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阆中:一片“参情”挂心间
2014-06-03 10:13:19   来源:   

    前段时间,川明参价格下滑、滞销,成为阆中市天宫乡农民的一块心病。于是,当地党员干部主动担当起川明参市场推销员、加工技术指导...
  

  前段时间,川明参价格下滑、滞销,成为阆中市天宫乡农民的一块“心病”。于是,当地党员干部主动担当起川明参市场推销员、加工技术指导员。

  初夏时节,踏访阆中市天宫乡,这里峰峦叠翠、蛙鼓鸟鸣,阳光从密密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晃动着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好一派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

  汽车穿越崎岖的村道公路,在一半山腰处,几处木质结构的小青瓦房映入眼帘,汽车停了下来。一位自称是天宫乡天宫院村一组的老农邓国兴招呼着记者到屋里坐一坐。“不坐了,我们主要了解一下今年川明参销售情况。”记者说明来意后,邓国兴指着前方地里那郁郁葱葱的玉米苗说:“我家的川明参在一个月前就收到了屋里,现种植上了玉米。”

  “据乡亲们讲,今年的川明参销售价格下滑得厉害,你家种植的川明参销售得怎么样?”“如果不是村干部手把手教我搞深加工,我的川明参也恐怕卖不出去哟。”邓国兴介绍,鲜货价格一直低,乡村干部叫我们搞干货初级加工,既可贮藏等价格回升再卖,也可以向游客搞零售散卖。

  原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天宫乡的乡村两级干部通过进村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发现当地农民为销售川明参而一筹莫展。全乡连片种植和果树地套作2300亩川明参,涉及1600多农户,鲜货价格由去年的每公斤12元降到2元多。于是,他们采取办加工培训、帮助农民搞促销、联系收购大户等方式,帮助群众解难题,川明参滞销问题迎刃而解。

  甘当群众的“保姆” 解群众身边的难事

  5月29日上午,邓国兴将自己加工的干川明参用食品袋包装后,来到天宫院景区土特产销售点出售,每公斤干川明参售价20元到25元,由于采用无硫加工,许多游客掏钱购买。他说,目前已卖出100多公斤干货,家里还剩的干货可以卖到4000多块钱。

  4月上旬,乡上举办了加工川明参培训班,由于邓国兴家里有事没去参加,天宫院村村主任向贵德亲自上门补课,淘洗、开水浸泡、刮皮、串线、晾晒……操作工艺传授得明明白白。“如果干部不上门指导培训,我的川明参可能会烂在地里哟。”邓国兴深有感触地说。

  川明参种植是当地农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去年,仅川明参干货每公斤卖到25元,当地农民家家户户增收上万元。尝到了种植甜头的农民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而且连柑橘地里也进行了套作。往年这个季节,川明参还在地里,一些收购商就下了订单。但到了今年4月,又是川明参的收获季节,却没有人问津,干货价格从每公斤22元,跌落到现在的5元,涉及1600户农民,产量450吨。面对涉及农户多、产销矛盾突出的难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天宫乡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真情解决民难,19名乡干部深入全乡105个村民小组进行走访。

  “老乡,有没有什么难题需要我们乡干部解决。”“最大的问题是川明参卖不出去,烂在地里怎么办啊。”天宫院村几位村民围着乡干部讲述他们的苦恼。

  群众有呼声,干部有行动。乡干部带着干粮辗转到成都、金堂、巴中等地对接收购大户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先后招引了3户收购大户集中上门收购;建立电子销售网络平台,与店商签订销售合同;乡上聘请外地技术员为100多位农民现场传授加工川明参的技术;引进业主开发川明参系列休闲食品。一系列举措,让当地老百姓为之感动。

  “我种植了3年的川明参,不像今年这个行情,垮得无底底啊。”面对今年的川明参市场行情,天宫乡洞湾村七组村民缪永飞眉头紧锁。“还算好,前些天,乡上带的收购大户到家里来收购了几百公斤,算起来保本持平。”悬在缪永飞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天宫乡百余名党员干部既是群众的“保姆”,也是群众促销员、加工川明参技术指导员。80多位乡村干部活跃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甘当群众的“保姆”,为缺劳户挖川明参、加工干货、进市场推销。“干部不当甩手掌柜,实打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缪永飞的一席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从点滴抓起 群众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引进业主开发的泡椒沙参、糖醋沙参、卤味沙参,开袋即食,成为外地游客争相购买的养生佳品。

  鲜沙参精深加工,不仅解决了沙参种植户销售鲜货的难题,而且提升了沙参的附加值。天宫乡农业服务中心的一位技术员告诉记者,通过精深加工,沙参附加值提高5至7倍。

  群众再小的事也是大事。“从点滴抓起,从细小的事做起,心中随时装着群众,就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阆中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王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天宫乡党委抓住川明参滞销这个关注度高的难题,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干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来到洞湾村二组邓宇的家,房前几株老核桃树果压枝头,古朴典雅的砖木结构小楼被绿树环绕。主人招呼记者上二楼,但见堆放着已晒干的川明参。邓宇说,川明参鲜货变干货后,一公斤川明参可以净赚8元,目前已卖出600多公斤,剩下的1.5吨干货等价格回升后才卖。

