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魅力乡镇 > 正文

阆中:“种粮大户”是如何炼成的?
2023-04-12 10:29:46   来源:南充晚报   

  赵映群进行田间管理

  “这里以前都是撂荒地,经过我们几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成为粮食高产区!”近日,阆中市飞凤镇牲口河社区种粮大户赵映群告诉记者。

  从一名打工仔到如今的种粮大户,赵映群带领当地群众,通过整治撂荒地及成立家庭农场的方式,盘活全村土地资源1400余亩,让撂荒地活起来、产业发展旺起来、群众增收富起来,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返乡创业 双管齐下

  近日,记者走进飞凤镇牲口河社区,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一台旋耕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对撂荒已久的土地进行复耕复垦。不一会儿,原本杂草丛生的土地变成了一块块平整松软的“良田”,工人们忙着播种高粱。作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此时的赵映群正在小麦地里进行田间管护。

  皮肤黝黑、质朴憨厚是大家对赵映群的第一印象。年轻时,赵映群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南下深圳、东莞等地打工,当过杂工,搞过土建,种植过甘蔗、香蕉,一干就是20年。

  2008年春节前夕,赵映群离开繁华的都市,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但怎么创业?赔了,几年的辛勤打工就白费了。思索再三,赵映群决定双管齐下。他把打工挣来的钱一部分作为本钱,租赁一个紧靠阆中市区的门面房,开了一家小餐馆;另一部分作为租金,流转了60亩土地,开启了“种地生涯”。赵映群没有想到,他会从此爱上这片土地,把自己的汗水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扩展思路 助农增收

  牲口河社区属于丘陵地区,人均耕地1.5亩左右,村民们一般种植小麦、玉米、油菜等。受地理条件影响,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难以进入,粮食经济效益不高,种田成本增加,随着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有心无力,导致不少田地撂荒。

  赵映群意识到整治撂荒地已势在必行。“亲戚和朋友对我整治撂荒地搞农业大泼冷水,投入大、利润薄、风险大,还辛苦。”2019年,赵映群不顾家人和亲友们的反对,购买了第一台农机设备,开始大规模机械化整治撂荒地,机械化的操作使得开荒耕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地多人少,要实现规模化种植,必须实现机械化。赵映群又投资50多万元购进了收割机、烘干机、旋耕机等全套农机设备,不仅自己使用,还可以服务周边群众,推进了小农户生产节本增效。

  为了掌握更多机械操作技能,提升种植水平,赵映群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并与其他种粮大户交流,打开种植思路,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成立农场 扩大规模

  土地撂荒的问题逐渐解决的同时,为了高效率地利用好开垦之后的耕地,赵映群想到一个办法——成立家庭农场与村民合作社,让更多的村民加入。2018年,赵映群率先成立了牲口河社区第一个家庭农场,流转了1000余亩撂荒地,经营鱼塘60亩,发展小家禽养殖,新路、水塘、机耕道也配套修建起来。

  家庭农场的成立,不仅盘活了撂荒地,也为村民生活增添“钱景”。

  2021年初,听闻赵映群成立了家庭农场,返乡村民杨建国主动过来打工。“我现在年龄大了,外出务工不方便,来农场工作走路只要十几分钟,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杨建国说。

  村民赵光礼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家属身体一直不好,外出务工又挣不到钱,看到赵映群一直坚持撂荒地复耕复种,而且效果不错,就决定留在家里跟着他发展产业。

  从一名外地打工仔到如今的种粮大户,赵映群靠整治撂荒地及机械化“一条龙”承包种植,让土地逐渐恢复勃勃生机,粮食经济效益凸显。

  在赵映群的带动下,他所在社区98%的撂荒地实现复耕复种。同时带动2户困难户、1名五保户、2户监测户在农场打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培育3名机手,年收入3万元左右。

  现如今,在牲口河社区,一块块杂草丛生的荒地换上了“绿装”,农户们穿梭在田间忙碌着。田园如画、绿意如诗,一幅生态宜居村庄美、产业富民生活美的图景跃然眼前。(袁天文 张晓东 文/图)

  (原标题:“种粮大户”是如何炼成的?)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创建天府旅游名县 高坪有底气有底蕴
下一篇:蓬安:阳光体育 让成长洋溢蓬勃生机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