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营山轿顶村藏有“传奇画卷”
2014-05-22 23:45:47   来源:   

 轿顶村西月台上的摩崖造像。  轿顶村位于营山县东北部的三元乡,是一个偏远山村,然而这里却是古绥安县城的所在地,保存着完好清代摩岩...
 

轿顶村西月台上的摩崖造像。

  轿顶村位于营山县东北部的三元乡,是一个偏远山村,然而这里却是古绥安县城的所在地,保存着完好清代摩岩造像等众多遗迹,加之走出了50多名大学生,这里也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村”。5月20日,记者走进轿顶村,翻开她的传奇画卷。

  A遗迹众多

  勾勒历史传奇画卷

  从营山县城出发,经历大约3个小时车程,车子便驶入三元乡场镇。从场口沿一段崎岖的山路行驶20分钟,道路两侧一排排民居映入眼帘,随行的三元乡副乡长杨斌告诉记者,这就是轿顶村。而要认识轿顶村,首先就得去磨刀岭。

  一路前行,车在接近山顶的一处峭壁下停下。初夏时节,岩壁上下苍松叠绿,翠柏耸秀,环境十分清幽。85岁老人王隆林说,此岭就叫磨刀岭,相传是张三爷(张飞)夜过巴州的宿营地,现在岭上还散布着几十块军队磨刀的石头,刀印至今仍清晰可见。顺势爬上一段山路,即可见高达数十丈的石壁,石壁下是从壁上自然脱落的一块圆形秃石,秃石坐东朝西宛若玉兔西下,“西月台”由此而得名,摩崖造像便位于石壁右侧的神龛里。

  “这些摩崖石刻,有100多樽,除了释迦牟尼、弥勒佛、文殊、普贤等佛像外,还刻有‘西游记’、‘八仙过海’等人物和故事。”杨斌说,这些石刻在营山乃至川东北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摩岩造像,具有极高的文保价值。

  沿着险峻的山路,爬山磨刀岭,一片开阔的草地步入眼帘,据说这里大约有30亩地,地上散布的光滑石头,让人至今能追溯起当年张飞带领军队在此宿营磨刀的场景。与西月台齐名的还有磨刀岭上的硅木化石等。

  B天生两桥

  凸显奇特风水布局

  站在磨刀岭上,远眺对面山顶,其形状如一个轿顶,杨斌说,这就是轿顶村名字的由来。在岭头一侧还有一座天然生成的石桥,当地的人都称它为天生桥。桥跨度达20多米,只有1米多宽,桥体距母体岩石约2米。“此桥是在一整片岩石上自然分离而生,以前还有村民在桥上走过,如今已没人敢在上面穿行。”王隆林说,在西月台下的一侧,同样还有一座天然生成的石桥,村民们称为“自生桥”,至今都是人在桥上走,水从桥下流,村里的人都觉得轿顶村天生两桥,加上西月台等自然形成的奇观,构筑了村里奇特的风水布局。

  而历史总是有很多巧合,奇特风水布局背后,也注定了这座古老村落的传奇经历。“我们这里的发展是传统农业,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谈不上富裕,可历年来也是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难。”王隆林说,他的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息,从未经历自然灾害。同时,轿顶村地处山区,空气好,大家饮用的都是山泉,这里也是闻名的长寿村。“现在村里的老人,99岁的都有十多个。”王隆林高兴的说道。

  C人才辈出

  穷山村走出50多名大学生

  古城、古寺和古化石,古老的神秘,鲜为人知的历史,看似远离城市的边远山村,却流淌着数千年的文明。文明的背后,这里也是人才辈出,近年来从这里走出了50多名大学生,参军提干的轿顶村人也有10多位。因此,该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村”。

  王隆林说,轿顶村历来都是崇文重教,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村里的孩子读小学可以在村里的学校念,初中则要到三元场镇去,那时未通公路时,从轿顶村到乡场镇要走大约1小时的路程,孩子们都是起早摸黑在上学放学路上,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明白,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我们村1000多人,就走出了50多名大学生,还有10多人通过参军提干走出了大山。”王隆林说,他印象最深的是,80年代初期的一年,轿顶村一共考起3名大学生,当时在整个营山县都是很轰动的。现在他们有的在国防科技战线担任要职,有的在驻外使领馆工作,地方领导和医疗行业也有轿顶村人的身影。(记者 孙林 朱鸿伟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画卷 传奇 轿顶村

上一篇:环保不符合要求 西充5个项目被否决
下一篇:顺庆区开展广场晒问题整改情况的活动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