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南充新闻 > 正文

蓬安河舒镇抗蒙八柱运山故城旅游项目推介会在广州举行
2018-05-14 17:08:20   来源:南充经济网   

蓬安河舒镇抗蒙八柱运山故城旅游建设项目推介会在广州举行
 
  5月11日,记者从市旅游局获悉,四川省优选旅游招商项目路演推介会日前在广州召开,包括南充在内的6个城市参加了推介会。

  推介会上,南充市旅游局通过PPT演示和播放视频的方式,介绍了南充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经济优势、旅游资源及现状、旅游招商优惠政策等情况,重点推介了高坪区嘉陵江第一曲流旅游度假区项目、高坪区凤凰盐卤温泉度假区项目、南部县升钟湖景区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项目、营山县黄渡时光小镇建设项目、仪陇县中国红军长征文化博览园项目、蓬安县运山故城建设项目,并与参会客商进行了初步对接。“听了推介后,我非常想到南充走走看看。”一位广州客商表示,他对嘉陵江第一曲流旅游度假区项目有浓厚的兴趣。

  据了解,嘉陵江第一曲流旅游度假区预计投资73亿元,核心区位于高坪区青居镇,距成都约200公里,距重庆约150公里,多条高速公路交会于此,便捷的交通有利于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四川省优选旅游招商项目路演推介会,打开南充与广州合作的大门,实现资源与资本更大范围的互利共赢。同时,希望通过此次推介会,让更多的中外企业积极参与南充旅游产业方面的投资合作,共同开发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精品旅游项目,推动市场互建、客源互送、信息共享,实现共赢发展。”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蓬安县河舒镇燕山寨运山故城

 

  云山,披衣山,天生城、运山城……没有走进燕山寨以前,它的别名就足以吸引人。当我们怀着朝拜的心情,踏访了燕山寨,扑面而来的,是传奇、神秘和浪漫。

  历史:镌刻在宝佑记功碑上,淹没于寨门深处……

  这是一座远观如盾牌、近看如平台的古山。燕山寨之所以叫燕山寨,一是因为河舒地理地形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恰好这座山是燕子的头部。二是缘于春燕多而飞驻山寨各处之故;以前也有云山、披衣山之名,乃因山上多云多雾。只见四周峭壁,山顶平坦,顶上一座铁塔矗立,更显出山寨气势非凡。

  不去细究云山和披衣山名如何之神秘。顺着山势几弯几拐了近二十分钟后,车刚停稳,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向宝佑记功碑方向行进。依稀记得,燕山寨是南宋抗蒙八柱遗址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因为有余玠在此率宋兵抗击蒙古铁骑,使燕山寨有机会与合州钓鱼城齐名,成为“抗蒙八柱”之一。

  我们向东沿着杂树与山草合围的崎岖小径,来到一个绝壁之前,一块硕大刻字石壁映入眼帘。唐明山说,这就是宝佑记功碑了。

  记功碑前,历史隐隐若现。

  宋末,蒙古人铁骑狂扫中原,积弱的南宋朝廷处于崩溃边缘。烽火烧到蓬州、朗池、相如、蓬池一带。为救危卵于覆巢,与多数爱国志士一样,1243年,湖北蕲州人、四川制置使余玠采取守点不守线的办法抵抗蒙古军,他深知燕山寨处于利州(广元)、阆中、巴州(巴中)南下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遂将蓬州署、蓬池县、朗池县(营山)、相如县署全部迁往燕山寨,因此燕山寨当时也名为“运山城”。余玠也亲临运山城,落实战备。

  南宋淳佑10(1250)年,蒙古大军穿汉中,克阆中,进逼运山城。运山城军民利用四壁陡绝、山顶平阔、蒙古军无法施展骑兵手脚的地理优势,同心固守,并击毙蒙军主帅汪德臣坐骑及其兄弟汪直臣,致蒙古兵迫退。1253年,随着利州(广元)失守,川北各州宋军皆退守运山;但在官兵强力抵抗之下,蒙古兵始终未攻克运山,且屡屡被守军击溃。为表彰运山城抗蒙官兵,南宋宝佑四(1256)年八月,余玠命在运山东门刻碑,述其移治以来军民同心抗敌之事迹,是为“宝佑记功碑”。

  然而,余玠们并不懂得,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他们对抗的并非是蒙古铁骑,而是永远所向披靡的无情历史。1258年,蒙哥元帅亲征四川,蒙军主力由甘肃六盘山出发,顺嘉陵江而下,屯兵运山下,合围运山城。运山军民在利州转运使施择善带领下,虽英勇抵抗,但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蒙古铁骑自此碾过运山,在1279年又风卷残云般又卷走了南宋王朝,留下的故事和遗迹,让人慨叹。

