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南充新闻 > 正文

南充城市记忆:西南石油大学是怎样建起来的
2017-10-13 10:00:34   来源:南充日报   

  上世纪80年代,校园内的地质楼。 西南石油大学档案馆 供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的开篇。虽然此“大学”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如今之大学,但谁曾想到刚走进大学的新生们入校后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用自己的双肩,从嘉陵江边搬石头、运河砂,从校门口开辟一条连接市区五里店的便道?但这些事却真实发生过,就在南充。

  59年前,西南石油大学初创,刚进校的大学生们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和见证人。日前,记者几经辗转找到了1959年考入西南石油大学地质勘探专业,之后留校工作,如今年近80岁的老教师李荣韩,听他讲述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的建校历史。

  A 搬石运砂自建“地质楼”

  10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油缘路的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穿过新落成的大门,沿着柏油路一路向前,目光所及便是地标性雕像———石油魂,彰显着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文化。

  一路向前,顺着路标指引浏览校园美景。新修的弧形教学楼、环保耐磨的塑胶跑道,彰显了现代时尚的气息。被爬山虎包裹的地质楼、高大粗壮的大樟树、古朴空旷的露天剧场等都见证着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的办学历程。据西南石油大学校志记载:西南石油大学是全国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石油工业相当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西南石油大学的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而西南石油学院的前身是四川石油学院。并不盛产石油的南充当年为何建起了石油学院?这还得从59年前说起。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在四川找油的工作加紧进行。1958年3月,位于南充东观、广安武胜、遂宁大英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石油,震动全国。由此,国家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高校———四川石油学院,校址就设在南充。

  “我是学校建校的见证者,也是学校建设的亲历者。历史证明,我们无愧于时代。时任石油工业部基建司司长马载被任命为首任院长。马载到南充后,有人曾提出,将校址选在当时南充莲池一带。但马载认为,莲池一带全是耕地良田,占了太可惜,于是拍板将校址定在现在的地方。”走在如诗如画的校园里,李荣韩指着“地质楼”向记者介绍,地质楼是学校修建的第一座苏式建筑。1958年建校时,正处于困难时期,为了能够早日修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楼,以抗震实用为原则,当时学校工程技术人员勘探、设计、指导,第一、二届的师生参加了修建教学楼的任务。课余时间,老师带领学生们到嘉陵江边搬石头、扛芦苇,到重庆采购水泥。就这样,一座全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这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西南石油大学学子们沉淀记忆的地方。现在,校园内的地质楼历经近60年,依然保存完整,虽未继续投入使用,却是学校“明德笃志,博学创新”的真实写照。

  B 一锄一锄挖出“龙井八景”

  除了地质楼,校园内龙井湖波光潋滟,有“海棠春晓”“平湖远眺”“龙井邀月”“曲桥三叠”“饮水思源”“红叶写秋”等“龙井八景”围绕在湖水周围。湖面上漂浮着一叶扁舟,阳光透过翠绿的柳树投下斑驳的影子。走在的龙井湖边,只见鱼儿在湖中戏水、野鸭在湖中闲憩、三五成群的学子在绿荫下温习功课……

  “这个有鱼有虾有睡莲的龙井湖是4000多名师生一锄一锄挖出来的,其中湖心岛是师生们肩挑背扛垒砌而成。”李荣韩说,龙井湖总面积75亩,其中绿地20亩、湖心岛5亩,几个伴岛5亩,水域面积45亩。1960年师生员工全部迁到燕儿窝的时候,龙井湖不过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农村蓄水堰塘;它与清泉寺湾、塘口垭沟、付家坝稻田水源紧密相连,而湖面杂草丛生,堤埂全是黄泥卵石垒砌成。经过师生修筑后,它的服务功能仍一如既往,每到夏天,龙井湖都会开闸放水,南灌溉罗家湾、清泉坝;北灌溉清泉寺湾、塘口垭沟、林家坝、付家坝,保证农民稻田满栽满插,旱涝保收。那时候龙井湖每周抽三次水,用以确保炼油厂嘉陵江大泵抽送上来的过塘工业用水。

