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南充新闻 > 正文

蚕桑产业“破茧成蝶” “中国绸都”绽放新彩
2018-09-21 09:27:05   来源:南充日报   

  蓬安县新园乡“蜀北桑海”。

  六合集团经纬车间。

  翻开南充千年历史,蚕桑产业必定是其中绚丽的篇章:栽桑养蚕史长达数千年,“南方丝绸之路”从这里发源,蚕桑丝绸业声名远播,“中国绸都”闻名遐迩……

  昨天已成过去,明天更需努力。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大力实施“155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的总体部署,将丝纺服装产业作为带动南充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用5—10年时间培育壮大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基地、丝纺服装生产研发基地、丝纺服装产品集散中心和中国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在这样的背景下,蚕桑产业必将 “破茧成蝶”,“中国绸都”必将重焕光彩。

  蚕桑产业发展大记事

  3000年前

  已盛产桑蚕

  西汉时期

  南充丝绸成为朝廷贡品

  唐代

  果州之绫由长安输入日本

  日本皇室“视其国宝”

  清末

  成立蚕务局、蚕桑传习所,培养蚕业人才

  1912年

  南充第三丝绸厂投产,其丝可与苏、杭丝媲美;

  兴隆丝厂(原四川第二缫丝厂,南充六合集团的前身)在都京坝创办

  1915年和1925年

  南充丝绸两次荣获巴拿马万国(国际)博览会金奖

  1937年

  创立南充蚕种场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南充绸厂、阆中绸厂、南充绢纺厂、南充纺机厂等丝绸骨干企业相继投入运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南充丝绸业一度成为全国丝绸工业的中心,成功举办了5届南充丝绸文化节

  2005年4月2日

  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中国绸都”称号

  2016年

  中国丝绸协会再次授予南充“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丝绸源点”称号

  2018年3月

  中国蚕学会授予嘉陵区 “中国桑茶之乡”称号

  1 传承千年 南充蚕桑历史悠久

  从古至今,蚕桑与南充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远古时期,“先蚕”圣母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福祉万民。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子国时期便已盛产桑蚕。到汉唐时期,民间栽桑养蚕更为普遍。清光绪《蓬州志》记录了古代南充的桑蚕栽养方法,如“点桑”育种、“地桑”疏条以及“压桑”(即“引条于地”并“瓦石疏压”)三道栽桑工序。这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在明清时期南充人“皆优为之”。清末,南充为振兴蚕桑产业,在各地先后成立蚕务局,设立蚕桑传习所,大力培养蚕业人才,南充蚕丝业得到迅速发展。

  “墙外栽桑,宅内养蚕”,南充乡民大多栽桑养蚕。1924年,张澜先生在他的《南充之实业自治》一文中曾写道:“南充地上最宜于种桑,县中西南两路的人,向来多半养蚕,近年东北两路的人亦转为效仿。养蚕缫丝的劳力费时不多,所获的利益比较别项产物独厚。”故而他在南充县立中学开办了农蚕部,专门培养蚕丝人才。1937年,南充蚕种场创立,随后,南充各县先后建起蚕种场,很多乡镇均设有茧庄,茧丝收入成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男栽桑,女养蚕,三十来天就见钱”“吃饭要种田,用钱靠养蚕”,这样的农事谚语在南充广为流传。

  千百年来,南充农妇“蚕桑纺绩,咸勤厥职,不以刺绣为工”,故而南充制丝织绸技术在古代就有较高水平。西汉时期,丝绸已成为朝廷贡品。到唐代,“果州之绫已为重于长安”,并由长安输之日本,日本皇室将其珍藏,并“视其国宝”。明代,南充之绫因比苏杭之绫较为疏松,“惟其疏松故最适于书画”。故而“明代书画名家如董香光、杨龙友多乐用绫,其绫皆自南充出”。1910年,实业家何慎之与富商常俊民、乔合兴合股开设吉庆丝厂(后来的南充第三丝绸厂),1912年投产,其丝可与苏、杭丝媲美。同年,西充富商傅俊三在南充县都京坝创办了兴隆丝厂(原四川第二缫丝厂,现南充六合集团的前身)。1915年和1925年,南充丝绸曾两次荣获巴拿马万国(国际)博览会金奖。