  与宝佑记功碑相比,紧邻的东寨门就静得多。据说,燕山寨共建有十二门,现仅此东门保存尚好,有近两米高、一米多宽。顶为一半月形实石拱,内有精美宝瓶盛花图案,外有“天外一峰”字样,为清嘉庆年间所刻。拱下两边各立一石柱,两边拱、柱之间,垫有古木作为支撑。唐明山介绍说,这两块木头,少说也有300年了,历久而不朽,令人称奇。

  向导一边介绍,一边忏悔。他痛心地说,以前,东寨门旁边有一块“移治碑”,刻是余玠移治 “三县一州”合署办公的碑文;不仅如此,还有其他很多古迹,诸如长街、孔庙、武庙等,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中损毁,自己还亲手参与“破四旧”,致使包括移治碑在内很多古迹无所存留。所幸现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相信燕山寨一定会焕发出往日的光彩。

  一九八五年确定运山故城遗址

  传奇:神秘与浪漫游走在天生池畔……

  离开宝佑记功碑和东寨门,沿着小路向西上行,开阔的山顶上,一片约1亩左右的水面扑入眼中。70多岁的周明德老人说,它叫天生池,盘古开天地以来,就与燕山寨的子民们依存至今。

  这是一个神秘的山顶湖泊,充满了传说和传奇。在池畔,周明德老人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故事。

  周明德老人说,天生池底形如锅底,有常年浸水源源不断。凡是在这里生活的人,从来没看见天生池干涸过。不仅如此,就算有人想把天生池抽干,老天爷一定会来一阵狂风暴雨。燕山古寨寻遗踪

  老人给我们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1963年天大旱,天生池水满如旧。眼看着山顶禾苗缺水即枯,焦急万分的村民们赶紧从山脚的白杨乡(今相如镇白玉片)借来柴油抽水机,抬了一天才到山上,架起直径150mm左右抽水筒,从天生池中抽水灌苗。一直抽到第二天下午5点,天生池眼看就要现塘底了,马上就要干了。就在此时,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一场黑风暴雨倾盆而将,搞得想撤走抽水机都来不及,只得任期在田坎上遭受大雨袭击。大雨一下就是两天。雨过后,天生池水又满了,抽水机却因为进了水坏了。

  其实,眼前的天生池不过是一片天然的水域。平静,恬淡,朴实无奇,看不出在它的上面有多少传奇。然而,周明德老人言之凿凿的故事,又让你不得不信:天生池的确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神秘之湖。这种神秘,我们终久是要将它解开的。

  听一直生活在燕山寨71年的胡震碧老人讲,这天生池不仅神秘,而且还有一段“放水退敌”的传奇故事。

  据说,明末张献忠在清兵入关后退守四川时,燕山寨就是他抗击清兵的重地。山上当时有一兰家大姓,当家人兰道台是张献忠的积极支持者,也是驻守燕山寨的军事首领。兰道台命令手下将东西寨门全部封锁,如余玠一样利用地理优势抵抗清兵攻击。为攻克燕山寨,清兵将其如铁桶合围,希望通过断水、断粮,迫使守军投降。殊不知,山顶有天生池,不缺水;可种庄稼,不缺粮。清军围攻三年,也未见降。正在清兵以为守军支持不住的时候,忽见各个寨门鲤鱼飞舞,原来是兰道台命令士兵从天生池捞鱼往山下抛,意在显示山上可以支撑。但清兵认为,既然活鱼都抛下了,肯定上面也没有什么水了,于是决定再合围半年,静观其变。半年后,兰道台又命令守军将天生池的水往山下放。清兵慨叹:山上水源如此充足,强攻又难以奏效,哪里克得了它!于是退兵。

  自然,这仅仅是一种传说。而历史是不会给传说立锥之地的。张献忠的义军终究没逃过历史的定律。清兵终究还是攻上了山寨,张献忠的义军自燕山寨东门撤退,一撤也就撤出了历史舞台,留给张献忠身后的,是西充凤凰山自刎悲歌和“八大王剿四川”传说与传奇。这种传说与传奇,伴随永未干涸的天生池,将永远在池中埋藏,直至解密为止。

