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流转土地 破解“三农”发展困境之西充探索
2016-04-20 09:35:08   来源:南充经济网   

  南充经济网讯(赵威 李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被视为农民“命根子”的土地开始杂草丛生,住房开始破败,农村发展陷入困境。

  近年来,西充通过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含金量”,打造新农村聚焦点,创新利益分配机制,有效地破解了“三农”发展困境。

  流转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农业得以提档升级

  “一亩田种水稻,从育秧、整田、插秧、施肥、管理到收获,前后5个月时间,不算人工,估计能落二三百元。算上人工,肯定亏本。”4月18日,记者在西充采访时,该县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说,何况在家的几乎都是老人、学生儿童。

  因此,在西充采访时,大多农民这样说,打破“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模式迫在眉睫,土地流转势在必行。

  在位于该县义兴镇书房山村的“中国有机生活公园”,记者看到园区里1000亩四季花海景观、5300平方米紫藤婚庆广场、10万平方米叠水瀑布群和奇瓜异果长廊、九宫格水田、充国大耍场、方言墙等景点前人头攒动,到处是欢乐的海洋。

  百科有机生活公园办公室主任刘颖介绍,该公园按照“原乡原香”的设计理念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集有机农业展示、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体验、乡村度假休闲、户外健身拓展、家庭亲子旅游、科研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据该镇副镇长杨春裕介绍,书房山村曾经也是撂荒较为严重的一个村,在2008年时,土地撂荒占全村土地在40%左右。2009年,西充县百科有机种养殖有限公司(简称“百科”)正式入驻该村,流转包括该村大部土地在内的11000亩,开始进行有机农产品种养殖。

  “如今,百科公司的中国有机生活公园已经成为该公司的农旅一体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春裕介绍,百科公司的引进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更重要的是将肩挑背磨、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提档升级。

  东风吹战鼓擂,西充响应市委“全力打造现代农业排头兵”的号召,2016年将壮大“2+4”特色(粮油、畜禽2个主导产业,西凤脐橙、充国香桃、二荆条辣椒、充国香薯4个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在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中法农业科技园、台湾农业合作园、“归雁”返乡创业园“五大园区”建设中推进10万亩香桃产业园、10万亩柑桔产业园建设,新发展高产粮油3万亩、二荆条辣椒2万亩、充国香薯1万亩、特色畜禽300万头(只),改良桑园3000亩。

  流转土地,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随即,记者来到位于国道212线旁的凤鸣镇双龙桥村,看到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房前经果林,民居建设与生态保护融合,成为一处靓丽的田园风景。乡间溪沟变成清清小河,低洼变成人工湿地,泥土路变成彩砖铺就的步行道……停车场里早已没有了停车位,新村里各种小摊小贩前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河道边的休闲座椅全部满座,许多游客一家三口骑着自行车在新村里享受着阳光、美景。

  “我们如今成为了成渝等地乡村旅游的热地,周末所有客房早就在网上预订一空。”该村支部书记杨睿介绍,很多游客都很喜欢这里富氧的空气和远离城市喧嚣的田野美景。

  据了解,双龙桥村碧水环绕村寨,青山映衬田园,又名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该村的变化源于2009年,双龙农牧业公司在以该村为核心流转土地数千亩,打造1600亩有机生态产业园,500亩有机牧场,以“公司+专合组织+农民”的方式实现有机循环产业全覆盖;围绕旅游观光,村民自助开展乡村旅馆、农家乐等经营服务,全村80%的村民当上了产业工人、老板和服务员。

  接着,记者来到该县莲池镇磨盘山看到,几名村民正在花椒地里除草。一名村民笑着告诉记者:“花椒不仅能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它还是旅游资源。”

  磨盘山下,是灵宝宫村。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明祥介绍,灵宝宫村距离4A级景区张澜故居只有2公里路程,这是灵宝宫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优势。该村以距离新村不远的一座叫马尾包的山为产业核心,山下进行水产养殖,以甲鱼、乌鱼等为主;山上除有猕猴桃、西凤脐橙等经果林外,主要以花椒种植为主。

  “马尾包有410亩土地,以前几乎全部撂荒,后被本村人流转种植花椒。如今磨盘山、望明桑等山上也开始大量种植。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灵宝宫村花椒专业合作社。”杨明祥说,目前,共有20多户村民参与。