  1949年后,农民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桑树的栽种量与蚕茧产量迅速增加。1954年,南充绸厂兴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阆中丝绸供电厂、阆中绸厂、南充绢纺厂、南充纺机厂等丝绸骨干企业也相继开工营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南充开始大量生产丝织服装、绣品、领带以及丝毯、丝被等,使得南充的丝织生产在国内外丝绸界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充丝绸业蓬勃发展,并一度成为全国丝绸工业的中心,成功举办了5届南充丝绸文化节,先后有200多个产品荣获国家银质奖、部省优质奖和新产品奖,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4月2日,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中国绸都”称号;2016年,中国丝绸协会再次授予南充“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丝绸源点”称号。2018年3月,中国蚕学会授予嘉陵区“中国桑茶之乡”称号,并在我市举办了“中国绸都”复审和“中国桑茶之乡”授牌仪式。此外,我市共创建丝纺服装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高档丝绸标志认证产品、国家原产地保护标志、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共28个。时至今日,南充还使用着众多与蚕、丝相关的地名,如顺庆区的丝绸路、茧市街,嘉陵区的桑园坝,西充县织机山,营山县灵鹫镇染房村,蓬安县桑树街,南部县柳树镇蚕丝窑村,阆中市蚕丝崖等。

  2 深耕产业链 南充蚕桑“破茧成蝶”

  历经数千年风吹雨打,南充蚕桑产业依然步履稳健。

  蓬安县新园乡油坊坝村,连绵起伏的山丘间,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桑树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绿衣裳”……这是蓬安着力打造的集桑树规模种植、蚕桑综合加工、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区———“蜀北桑海”。

  “蜀北桑海”位于蓬安县百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总投资2亿元,规划面积2万余亩,覆盖新园、利溪、龙蚕等乡镇。截至目前,“蜀北桑海”已建成核心区1.2万亩。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形成“以十里现代农业基地、带动百村产业发展、帮扶千户贫困户”的脱贫奔康格局。

  “目前,全市新(改)建桑园6万亩,优质桑园面积达到62万亩。”市商务和粮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重点规划了南部、嘉陵、西充、仪陇、阆中、蓬安6个省、市级优质蚕茧基地县和50个市级蚕桑基地乡镇。

  做强蚕桑产业链前端的同时,南充深耕高附加值的蚕桑产业链末端。一大批优质丝纺服装企业应运而生。六合集团当之无愧成为这批企业的“领舞者”。

  走进有着百年历史的六合集团,便走入南充丝绸历史的深处。六合集团建于1912年,曾是亚洲最大的缫丝企业。在六合集团传统缫丝工艺展示车间,一台百年缫丝机上方烟雾缭绕,20多名缫丝工戴着帽子、穿着围裙,将煮好的蚕茧放入装有90℃高温水的索绪锅内。索绪棍与蚕茧表面相互摩擦,索得丝绪;除去绪茧表面杂乱的绪丝,理出正绪;最后将绪丝合并,经接绪装置轴孔引出,穿过集绪器……一番复杂的操作之后,缫好的蚕丝就呈现在眼前。

  与六和集团隔江相望的南充市工业开发区城南工业园内,一家集桑、蚕、茧、织造、染整、服装、服饰、家纺和旅游工艺制成品、工贸一体化的丝绸联合企业———四川依格尔纺织品有限公司落户在此。

  “公司主要生产以天然桑蚕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特宽幅高经密高档丝绸提花、印花面料,丝绸家纺家居制品,丝绸旅游工艺品等。”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丝绸的防皱和缩水方面取得了突破,其研发的“记忆绢”除了保持丝绸原有的特性外,回弹率、蓬松度和保暖性相对普通丝绸大大提高。公司产品先后获得了进入美国的经营权和我国第一张进入英国顶级商场HARRODS(哈锐斯)的通行证。2017年,该公司实现产值1.5亿元,出口创汇22万美元。

