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以妈妈的名义 用母爱照亮孤残儿童人生路
2017-05-11 19:34:15   来源:南充经济网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失去亲人,却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他们智力障碍,却接受着正常的教育;他们身体残疾,却感受着生命的尊严。在福利院的大家庭里,护工们用满满的关怀和无私的爱,精心呵护着每一个孤残儿童的成长,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呼她们为“妈妈”,“妈妈”们所给予的呵护和疼爱,就像灯塔,照亮了他们成长的道路。母亲节前夕,记者走进了南充市儿童福利院,了解“母女(子)”们的故事,感受“母女(子)”深情。

  护理妈妈:我想陪伴着孩子们长大

  “来,张嘴,慢慢吃,不着急……”上午9时,儿童福利院的护理员陈巧莉正在给不满一岁的心怡喂香蕉。

  陈巧莉2013年进入福利院,从事儿童护理的工作。她说,刚进入福利院工作,心里是很压抑的,每天面对的都是残障儿童,不但交流困难,而且完全不知道如何跟他们相处,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她。后来,其他护理员告诉她,孩子认生,多抱抱孩子,多跟孩子亲近亲近就好了。此后,她每天都会拥抱照顾的每一个孩子,通过肢体语言拉近跟孩子们的距离,果然时间不长,孩子们对她熟悉了,跟她亲近了。“有的孩子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是他们会主动给我一个拥抱,会把自己的糖果和我分享,我觉得照顾他们的选择没有错。”陈巧莉坚定的说。

  “每天6:00准时给孩子们洗澡,7:30喂饭、喂奶,8:30开始上课……”陈巧莉介绍道,护理工作是24小时倒班,每天工作下来,其实挺累的,但是想到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自己工作再累也值得。

  福利院的孩子们从小缺失家庭的温暖,而他们却对家庭生活充满着渴望和期待。“有时候会把孩子带回家去,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氛围。”陈巧莉湿润着眼框动情的地说道,家里人不但支持她的工作,而且也同样对这些孩子充满着怜爱,她母亲经常叫她带孩子回去,给孩子做好吃的。

  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们,陈巧莉进行了专业的学习,没落下福利院组织的每一次业务培训,目前,她已经拿到了孤残儿童护理员中级证书。看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听着孩子们亲切的喊“妈妈”,陈巧莉最大的希望就是照顾好孩子,陪伴他们长大。

  特教妈妈:我想打开孩子的心扉

  “像妈妈这样,拿着短的一头,穿过来,轻轻地打个结……”在一间精心布置的幼儿教室里,特教老师蒲俊正耐心的教孩子们折五角星。作为特教老师,蒲俊除了每天给孩子们上文化课,还会给孩子们安排一些手工课,增强孩子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蒲俊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到福利院工作1年多时间。“毕业以后我就选择到福利院工作,在这里工作最大的意义是能够奉献爱心。”蒲俊满足的说。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明白、理解,上课时必须要放慢语速,不但细心还要耐心。”蒲俊说,吃饭、走路、说话、上厕所……这些对正常孩子来说再简单不过的事情,这些残疾孩子都要经过几百几千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做到,学习起来就有更多更大的困难,不能强求,不能着急,还要多加鼓励。

  “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行为能力和表达能力上都有欠缺,心理也会比较脆弱和敏感。”蒲俊说,除了老师的身份,她更想像妈妈一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马莉,妈妈上周有没有带你去逛街呀?”

  “没有。”

  “那你想不想去啊?”

  “我想去。”

  “那焦妈妈让妈妈带你去逛街,好不好?”

  ……

  在福利院工作了10多年的焦静关心的询问一个正在上特教课的孩子。她介绍说,院里开展了亲子结对活动,全院职工和这些孩子结成对子,对结对的孩子倾注更多的关心。马莉以前是自闭的孩子,现在,在“妈妈”蒲俊的特别关心下,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敞开了心扉,愿意并且能主动和大家交流。

  医护妈妈:我想守护孩子们成长

  “婷婷乖,婷婷不哭,摇一摇小手……”在康复治疗室,康复士秦利援正在帮助孩子做肢体康复训练。

  “她是唐氏患儿,发育迟缓,先天性无肛,做了手术。”秦利援一边帮孩子做康复训练一边对记者说,孩子之前坐都坐不稳,通过治疗已经可以坐了,但是还要通过运动疗法锻炼腰腹部和下肢的力量。

  秦利援是康复治疗专业毕业,2012年到福利院从事儿童康复工作。“有一次我路过福利院,就好奇的进来看了看,那时还使用的是传统的针灸、推拿康复手段。”秦利援说,那时起,她就希望用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来帮助这些孤残儿童。

  “进福利院工作前,我对能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充满了期待。”秦利援说,当真正开始从事孤残儿童的康复工作时,内心却充满了排斥,对服务对象特别不适应,一度有放弃离开的想法,但是慢慢的她发现,通过治疗的孩子们在慢慢康复,孩子们对她从反抗、抵触到逐渐接受和喜欢,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效,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我想继续帮助孩子们康复,守护孩子们成长。”

  “公安送来一个不到1斤的新生儿,真的太小了,感觉只有一层皮,天天都在恒温箱里。”在福利院工作了7年的护士潘玲曼对记者讲述着她难忘的经历,在她们精心的照顾下,这个1斤的孩子不但活了下来,而且现在还长的很好。她还回忆,有3个孩子,天生无肛,医院都放弃治疗了,但是她们并没有放弃,在保守治疗的同时,每天用注射器喂奶粉、米汤,从几毫升到几十毫升,再到每天喂蒸蛋、米糊糊、稀饭,坚持了整整3年,现在3个孩子都脱离了危险,在院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愉快的成长。潘玲曼充满期待的对记者说,“院里每一个孩子的身体状况都牵动着我的心,他们平安成长,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

  记者手记:

  在焦静带我采访的过程中,遇见的每一个孩子都亲切的叫着“焦妈妈”,她也能准确的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那种熟悉的程度,那种亲切的感受,必定是融入了“母亲”对孩子们无限深沉的爱。

  在等电梯时,一个无法行走的小男孩儿叫住了焦妈妈,在焦静介绍后,小男孩儿主动要和我握手。当我伸出手去握住他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残缺身体释放出的强大的友善而温暖的力量。

  在每一个“妈妈”提到孩子时,微红的眼眶、坚定的眼神、温柔的目光,传递给我的,并不是对孩子们的同情和怜悯,而是孩子们给予她们不抛弃、不放弃、不断前行的信心和能量。

  在福利院采访,我也看到了一种特别的风景:每一个“妈妈”脸上洋溢着的温暖笑容。孩子们自身的缺陷也许永远无法弥补,但是用笑容滋养出的幼小心灵,一定充满了阳光,积极向上。(武婷婷 )

相关热词搜索:名义 妈妈

上一篇:西充:“三强一创” 打造群众满意公安队伍
下一篇:仪陇嘉陵江二桥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