草乱堆、垃圾乱扔、污水乱倒的现象司空见惯,由来已久。加上受村经济条件限制,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比较落后,农村排水、排污、垃圾收运清理系统等完全是空白,房居生活垃圾、庭院畜禽散养现象普遍。2017年,耕读百吉村打响了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战役,安装了2200米生活污水管道,将所有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将所有入户路进行硬化,泥泞湿滑的村内道路成为了历史。

  如今在松潘县,特色民居连片林立、平坦村道户户直通、农家小院温馨别致、浓厚乡韵令人流连……一个个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正在诠释着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丰富内涵。

  美丽变革,规划于前。近年来,阿坝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措施、尽锐出战,扎实实施以农村“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村容村貌提升、美丽乡村示范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全州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村庄“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什么是新生活?搬入独栋藏房的村民马尔康市沙尔宗镇尼市口村薛云峰说:“头一次住进这么明亮宽敞的房子,闲了还可以在村里的活动中心下下棋、跳跳舞,日子美得很呢!”

  什么是新农民?刚喂完牛的小金县新桥乡农民徐华普说:“以前养牛就怕遇到问题,现在县里常常组织养牛技术培训,有问题还可视频与专家沟通,接受远程指导呢!”

  什么是新农村?松潘县燕云乡地柏村村民纳玛把垃圾扔进政府配发的垃圾桶里开心地说道:“以前垃圾随手就往河道里、街道边一扔。现在大家爱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邻里和谐、互帮互助,一起把咱村打造得更美。”

  截至2020年年底,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228个,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2万余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60%。农村垃圾收转运设施覆盖率和处置率均达到76%,建制镇污水设施覆盖率达到67%。

  提升美的内涵

  崇德向善弘扬文明新风尚

  走进金川县马奈村村史馆,一件件存留时代印记,与本村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息息相关的老物件和旧照片,像一个“时代相框”,让村民们清楚地了解本村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变迁。墙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奈锅庄”的照片十分显眼。锅庄是马奈村的一张名片。

  “我们从小就热爱跳锅庄,以前有片空地我们就自发地跳,跳得尘土满天飞。”马奈村村民李秀珍告诉记者,现在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到锅庄广场去跳锅庄。据悉,该村通过定期举办锅庄文化节,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振了区域文化自信。

  马奈村只是丰富文明建设载体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组织文艺展演、文艺培训和“三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深入推进“藏羌戏曲进校园、进景区”活动,“藏羌戏曲进校园”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与此同时,定硬规立典型,培育树立文明和谐新风,同样也是阿坝州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今年一定争取保持六颗星!”在红原县瓦切镇日干村村民泽让杰家门旁贴着的“红原县‘星级评定’评比卡”见证着她家的变化。2020年,泽让杰家环境卫生、教育支持相继由五颗星变为六颗星;当年末,她家被评为“六星户”,获得一头牦牛的奖励,激发了她和其他村民继续奋进的斗志。

  马奈村和日干村的事例,正是阿坝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阿坝州各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以文明村镇创建为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镇、最美乡村遍地开花。

  “教化行则民风淳,教化废则民风败。” 一面面掩映在村庄院落的文化墙,引导着群众崇尚文明;一个个先进典型的创建评比活动,激励着村民崇德向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在阿坝大地之上,处处涌动着清爽的文明之风,焕发着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长杨克宁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阿坝州将以乡村振兴“七个坚持”“七个必须”为准绳,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等具体任务中守正笃实、持续发力、力求实效,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图片由阿坝日报社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川省发布35个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下一篇:2021全国城市传播百强榜揭晓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