  神迹:百年佛语在峭壁古洞中悄悄延续……

  其实,燕山寨还是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古山。燕山古寨寻遗踪

  在山寨东门,一个刀削般的岩石上,我们看见,三尊菩萨塑像,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支书唐明山告诉我们,这是地藏菩萨塑像。以前,此处为清平庙原址,香火甚旺,但随着“破四旧”,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漫卷,现在庙宇早巳荡然无存,现今几乎没有人到到燕山寨拜神求佛的了。

  三尊菩萨塑像

  唐明山说,这三尊菩萨塑像在文革中遭受了一起“厄运”。在全民皆左的年代,三尊菩萨曾经被搬掉甩下山去。后来,有信徒偷偷将菩萨抬上山来,安放回原处。说来也怪,当时正是大热天,骄阳似火,但一行人将菩萨抬到那里,太阳就阴到那里。其实,唐明山也不信,但是他说,无神论者也要尊重有神论者,这也应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吧?

  唐明山告诉我们,西门进山处半山腰的峭壁上,还有一古石洞。开凿年代,老一辈说不清楚,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记得小时候,这石洞就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了。据说,这也是张献忠义军的藏身之处。出于一种强烈的好奇,我们来到西门,攀着长满青苔的石栏杆和山草树木,我们小心翼翼地沿一窄小斜坡而下,不一会眼前便出现一个约一米高的石洞门。洞门上的字迹,早已看不清楚。躬身进洞,发现这里是利用天然山石凿出,顶部左高右低,与地平线形成了约60度左右的夹角,凿刻的痕迹还清晰可见。石洞大约10米深,靠悬崖处的墙壁以大岩石垒就,设置了6个方正的洞眼。唐明山说,这就是张献忠义军架设“牛耳朵”大炮打击敌人的射击孔。

  古石洞

 

  里边石壁之上,一尊面目不清的石刻塑像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塑像不高,大约二三时厘米;塑像下边刻有文字,依稀可见“诸佛”、“天地有日月、日月万古存”的字样。这应该是一尊菩萨塑像,不过是谁却看不清了。也许,这就是当年张献忠的军队在此洞时刻下的吧。在已然感觉自己的存在即将成为历史、成为燕山寨的空气和泥土之时,这些兵士们在抗击敌人之余,剩下的就是向佛祈祷奇迹的出现吧。深入骨髓的佛语,在此时阐释着义军的命运。最后,他们祈祷到了什么呢?也许,那时那刻,他们才真正感觉到,其实自己的一生,也和燕山寨的山民们一样,没有谁逃得过历史的裁判。在没有希望的日子,求神拜佛,就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回忆:曾经的微波穿透历史的天空……

  燕山古寨寻遗踪

  开阔的燕山寨顶,废弃的63微波站工作区静静的站立。

 

  建于70年代的微波站

  这是一个修建于1970年的建筑,为燕山寨距现代最近的“古迹”。青竹依依,落叶铺地,紧闭的大门口左边一个圆硕大的“禁”字,显示出过去这里曾经的神秘。

  村民周明德是修建微波站的见证人之一。他说,当时,这里是全县唯一可以通过4台彩色电视机了解国内外局势的地方。在微波站门口,常年左右各一名保卫人员站岗,防止有坏人潜入微波站内搞破坏;平时,30名工作同志就在相隔数十米之外的生活区生活与休息。天长日久,工作同志和山民混熟了,山民有个什么要求,只要不涉及秘密的东西,工作同志都比较爽快地答应。从建站开始到微波站人员撤出,大家相处得都十分融洽。

  当时,山民们最稀奇的就是那4台彩色电视机。天天晚上,都有山民挤在微波站看电视。支部书记唐明山清楚地记得,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飞机坠落蒙古温都尔汉的消息,全县第一个知道消息的就是燕山寨的山民。县领导开党员干部会通报这一事件时,已经是两天过后了。“那时山民想看个电视,相对来说比山下容易多了。”唐明山说,“不过,下面的人想到山上看电视,也可以打电话预约,说暗了,还进不来呢”。

  谈起微波站,唐明山心中也充满遗憾:遗憾之一是,在修建微波站时,由于需要修公路上山,毁了西寨门;修建生活区,毁了福寿宫,令人叹息。遗憾之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63微波站终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完成了历史使命,山民们从此再也看不见任何一个工作同志了,留下的工作区和生活区两处建筑,彻底成为历史遗迹。他说,很希望这些废弃建筑早日重新得到利用。那时,燕山寨肯定会比以往更热闹。(李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18年四川省卫生经济会﹒经济管理与财会专委会年会"召开
下一篇:让急救知识走进身边 中国首家急救示范社区在南充建立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