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外媒看四川 > 正文

川渝携手唱好文旅发展“双城记”
2022-06-07 10:51:00   来源:中国城市报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印发

  川渝携手唱好文旅发展“双城记”

  ■中国城市报记者 张亚欣 《 中国城市报 》( 2022年06月06日 第 08 版)

  川渝两地针对文化旅游业发展又有新动作。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共同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以及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的远景目标。

  “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意在构建何种蓝图?巴蜀地区缘何提出上述三个建设定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对川渝两地文旅产业发展有何影响?

  突出区域资源整合

  及优势互补发展理念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重大工程项目内容之一。随着《规划》的发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总路径愈加清晰。

  据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以重庆主城和四川成都为核心,以连接两地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水系沿线市区(县)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建设规划的范围包括重庆市、四川省42个市(区、县),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重庆市和四川省全域范围。

  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提出以重庆主城和成都双核为驱动,以“三带”为串联,以“五横五纵”多条旅游支线为骨架,串接生态旅游大环线,推动七个特色旅游区合作联动发展,共同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

  具体来看,“三带”包括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成(都)绵(阳)乐(山)世界遗产精品旅游带;“七区”涉及大峨眉—大熊猫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古蜀文化与嘉陵山水休闲旅游协同发展区、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巴山生态休闲与高峡平湖旅游协同发展区、武陵山—乌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区、大华蓥—明月山红色旅游与绿色康养协同发展区、民俗文化与江河风光旅游协同发展区;“多线”包括广元—巴中—达州—万州、成都—阆中—巴中、雅安—乐山—自贡—重庆、重庆—泸州—宜宾、涪陵—武隆—黔江等五条横向旅游通道,以及巫山—万州—黔江、重庆—广安—达州—城口、广元—南充—广安—重庆、绵阳—遂宁—内江、成都—自贡—宜宾等五条纵向旅游通道。

  从区域规划角度来看,“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空间格局应当如何理解?这对于巴蜀地区而言意味着什么?巴蜀地区在下怎样一盘大棋?

  “空间布局是基于巴蜀文化的历史演变、行政区划的综合格局和文旅发展特点划分的。”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国家文化公园咨询委员会专家李小波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双核”以成渝中心为核心驱动,巴蜀文化似一个椭圆,成都、重庆就是两个焦点,产生极化效应。

  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邓兰燕看来,《规划》突出了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发展理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丘陵、山地、平原界限明显,长江、嘉陵江、涪江等干支流发达。《规划》明确围绕江、城、山等层次分明的旅游资源布局特色旅游区,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提升整体竞争力。”邓兰燕说。

  同时邓兰燕进一步指出,此次《规划》布局,有望进一步提高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川西北生态示范区旅游发展能级与发展效率。随着“五横五纵”旅游通道、生态旅游大环线的构建,以及“大联动”市场化运营水平的提升,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撑。

  三个建设定位兼具

  战略高度和战术可行性

  “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重庆和四川互为对方最大的游客客源地。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相关数据来看,2019年,重庆接待四川游客7476万人次,同比增长20%,增速远高于重庆国内游客10.1%的增长水平;四川接待重庆游客6703.5万人次,同比增长21%,增速也远高于四川国内游客7%的增长水平。

  以川渝为中心的西南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各具特色,既有相近性,也有独特性、互补性。四川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份,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省拥有众多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比如“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佛教圣地”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而重庆作为新晋网红城市,其本身就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峡谷奇观群——长江三峡、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的长江索道、世界上最深的天坑——奉节小寨天坑等。

  如今,《规划》的发布让川渝两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更为紧密。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历史上川渝就是一个整体,后来虽然行政上分割了,但川渝地区的血缘、文缘、地缘始终紧密相连,川东地区甚至主动融入重庆。这种高度的一体化,显示了川渝地区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也为川渝地区文旅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统筹实施增添了必然性。

  “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这三个建设定位既有战略高度,又有战术上的可行性。”李小波分析称,“创新改革高地”是政府管理手段,与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一起,具有强大的行政推动力;“文旅协同发展样板”是区域合作范式,成渝毗邻地区共建文旅园区,非毗邻地区打造遥相呼应的产品,通过文化异质性激发受众好奇心、文化关联性连接受众情感度,政府、企业、市场三方共同推动区域文旅发展;“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是产品打造和视野扩展重点,目的在于吸引未来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质产品、布局国际一流设施、提供国际化标准服务。

  政策利好背后

  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规划》,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

  作为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责任主体,近年来,重庆市和四川省密切互动。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两年来,川渝两地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合作联盟11个、推动重点任务107项、推动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0余个、联合举办展览展示活动50多个,实施了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五华山康养旅游度假区等8个重大项目,累计投资41.68亿元。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两地文旅部门还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先后召开了4次联席会议。而《规划》的提出,标志着川渝文化旅游合作进入了全产业链协同合作的新阶段。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核心在解决三大矛盾,即经济竞争中如何实现合作共赢?文化差异中如何实现情感认同?要素分散中如何实现有机整合?”李小波建议,政府层面,应推动跨行政区域合作,发挥政府部门的行政调控力、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力、区域合作的经济共赢力、旅游服务的无区界共享力;文化层面,应打造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线路遗产”,既然是“走廊”,必须抛弃以前成渝竞争长期的“口水战”,形成合作“口碑效应”,打造巴蜀文化走廊、景观走廊、产业走廊、生态走廊;市场层面,实施文化差异化与服务一体化策略,凸显巴文化与蜀文化各自的特色,展示“近者悦”,吸引“远者来”。

  孟立联认为,《规划》的印发无疑为巴蜀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系统开发和综合开发提供了机会和可能,随着《规划》的实施,巴蜀文化旅游必将更加璀璨夺目。“需要指出的是,川渝地区的行政壁垒不仅在于省级,也还有市级、县级。川渝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应当遵循改革先行理念,只有突破了体制束缚,突破了利益藩篱,川渝地区的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孟立联强调。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川南充顺庆区:一月一次“早餐会” 书记区长与企业家“面对面”话发展
下一篇:2022四川非遗购物节·南充专场首场直播线上销售358万元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