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南充新闻 > 正文

南充“农民工作家”写出40万字散文
2017-09-14 15:41:10   来源:南充日报   

  莫玉林,仪陇人,今年40岁,漂泊多年的农民工。除了在工地打工以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作品签约出版社的作家。从小酷爱文学的他,一边打工一边写作,20年时间里,他创作了200余篇散文、共40余万字。

  爱好文学 迫于生计弃笔打工

  “我从小就喜欢写作,写了20年没停过,本来也有机会成为出版社的签约作家,但考虑到自身写作水平有限,还是把写作当成一种爱好。”11日上午11时许,记者电话联系到正在福建工地上忙碌的莫玉林,利用休息间隙,莫玉林讲述了自己的写作经历。

  “1977年,我出生在仪陇县一个小乡镇。大约四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开始教作文课,我从此喜欢上了写作。”莫玉林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他每天都会写一到两篇日记,随心情记录每天发生的事。虽然当时的写作没有章法和文笔可谈,却培养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他还常常借阅杂志、故事书籍。由于他家在偏僻的小乡村,许多人认为只有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才是“正道”,看课外书籍属于“不务正业”,因此,他看课外书常常遭到家里人的反对。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常常将自己的零用钱凑起来买课外读物,趁没人的时候偷偷看。

  1990年,莫玉林顺利考入仪陇一所中学。按照正常发展轨迹,莫玉林的人生应该是读完初中考入高中,进入大学就读文学专业,然后从事文学创作。但是,这个美好的梦想却因为家庭原因而终止。“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老实的农民,家里并不富裕,我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生活压力很大。”莫玉林告诉记者,中考前夕,他自己申请退学,拖着行李回了家。

  重拾梦想 用文字排解孤寂

  1994年,伴随着南下打工潮,年仅17岁的莫玉林在父亲的介绍下,与表哥一起来到福建马尾打工。由于没有技术,莫玉林只能在一处建筑工地上从事搬砖、抬沙石等零散工作。

  “当年的建筑行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很多工序都要靠人力,劳动强度十分大。”莫玉林告诉记者,在建筑工地上坚持了不到一周时间,他便跟表哥辞了职。随后,他们又来到福建来舟一处铁路施工工地,每天抬枕木、挖沙石,虽然劳动强度小了些,但一天下来却只有10来元的工资。几经辗转,他与表哥又于1996年到广东打工。

  “小时候不谙世事,看着周边的邻居在外打工挣钱、说起外面的世界,总让我羡慕。但自己打工后才体会到在外打工的艰辛,吃不好、住不好,还要忍受与家人分离的痛苦。”莫玉林告诉记者,在广东打工的时候,每当他感到迷茫无助、灰心沮丧,就会到工地附近的公园转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公园一家地摊上看到《江门文学》等打工文学杂志,作者都是跟他一样的打工者,文章内容也全是打工者的喜怒哀乐。当下,他心中的文学梦被重新点燃,便在路边购买了笔和稿纸,回到工地宿舍开始写作。

  “我最初的文章也是写我打工的经历,但因为文笔不好,投的稿都石沉大海。”莫玉林告诉记者,1998年,他打工的工地附近发生了一起见义勇为的好事,一名3岁小孩不慎坠井,一位外地农民工不顾危险下井救人。目睹了整个事件的他,写下一篇名为《井底救人》的故事。最终,这篇故事被《江门文学》刊登,这是他第一次发表作品。

  笔耕不辍 20年创作40余万字

  “文字被发表后,我的写作热情更加高涨。”即便最忙时每天打工15个小时,莫玉林依然每天早上6点起床写作一个小时再上班,晚上下班后回到宿舍接着写作、阅读。那个时候,他几乎不与工友外出玩耍,厂里的图书室成了他最爱去的地方。但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写作,他一直不自信,所以没有对别人透露自己写作、投稿的事,即便作品见诸报端杂志。

  “2009年,我到北京学习电焊后回到福建,跟着表哥的施工队在工地上从事电焊工作。”莫玉林告诉记者,因为工地上没有网络、没有电脑,2015年,他买了部手机,闲暇之余,他就在宿舍里用手机写作。有了互联网,他的投稿就不再局限于当地。2016年,他的作品《红尘过往》被成都一家出版社看中并签下,以电子书的形式在网上出版。

  “《红尘过往》发表后,另一家出版社联系到我希望与我签约。”莫玉林告诉记者,但他考虑到自身水平有限,适应不了出版社一个月15篇作品的创作要求,最终放弃签约,继续将写作当成一种爱好。如今,通过20年的写作,莫玉林已经创作了200余篇、共40余万字的散文作品。目前,他创作的18万字散文集《嘉陵江边是故乡》(暂定书名)和16万字的历史散文集《历史女人的后花园》(暂定书名)正在审订准备出版。(记者 李然 实习生 童铃曦)

相关热词搜索:南充 农民工 散文

上一篇:电航桥、高速桥…构成了南充靓丽城市景观
下一篇:主演MV《宫铃》还连拍三片 南充女孩受关注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