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财税金融 > 正文

速描建行四川省分行六十年发展轨迹
2014-09-29 09:37:54   来源:   

  三句话,六十年   ——速描建行四川省分行六十年发展轨迹  2014年7月,26岁的硕士毕业生乔谊得...
  三句话,六十年

                                     ——速描建行四川省分行六十年发展轨迹
 

  2014年7月,26岁的硕士毕业生乔谊得到人生第一份工作,而与他签约的企业——建行四川省分行,正走过第六十个年头。入职培训,紧张且充实,惊讶于同窗们强劲的实力,乔谊暗下决心:加倍努力,不能输在起跑线。

  生生不息。新人奋起的力量,决定企业未来的高度。而供新人屹立的肩膀,亦不应被遗忘。培训教材扉页,乔谊看到三句来自不同时期的宣言,标记了建行六十年发展轨迹。在四川,数代建行人投身这条轨迹,从行使财政职能,到综合经营、走进千家万户。“读完这段历史才发现,时常经过的一条路、用的一度电、刷的一次卡,或许都暗含前辈们的艰辛付出、卓越才情。对于另一些人,他们的人生甚至因为建行而点亮希望之光。”乔谊感言,“了解越多,越会情不自禁为加入这个集体而自豪。”

  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

  1954年10月1日,当新中国迎来第六个生日,建设银行在北京诞生。1600公里外,建行四川省分行随之成立,在省委省政府关怀支持下,“代行财政职能,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第一代四川建行人,怀着红色年代特有的淳朴与热忱,毅然走上最前线。从大巴山区到雪山草地,从金沙江畔到岷江之滨,哪里有建设的热土,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

  自古蜀道难,这些足迹留之不易。作为困扰巴蜀发展的头等难题,交通是“建设”的首要落脚点。成立第一年,建行四川省分行即接到任务——服务康藏公路建设。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如今已是九旬老人。从他们的日记中,依稀可重现当年情形。“在这雪域高原,我们与筑路工人一起住帐篷、睡草地,石头树桩当板凳,边角余料当桌子。”通往世界屋脊的第一条公路,就这样相伴建成。三十六年后,当该行投身四川首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项目建设时,那些风餐露宿的故事,一一重演。

  在金融服务尚且单一的年代,四川建行人已尝试注入更丰富内涵。帮助建设单位合理使用资金,为国家节省费用资源,是他们拓出的新路径。位于川藏咽喉、以“天漏”著称的雨城雅安,感受最为深切。

  1983年,承担巩固西南边防、联接内地重任的雅安大桥显露“疲态”,新大桥建设工程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雅安建行人跑遍200余个石场、木场、水泥厂,掌握第一手价格资料,为项目科学计价,最终节约资金上百万元。作为国家十大水电基地之一,自1970年起,雅安即掀起水电开发热潮,而南桠河水电站是首波“巨浪”。参与审查电站设计和概算时,雅安建行依据专业分析,提出改变站址、精简设备等建议,采纳后节省建设资金逾200万元。

  “200万元,在当时不是小数目。”该行退休员工回忆,这些省下的资金为不少后续建设项目发挥关键作用,而持续递增的经验,则让银行自身受益匪浅。1993年,建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在基建领域积淀的专业知识,为此后精细化信贷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服务对象负责,为全社会负责。”转轨后的建行四川省分行,责任意识一脉相承,他们的担子更重,但步伐依然矫健——

  达州渠县,达成铁路金融服务团队不仅为建设单位提供资金支持,更到施工现场驻点为工人办理存取款业务;绵阳科技城,建行以结算、投行、造价等综合服务满足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省会成都,该行国际业务团队凭借过硬专业素养,促成我国首个城市供水BOT项目投资建设……在波澜壮阔的西部大开发历史进程中,每股巨浪都翻滚着建行活跃身姿。

  中国建设银行,建设现代生活

  深处西部内陆,川人对现代生活的追逐,似乎要费更多力气。但总有些领域,盆地的居民走在最前沿。2012年,题为《建行“信贷+理财”输血,成都200亿保障房“不差钱”》的报道被各大媒体转载,住房,作为生活头等大事,在“休闲之都”不是难题、而是破题典范。

  自省政府启动住房制度改革起,建行四川省分行就一路相伴左右,保障房项目只是其中一例。1988年,该行在省内同业率先成立房地产信贷部,对口服务房改金融;1995年,省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成立,该行协助其建立初始台帐,并开发专用软件系统。对于普通市民,“要买房,到建行”已耳熟能详,更是许多人的亲身经历:

  29岁的资阳人王鹏,近日在建行成都锦城支行办下住房贷款,该支行前身正是声誉斐然的建行房地产信贷部,而他是支行自1994年发放四川首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来第35000位客户。20年过去,住房贷款业务在全省遍地开花,近百万“安居梦”“成家梦”“城市梦”透过建行的窗户照进现实。

