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鸡鸣三地”双桥镇唐宋建驿站 明朝建戏楼
2015-12-11 11:14:49   来源:   

  双桥镇位于顺庆区西北部。这里至今保留了一条两百米左右的古街,曾经是南充通往南部的必经之路,来往场镇的客商络绎不绝。过去这里叫做...

  双桥镇位于顺庆区西北部。这里至今保留了一条两百米左右的古街,曾经是南充通往南部的必经之路,来往场镇的客商络绎不绝。“过去这里叫做毛家坝,场镇上的四家栈房每天都住满了客人。”昨(10)日,记者踏访双桥镇,80岁高龄的村民何大金依然记得当年古街上热闹繁华的景象。

  印 记 古街曾建明朝戏楼

  行走在双桥镇的古街上, 弧形街道南北走向,两侧是穿斗结构的青瓦土房,门口或二或四根木质立柱, 还有一块块长方形的木板窗户是土房最明显的特征。几位老人在门口闲聊,摆摊理发的老师傅正在用皂角认真地为顾客清洗着头发。 见证了古镇沧桑变迁的石板早已被水泥所替代, 门口绳索上晾着的衣裳又让这里有了些许生活的气息。

  村民彭玉兰和父母就住在古街上,她告诉记者,古街上的老房子几乎都是平房,但近几年部分村民将房屋翻修成了两层楼,泥巴墙壁也用了砖块和水泥加固,还有四户村民拆掉了老房子修建了漂亮的小洋楼。“我在这里出生,但很早就离开了镇上外出谋生了。” 彭玉兰告诉记者, 如今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她又回到故乡搬回了古街的老房子,“不管在外面漂泊了多久, 人总要落叶归根。”

  “解放前,我们一家六口都住在这条街上。”何大金老人回忆说,当时临街上的铺面有上百间,店铺后面都是住宅。街上的四处栈房,都是四合院结构。还有一座戏楼,重檐飞阁,威武雄壮,呈外八字格局。“估计高有十四五米,共两层。”何大金说,戏楼对面是关帝庙,两建筑之间有20多米宽的大坝子。中间不仅有两棵高大粗壮的黄葛树,而且盘踞着两尊巨大的石狮。

  遗憾的是,先是石狮被人为损坏;然后是戏楼被出售给私人, 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座4层的楼房。站立在戏楼的原址前,几名老人给记者指认着石狮的位置, 描述着当年看戏的场景。一切记忆皆成空,唯有两棵黄葛树在微风之中摇曳。

  “当年拆掉戏楼的时候,人们发现二楼横梁上有明朝‘万历年’的字样,粗大的横梁足可以睡一个人。”何大金说。

  繁 荣 古街曾是交通要道

  “当地人俗称双桥镇为毛家坝。”双桥镇镇长王徐雅行向记者介绍,毛家坝毗连南部县的马王、河坝,接壤西充的岱林、华光,是一个鸡鸣三地之所。“这里距离顺庆和南部大概50里,唐宋时期贯通南北的官道途经于此,并建有驿站。 附近叫马房沟的地方,传说就是当年往来官员和军队拴马之处。”

  毛家坝最初仅有一处孤零零的驿站,大约在宋朝,与毛家坝隔河相望的对面发现了盐井,官家将其制成食盐,自然就招来成百上千的盐商。

  毛家坝东西两头,有两条无名小河绕场而过,在义兴场交汇,形成了“人”字状。当地百姓盛传,盐井发现后,熬制食盐的盐窑点状分布,便将“人”字变成了“火”字。由于毛家坝不仅有驿站,而且这里前有流水,后有状若凤凰的山脉,术士断言乃祥和之地,场镇遂搬迁至此。当然,这也只是民间传说罢了。

  毛家坝到底有多繁华?何大金只记得,每天场镇上到处都是人,客栈里住满了各色人物。“大人小孩最喜欢的就是看戏,戏班子一来就要唱十多天,我们还爬到石狮子的背上看戏呢。”何大金说。

  新中国成立后,毛家坝曾更名为双河,地名普查时再次更名为双桥。双桥镇在1999年获南充市第一文明集镇殊荣。

  由于南充至西充的212国道的建成,双桥镇日渐萧条,只有附近的居民逢时赶场。1996年9月,这条小街已难以满足旺盛的商贸流通,居民便将集市迁至新建的大街上。

  古街日渐破败,居住在旧房子里的居民大都易址建房,昔日繁华的古街愈发冷清,很多房子已无人居住。(南充晚报记者 祝真珍/文 乐校臣/图)

相关热词搜索:双桥镇 三地 戏楼

上一篇:顺庆:出资万余元清理“垃圾山”
下一篇:嘉陵将兴建(扩建)14座水库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