  “花椒除了经济价值,还有旅游观光价值。”杨明祥告诉记者,如今,莲池场镇到马尾包的路已修通。等花椒成林进入挂果期后,拟开展以“花椒采摘快乐游”等为主题的一日游、自助游、摄影、绘画、文艺演出、猜灯谜、农家乐棋牌餐饮等系列旅游观光活动,充分发挥花椒产业附带的旅游资源,拉动该村的旅游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灵宝宫村以“体现乡村田园风光,保留农村庭院生活情趣”为建设理念,依托张澜故居旅游红色文化而建成的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已有118户村民在此定居。

  土地流转让一个普通的村落变美了,按照现代农业、新村建设、乡村旅游和综合配套改革“四位一体”模式,西充县已建成新农村综合体3个、聚居点64个,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新村已成西充大地最美的风景。

  流转土地,创新利益分配机制,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西充县观凤乡金圭寺村离县城还有20公里,离观凤场镇也有3公里,属于偏远村。“2002年,我们村就在寻找老板来承包土地。”村支书任宴介绍,看着村里的好田好地都没人种,任宴觉得很可惜,“青壮劳动力出外出挣钱了,只有找大老板来承包了!”

  直到2010年,通过县工商联介绍,一位在外搞运输的本村人回来承包了村里500亩土地,成立“阳光农业”公司,目前公司流转了村上200亩耕地,300亩林地,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农民收租金不说,还在公司打工挣钱。

  村里剩下的300多亩土地种上了柑橘,现由村专业合作社管理。这个合作社是由在家的17名党员发起成立的,采用支部+农户的合作模式。“柑桔要三四年才挂果,果子上市了,就有收益了。”任宴对未来充满信心,“看到希望了,‘阳光农业’有可能全部把村上的土地都流转,目前正在谈判。”

  近日,在该县双凤镇跳蹬河村专业合作社的桃园里,记者看到10多个村民正忙着给桃树修枝、刷白干。3年前,全村1/4土地撂荒, 1/3村社道路不通,1/2群众外出务工,农业无产为,增收无来源,发展无带动,成为远近闻名名的“三无村”。

  2011年,在上海打拼的老板胡江回来回到老家,被推选为村支书,村干部和部分党员带头筹集20万元作为全村发展启动资金,新修2公里产业路,改建6口蓄水池和1座提灌站,复耕撂荒地200亩。村集体自建专合社,村民当“股东”,有保底租金收入,还可以在自己的专合社上班挣钱,盈利后还能分红,村民干活更有责任心。

  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现金等方式入股,成为股民,村支书胡江成为专合社理事长,昔日撂荒地成果园。“胡攀入股现金2万元,胡世勇将在专合社务工50天的2500元工资入股……”70岁的村民胡联任指着专合社收支明细表说,他用0.8亩地和卖牛的1万元现金入股,相信专合社一定能办好。“起初还有点怀疑,后来看到专合社开荒种果树,明年就能挂果,我便把全部撂荒的山地入股专合社了。”

  从该专合社成立后,620余亩撂荒地重新被激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包括村干部在内的所有村民都是合作社成员,都会在里面分红。”合作社都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又是村支书又是理事长的胡江自言,他们这种模式可能是全县唯一的,“只要能带动百姓致富,所有账目清楚就对了,村委会和合作社的出纳、会计严格分开,哪笔账上村上的,哪笔账是合作社的,都有人记录、每一笔开支都有人监督。”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通过流转,把全村土地流转到村民们自己的合作社,实现了规模经营。

  胡江介绍,合作社已将全村的土地经营出一定的效益,外面大的公司要来流转,“合作社将召开‘董事会’,谈判的筹码高了,更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

  如今,西充通过土地流转,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成立专合组织进行适度规模的经营管理,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创新了百科公司的“两统两返”、古楼镇过江楼村的能人带动“四步法”、 紫岩乡观音庙村的“五统三带”专合服务自主经营型扶贫产业等8大模式。

相关热词搜索:三农 西充 困境

上一篇:西充:精准帮扶 让贫困户住上“安心”房
下一篇:顺庆区天网下乡 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有了“第三只眼”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