  据介绍,龙井湖还与湖边的一口劝龙井井水有关,原来龙井湖本叫劝龙井湖,老百姓称其为劝龙井水库。“龙井湖的堤坎外曾经有一棵历经数百年的大黄桷树,附近住着饮用这口井的何家院子、田家院子、屈家院子,此地也叫十里店,过往群众大多在店里歇脚、谈天说地饮用劝龙井的水,且赞不绝口。”李荣韩指着一口名为劝龙井的水井向记者介绍。

  C 创建3A级景区

  “我是1959年进校的,那个时候学校已经开建一年,1958年进校的师兄师姐到南充报到后,四川石油学院还仅仅存在于规划图纸上。学校不得不借用部队弃用多年的飞机坝营房。修路、掏井、拔草……没有教室,师生们将战士们的营房辟为临时教室,开始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当时条件之差,现在的人无法想象。”李荣韩回忆说,当时的教材全是借用兄弟院校的,有的则是校方用蜡纸、钢板刻印的。虽如此,学校的专业设备还是十分齐全。

  来到燕儿窝后,学生课业学习不减,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基建劳动,抢修道路、抢盖楼、昼夜挖基础。边学习边劳动是辛苦的,而最辛苦的要数晚自习。李荣韩说,当时没有电灯,学校为每个班准备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为省油,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校方将用完的墨水瓶瓶身作油瓶,在瓶盖上钻个眼,穿上棉纱质地的灯芯,做成别致的油灯。但是,即使这样每个教室的油灯也没有多的,学生们借着油灯看书、做作业,眼睛要凑得很近才行。

  “58级学生入学第一年,吃饭不定量,饭里混有红苕,可以吃饱。但到了我们进校的1959年情况有了变化,学校开始定量,每名学生每月粮食定量13.5公斤,由于定量低、油荤少,几乎吃不饱。”李荣韩回忆,那时学校时兴蒸碗碗饭,一碗0.6公斤粮,还要划成4份。当时的菜主要是牛皮菜,菜里几乎没有油,每周能吃上几次肉,但量很少。1959年下半年,58级、59级全体学生从飞机坝营房搬到南充军分区,借用军分区的地方继续学习生活,直到1960年6月才结束流浪式办学正式搬入校园。

  四川石油学院师资缺乏,为培养老师,学校决定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出百余名优秀学生,留校从事教学、行政工作。李荣韩等因为品学兼优有幸成为留校生。毕业时,四川石油学院的校园建设仍在继续,他们毕业合影的背景是一幢还没有完全建成的教学大楼,照片中3层以上的脚手架十分醒目,不少同学的裤子膝盖处都有大补丁。“我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培养,离不开南充人民的养育。没有南充,就没有我一个农村娃的今天。”回首往事,李荣韩真诚地说。

  现如今,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常年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是闻名遐迩的市园林式单位,并正在依托校园自然文化资源,携手市旅游局共同创建3A级景区。“南充校区创建3A级景区,不仅仅是追求生态自然资源的展示,更多是展现大学的人文、科技、文化、生态、历史资源,彰显一个大学应有的文化内涵,市民一进入优美的校园中,就能开启一段美好的‘文化之旅’。”西南石油大学校长助理、南充校区党委常务副书记张光君告诉记者,目前,校区已经成立创建工作小组,力争明年成功创建国家3A级景区。南充校区创建3A级景区,将南充校区建成文化旅游胜地,将会进一步丰富南充市旅游文化资源,也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建设高水平工科大学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南充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记者 张蓉萍 实习生 罗虹)

  (原标题:西南石油大学:嘉陵江边搬石头,师生建起教学楼)

相关热词搜索:石油大学 南充 记忆

上一篇:记者直击|滨江大道北段地下管网铺设完成
下一篇:从汽修技工到老板 南充小伙用20年完成逆袭之路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