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阆中“佘太君”送子抗日四兄弟保家卫国两死两伤
2015-08-24 16:07:17   来源: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位普通的农家寡妇,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毅然将含辛茹苦养大成人的四个儿子, 送往前线英勇杀敌、 为国效...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位普通的农家寡妇,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毅然将含辛茹苦养大成人的四个儿子, 送往前线英勇杀敌、 为国效命。这是一个壮烈的故事:兄弟四人前线抗日,两死两伤。

  马家沟,阆中市裕华镇永乐村一条普通的山沟, 因伏姓村民居多, 又被称作伏家垭。7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一段英勇壮烈的抗战往事。

  深明大义 农妇送儿子参军抗日

  伏秦氏有四个儿子,分别名叫伏三祯、伏三祥、伏三其、伏三作。近日,记者赴当地采访,永乐村村委会正在商议为伏家四兄弟立碑一事。当天,从城里赶来的伏三祥的儿子伏代全,向村民展示了一组他收集到的资料,其中包括1948年,伏秦氏请求政府补发所欠4个儿子两年优待的申请。

  “伏秦氏送子抗日杀敌,被乡亲们喻为‘佘太君’,他们的事迹不仅是伏家的光荣,更是马家沟的光荣。” 永乐村村主任伏云彬说。

  1995年,79岁的伏森病逝。伏森的离开,标志着永乐村家喻户晓的抗战四兄弟全部离世。伏森就是伏三祥,当年为打鬼子上前线,参军后改名伏森。伏森生前留下遗嘱, 将骨灰投入嘉陵江。他的儿子伏代全遵循父亲遗愿,将其骨灰融入江河之中。

  时光倒回。1939年春, 重庆被日机轰炸, 消息传到阆中,当地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掀起高潮。对国事十分关心的伏秦氏叫来大儿子伏三祯和二儿子伏三祥,用最明了的话向他们解读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动员两人上前线打鬼子。

  当时40多岁的伏秦氏系阆中市高观乡人,早年嫁到马家沟后, 先后为丈夫伏云太生下4个儿子。伏秦氏36岁那年,伏云太病逝。不少人劝说她改嫁,但她都不为所动,独自一人依靠勤劳的双手, 省吃俭用将4个儿子拉扯大。

  三祯和三祥听从母亲动员赴重庆参军, 辗转奔赴杀敌前线。1943年, 伏秦氏再出惊人之举,将三儿子伏三其和四儿子伏三作送往抗战前线。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她已得到大儿子前线阵亡的消息。但面对国家危亡,她认为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有送子上前线。当时,三儿媳已怀有身孕,为让儿子安心上战场,她对伏三其说:“你放心好了,家里一切有妈撑着!”

  英勇奋战 兄弟齐心架机枪打日机

  据伏森生前回忆,参军后,他和哥哥一同编入国民革命军41军的一个机枪班。1942年,他们所在部队遭到大量日机轰炸。打红了眼的伏三祯和伏森,扛着机枪冲出战壕。伏森站在前面用双手举着机枪支架, 后面的伏三祯握着机枪柄,瞄准、扫射。

  一串串仇恨的子弹射向日机, 带来对方更加猛烈的轮番轰炸。 一架日机低空飞至兄弟二人的头顶,炸弹响处,伏三祯当即身亡,伏森左腿的肉被炸掉一大块。伏三其、伏三作到部队后,与家里通信很少,家人都不知道其所在部队。

  1944年,伏秦氏收到政府转送的阵亡通知书,才知道三儿子三其,已战死沙场。两年后,伏三作回到家乡。原来,在参军不久与日军的一次战斗中, 他受到日军毒气弹的攻击后受伤,不能再参加战斗。此后,他被部队送回老家养病。

  以身报国 四兄弟抗日两死两伤

  1948年,伏森随部队在沈阳起义,后被编入解放军序列,驻防辽宁丹东。就在此时,他收到母亲的来信。

  “我送你们兄弟4人上前线打鬼子,如今死的死、伤的伤,你远在外地,留下我一个孤苦老人在家。”字里行间充满凄苦,让伏森顿生思母之情。 经沈阳军管会准许, 伏森手持《资遣证》踏上回家之路。回乡途中,那张唯一能证明自己当过解放军身份的《资遣证》不知去向。

  伏三作回家后, 病情加重,1951年,26岁的他尚未成婚便离开人世。 之后不久, 伏秦氏离世。“公公当兵离开时, 我丈夫在婆婆肚子里才两个月。”伏三其的儿媳妇———今年67岁的杜培秀告诉记者,1996年, 伏三其未见过面的儿子,就是她的丈夫伏代中病逝。

  查阅档案 印证他们的抗战往事

  今年4月,伏代全到阆中市档案馆查找相关档案发现,当年他父亲及伏三祯、伏三其参军抗战的经历,在档案中均有记载。

  当年阆中柏垭(马家沟当时属柏垭管辖)乡公所上报给县上参加抗战人员名册中,分别写有伏三祯、伏森、伏三其的名字。其所在部队分别为湖南警备司令部和第六补给区。“相信通过努力, 四爸伏三作参军的名单,定能查到。”伏代全说。

  今年以来,伏秦氏送子抗日一事,再度为当地关注。“母送四子沙场搏, 国难促尔赴水火, 捍卫主权民族尊, 精忠报国存永乐。”7月初,伏代全为纪念父辈抗战经历,有感而发写下此诗。伏云彬说,伏秦氏送子抗战事迹感人,村上准备在村口立碑, 让这段历史为后人铭记。

  相关链接

  南充果山公园内曾有块“教子卫国”碑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四川作为大后方,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为抗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至于抗战胜利之时, 蒋介石直言道,抗战取得胜利, 离不开四川的支持。

  当年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四川先后动员了300余万兵源, 南充先后有25万余人上前线打鬼子。涌现出不少父母送子当兵, 妻子送丈夫上战场, 幼子目睹父亲出川抗日的动人场景。农妇伏秦氏将4个儿子送往抗日杀敌的战场、西充八百壮士出川抗日、 阆中飞凤400多人打鬼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证。

  与农妇伏秦氏的壮举一样,当年,南充还有一名田氏妇女,将自己的5个儿子先后送往抗日战场。据史载,田氏住在顺庆区外小北街的水佛寺内,一个人带着5个儿子,平时主要靠帮做杂活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抗战爆发后,她的三个儿子相继参军,跟随大部队奔赴抗战前线, 后田氏再让四儿子报名参军。 得知4个儿子都牺牲在战场上的消息后,深明大义的田氏又让最后一个儿子应征入伍。

  当时, 田氏已是重病缠身。最终, 她的第5个儿子也一去杳无音信。田氏当年的壮举被市民尊称为“抗战母亲”。 后来田氏病逝于家中。 田氏一家壮烈的故事经上报后,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张群深受感动, 亲笔题写了四个大字:“教子卫国”, 并派人送到南充,由当地的官员刻成碑文,立于果山公园内,以彰敬勉。

  今年,有关方面就此碑的下落专门进行了解。据果山公园老员工介绍,在公园东北部,过去的确曾有过一座土堆, 其周围有5个小土堆, 土堆前的确也有过一块碑文,但后来被破坏了。2004年公园改建时,土堆一并被挖毁。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民建南充市委建议,恢复重建“教子卫国”碑。目前,此建议已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记者 李波  张晓东)

相关热词搜索:保家 阆中 太君

上一篇:游客莫误解 果山公园没改名
下一篇:阆中市委书记蒋建平:以旅游业带动全面发展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