  爱赢才会拼。打造首创品牌,已成为建行四川省分行持久追求。通过打破对公、对私业务界限,该行“民本通达”为系统性创新提供支撑。作为业内首个民生服务品牌,“民本通达”在医疗、社保、教育、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力,全国首张银医卡——华西健康龙卡是其中典型代表:随着电话预约、网银挂号、诊间缴费等各项功能不断丰富,以银医卡为载体的数字医院走进了百姓家、走上互联网。

  川人素来热爱生活,成都更被冠以“消费之都”。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建行希望“从改变消费体验做起。”1998年,该行在四川率先开办汽车消费贷款,此后两年,又陆续推出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消费额度贷款等创新产品;当信用卡消费的浪潮初现端倪,该行已在汽车、家装、网购等领域抢先半步,2014年,该行分期付单月交易额突破2亿元,信用卡客户增量甚至赶超东部沿海水平。

  “针对消费体验,分期支付是时间维度的改变,网银、移动支付则着眼空间层面。”在建行看来,科技兴行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2000年,省内首家网上银行在建行成功上线,首笔网银购车、首次银邮互联,亦均由建行实现。连续的创新突破,引来业界震动,在21世纪第一个年头,建行用浓墨重彩为川人描绘了“现代金融生活”真实图景。

  这幅图景并非静态,而在不断演变。2013年,该行发布全国首款可实现公交、地铁、出租车等行业应用的移动支付产品——手机蓉城卡;次年又针对人民银行MTPS平台,率先推出配套移动金融设备,“该项创新,是移动金融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发布会上,现场嘉宾如此评价,而建行研发团队的目光,已望向下一次突破。

  善建者行,成其久远

  这里,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在羌式仿古街,高原的阳光折射出片片光斑,汽车和摩托轰鸣而去,人潮穿梭不息。此时,胡隽正忙着往ATM加钞。成兰铁路的修建,为业务发展带来机遇,却也增加些许烦恼。“工人们从ATM取款,一取就是上百万,为保证其他居民能取到钱,加钞频率得翻好几倍。”

  这里,发生的却已太多。作为5.12地震始发地,阿坝州承受了深重苦难,胡隽是距苦难最近的人之一。“地震时,我在建行映秀分理处工作,抢险救灾、生死离别,都亲历过。地震两周后,为满足应急金融需求,分理处迁至异地复业。2013年,响应阿坝政府号召,分理处又迁回来,选址在人口更多、金融需求更旺盛的茂县。”谈到目前生活状态,胡隽脱口而出:种善因,求善果。

  善建者行。在建行人看来,既要能“善建”,也要有“善行”。对于长期扎根基层的胡隽们,这四个字或许有些“拗口”,但他们用集体行动注解得更为透彻——

  2009年4月8日,绵阳市南街小学,孩子们的笑脸随处可见,新教学楼、新操场,终于在建行援助下开始重建,学校也将命名为“建设银行希望小学”。南街的孩子们不是唯一受助者。据统计,汶川地震后三年内,建行四川省分行向灾区教育行业发放贷款近10亿元,向卫生行业发放超3亿元,向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恢复重建发放近36亿元;累计支持灾区中小企业800余户;向灾区发放个人贷款近25亿元,先后对2.5万余客户给予宽限政策;全国建行系统共计向灾区捐款逾1.7亿元。

  特殊时期,彰显大爱;寻常时刻,久酿温情。每天吃一个鸡蛋,对城里的孩子再平常不过,在小金县却曾是奢求。“第一次去的时候,孩子们甚至不知该怎样把鸡蛋剥开。”2007年起,建行成都第四支行启动“鸡蛋工程”,由支行员工捐款为当地学校购买鸡蛋,保证每名学生每天能吃上一个。翻看学校的鸡蛋工程专用笔记,厚厚4大本,每次发放都记得仔细认真,这是老师们最好的致谢。

  川西另一处,援助之路更加艰险。初春4月,甘孜仍乍暖还寒。清晨,5人小分队带着全行员工的心意,踏上全程700多公里、途经4座海拔4000米以上雪山的行程。入行不久的何诚是头次参加结对认亲,小伙子一面服着抗缺氧药,一面坚持当“搬运工”:“到县城采购100多袋大米、100桶清油和一些糖果,给乡亲们送去。”领队闫康生是土生土长的藏人,在建行工作好些年头,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参加活动:“这次,村民说有座危桥,回去得赶紧想办法。”类似的结对认亲,在各地建行常态化开展,参与的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希望搭建一座爱的桥梁。

  成其久远,是能力,更是信仰;将自身经营与社会发展相促共生,是路径,也是目标。“站在六十年回望,看到的不只是建行的成长,更是在西部建设漫漫征程中,川人的团结、自强,川企的奋起、超越。”在四川建行人眼里,“建设”是个动词,“要一直行动下去。”(李树忠)

相关热词搜索:速描 四川省 建行

上一篇:金融知识进校园 深受青年学生欢迎
下一篇:税收有优惠 QQ来提醒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