  2017年,南充丝纺服装及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实现销售收入397.9亿元,同比增长12.1%;丝纺服装出口7.79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出口总额41.6%。南充丝绸总量居四川省第一,服装产能居四川省第二,丝织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原料供应、蚕桑综合利用、缫丝、织造、染整、服装及家纺用品、出口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

  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市委提出了大力实施“155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南充新未来 成渝第二城”的总体部署,将丝纺服装产业作为带动南充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提出用5—10年时间培育壮大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基地、丝纺服装生产研发基地、丝纺服装产品集散中心和中国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这将是南充丝绸“破茧成蝶”“中国绸都”重焕新彩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3 转型升级 建设中国蚕桑丝绸名城

  记者从市商务和粮食局获悉,近年来,我市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导向,以完善产业链、建设“中国绸都”为主线,以综合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做大做强丝纺服装这一“千亿产业集群”,为丝绸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加快推进以高坪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嘉陵工业集中区丝纺服装产业园、仪陇光华纺织服装产业园、经济开发区化纤工业园为龙头的产业园建设。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丝纺服装产业完成重点建设项目13个,引进浙江金富春、尚非服饰、深圳新维、富安娜、家丰时装(香港)等30余户丝纺服装企业。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十二五”以来,我市茧丝绸行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3.5亿元,新增无梭箭杆织机200余台,相继研发了特宽幅高经密大提花丝绸面料、高档丝毛混纺提花绸、高档纺绒真丝绸、高档重磅真丝绸等高端丝织品,通过大力发展织绸、服装、床上用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依格尔纺织品公司新引进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先进设备,填补了全省同行业空白。四川嘉美印染拥有纺纱、织布、印染的完整产业链,年进出口贸易额达3.2亿元。南充顺城纺织与金富春、鑫源羽绒等企业抱团发展,着力打造西部地区一流的丝绸面料和服装生产基地。

  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培育,规划建设省蚕丝校1所、丝纺服装国家技术中心研究室1个、省级技术中心2个、市级技术研发中心5个等;坚持品牌培育,做大做强“中国绸都”品牌、做响做靓丝绸品牌;坚持文化打底融合发展,深度挖掘丝绸文化,大力发展丝绸旅游。南充六合集团、顺成纺织、依格尔公司等我市一批骨干企业将蚕桑丝绸产品与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和电子商务相结合,开创了市场营销新模式。目前,南充已规划建设“中国丝绸小镇”“丝绸公园”和“中国西部丝纺服装交易集散中心”,并积极谋划举办中国西部国际丝绸博览会。今年2月,南充被国家商务部再次确认为“中国丝绸及制品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与此同时,南充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栽桑养蚕的传统优势,大力推进蚕桑产业综合开发,积极发展立体循环蚕桑产业和休闲观光蚕业等,蚕桑产业链上的桑果酒、桑果汁、桑葚膏、桑果干等系列产品供不应求,尚好春桑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

  围绕培育“丝纺服装千亿产业集群”战略目标,我市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质增效上,实现由蚕桑丝绸大市向蚕桑丝绸强市转变。力争到2021年,蚕桑丝纺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规上企业主营收入500亿元。

  一片桑叶传承千年丝绸文化,一片桑叶带动千亿丝纺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南充,始终坚持“品牌引领、多元融合、振兴突围”思路,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成渝经济圈发展战略机遇,坚持“大纺织”视野,实施大项目攻坚,走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之路,朝着建设中国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砥砺前行。(记者 李然/文 陈村铭/图)

相关热词搜索:蚕桑 中国 产业

上一篇:实现乡村振兴 南充小山村发生凤凰涅槃般的嬗变
下一篇:一家一户皆新貌 南充美丽乡村旧貌换新颜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