  “今年川明参价格低,劳动力又请不起。”天宫院村六组村民唐兴胜是当地种植大户,眼看收获季节到了,单凭夫妇俩挖40亩川明参至少要一个月。于是,他拨打了乡干部便民服务卡上的电话。“不要急,马上组织党员干部义务挖川明参,几天搞定。”乡党委负责人的承诺让唐兴胜喜出望外。不到一周时间,当地组成的30人党员干部服务队就帮唐兴胜挖完了川明参。之后,又帮助唐兴胜联系上了金堂的收购大户,解决了销售之困。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天宫乡党委负责人在走访群众时,一些群众反映致富无门路。该乡党委提出了“围绕旅游配套产业,围绕产业配套基础,走出一条产业与景区融合发展的路子。”

  依托天宫院4A级景区,在天宫院、西河塘、灵神等5个村规划建设了3000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片栽植杂柑13万株,套种2000多亩有机蔬菜和川明参,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带动了96%的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和庭院经济。对天宫院村12户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村民陈恩强坦言:照这样发展下去,村民增收大有希望。

  “一约三评”民主治村 村民的事村民说了算

  行走于天宫院村光洁的水泥路上,给记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农家院落整洁有序,环境宜人。

  “老乡,这个秸秆砍成节节堆积起来有什么用?”“通过自然发酵,变成有机肥啊。”面对记者的提问,80岁的村民邓洪江说。

  原来,天宫院村村民通过的《村规民约》规定:不准焚烧秸秆。村民想了一个“土”办法,将收获后的油菜、小麦秸秆砍成小节节,堆码起来自然发酵,作为农家肥。“过去这个季节,景区内到处焚烧秸秆,烟雾弥漫,对整个景区环境极为不利。”当地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天宫院村召开村民大会,通过并实施《村规民约》,革除了很多村民的陈规陋习。

  针对部分村级事务管理不民主,村级党员干部考核措施不够完备等问题,天宫乡党委在天宫院村先行先试,创新开展了“村规民约和干部评等、党员评星、家庭评美”的“一约三评”活动,提高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拓展了民主管理村级事务的新路子。

  前不久,天宫院村九组村民刘文全因改建房屋,租赁的履带式挖掘机在村道公路碾压。“不要朝前开,这样对路面有损伤。”杜正元和几位村民上前制止,劝说道:《村规民约》早就有规定,不能损坏公共设施。自知理亏的刘文全只好找来农用车将履带式挖掘机“背”到改建房屋的工地旁,并主动交了100元教育费。

  像这样的事情,在天宫院村还不少。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修建什么样的村组公路、小微水利如何建设、村上的环境如何管理……村民的事由村民议、村民定。还权于民,实现了由政府管理向村民自治转变。

  关心留守老人生活,村民有义务承担爱老敬老责任。3月14日晚上9时许,天宫院村十组留守老人罗兴凯突发疾病,儿女们在外打工,老婆年纪大且身患残疾。村党支部书记罗勇到村民小组返回途中碰到他家属:“我老太爷突发疾病,痛得脸青面黑哟。”罗勇一边安慰一边找来小车,将罗兴凯连夜送往阆中市人民医院,把入院手续办完后已是深夜一点多了。“幸好村里的干部及时送我到医院,要不然我命就没有了。”罗兴凯告诉记者。

  “个别乡干部像老爷,找乡社管服务中心负责人办事,回答的是:今天不空。”天宫院村五组一位叫缪文星的村民向第三方民意调查人员王正怀反映情况。很快,这一情况反映到了乡党委。之后,社管中心负责人受到严肃处理,并登门道歉。

  “农民办事平时找不到人,建议不是逢场天的双休日也要有干部值班。”当地村民梁文发向第三方民意调查人员反映后,乡上很快落实了双休日干部值班制度。

  委托“第三方”征求群众意见,有效解决了一些群众对干部的工作履职情况“不愿说、不想说、不敢说”的问题。该乡邀请威信较高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市乡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第三方调研小组,随机对群众进行走访,收集群众对乡党委班子的意见及建议16条,有针对性地解决了13条,另外几条正在调查办理中。

  真挚平等的互动,赢得的是群众的信任,争取的是群众的支持。采访中,天宫乡党员干部认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关键在用心听意见、用情解难题、用力办实事。(记者 张德利

相关热词搜索:阆中

上一篇:阆中:龙舟赛选手母保胜 自制龙舟获佳绩
下一篇:蓬安;油菜机收队 收割好帮手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