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南充新闻 > 正文

魅力南充 扬起文化自信风帆
2018-08-30 09:37:05   来源:南充日报   

  今年以来,南充频繁在国际舞台、央视等中省级媒体亮相,背后折射出强大的文化基因。

  南充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交相辉映,影响广泛。

  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南充坚定文化自信,开拓创新,将文化发扬光大,向着文化强市疾步奋进。

  亮点频现 南充文化盛事不断

  “熊猫队长”回家啦!8月23日晚,2018平昌冬奥会“熊猫队长”交接仪式在南充举行。“熊猫队长”,回到南充。

  今年2月,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张艺谋导演的《2022相约北京》“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制作的“熊猫队长”作为主角登上舞台,化身信使,向全世界发出来自中国的邀请。

  23日晚,嘉陵江畔的南充人,以最热情的方式,欢迎它回家!

  精致的服饰、炫目的灯光、震天的锣鼓……当天晚上的西山运动场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市民纷至沓来,一睹“熊猫队长”真容,现场被围得水泄不通,观众掌声和欢呼经久不息。

  “8分钟文艺表演的一大亮点是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制作的核心道具‘熊猫’木偶。”2018平昌冬奥会北京文艺表演联合工作组副组长、北京市文化局原副局长王珠评价,“熊猫”木偶是24名表演者的队长,是核心道具,“熊猫队长”的精彩亮相是整个演出成功的关键因素。

  对于南充来说,每一个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节目背后,都是独特的文化在作支撑。“熊猫队长”能够亮相国际舞台,这也是南充文化实力的体现。今年以来,南充文化盛事不断、亮点频现。

  2月15日晚,在201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132名演员共同演出阆中民俗节目《亮花鞋》,一双双绣花鞋轻盈舞动,头扎羊角辫的姑娘们微微探出头,轻移莲步,双脚时而呈一条直线,时而又像扇子一样打开……生动地展现了逢年过节姑娘们展示绣花鞋的古老习俗;

  2月16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欢乐中国年”节目连线直播阆中古城民俗活动及春节老人落下闳祭拜仪式;

  2月26日,央视纪录频道《餐桌上的节日》将阆中腊肉“端”到全国观众的面前;

  2月27日下午,由省政府新闻办、省政府外侨办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8外国驻蓉、渝、昆领团新春招待会在成都锦江宾馆举办。“春节老人”落下闳、川北大木偶等南充特色的文化名片亮相,来自英国、法国、以色列、泰国等国家的国际友人们纷纷点赞。

  此外,古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太初历》恒定春节,成功入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

  原创民族歌剧《张思德》精彩亮相第三届中国歌剧节……

  紧扣时代脉搏,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创新”是南充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舞台的“秘诀”。数年前,南充市川剧团把川剧艺术与发展现实结合起来,创作出颇具故事性和观赏性的大型现代川剧《红盐》,连续在国内城市巡演,被戏迷们誉为“电影式的川剧”。让全世界眼前一亮的大木偶“熊猫队长”,则是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运用碳纤维条、铝合金管材等制成,让传统木偶融入了时尚元素,有了“现代感”。

  除此之外,一项项文化盛事,也相继在南充落地生根、发展,成长为全国品牌。

  2017年第二届国际木偶艺术周,吸引了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个艺术团队,以及上海、福建、黑龙江等国内21个艺术团队来到南充,在南充进行了150余场交流演出和惠民展演,为市民奉献了精彩的木偶盛宴;

  嘉陵江合唱艺术节从最开始南充九县(市、区)的“自娱自乐”变成了川、陕、甘、渝4省(市)的共同节日。如今,两年一届的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广东、福建、江苏、重庆、贵州、海南等全国多个省(市)参加的音乐盛会。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全国知名合唱品牌,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文化“地方品牌”变成了“全国品牌”。

  群众共享 城乡“文化圈”建设齐头并进

  8月24日,顺庆区西城街道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里飘出悠扬的琴声,20余名老太太、老大爷正在跟着声乐老师唱《彩云追月》。一曲唱罢,一位老太太感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为街道开展文化艺术、社区教育、法治宣传、信息传输、娱乐休闲等公益性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西城街道办一名负责人介绍,西城街道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开展文化活动。

  “与西城街道相类似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已基本覆盖城乡。”顺庆区文化馆负责人介绍,全区已建成综合文化站(中心)29个、农家(社区)书屋240所、全民健身广场10处、社区健身路径60个,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南充坚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不断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近两年来,为让广大群众享受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共投入资金34.26亿元,建设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市民走出家门15分钟以内就能找到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去市民艺术学校唱歌跳舞、看书学乐器,就和买菜一样方便。

  在高坪城区,文化会展中心、滨江文化长廊等多个项目投入使用,鹤鸣山传统文化浮雕墙以弘扬忠、孝、礼、义等传统文化为主题,为整个城市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市民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走在广袤农村,一间间农村书屋里,既有可以上网的电脑,书架上还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养殖、文学、家居等方面的图书、杂志。报刊夹上有最新的报纸。一到休息时间,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此读书。

  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村民张守方一有空就会到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书,阅读与蘑菇种植技术相关的书籍,这是张守方去年以来养成的习惯。“过去,家里很穷,日子紧巴巴的。”2015年,63岁的张守方在村里承包土地建设蘑菇种植大棚告别了贫困。如今,他通过阅读蘑菇种植书籍,全面掌握了蘑菇种植技术,销售蘑菇总收入已近30万元。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一到周末或节假日,阆中市天林乡五龙村游人如织,游客在村里或观花赏景,或骑游,或垂钓。在农耕博物馆里,全面展示了川北农村生产生活情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打铁铺、砖瓦窑、竹编铺、豆腐坊、耕牛推磨等场景,游客乐在其中。五龙村“第一书记”李国富介绍,在规划打造五龙村时,就特别注重对传承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注重突出乡村特色,做浓乡愁,结合实际开发一批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极强的观赏、游乐项目。

  为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南充围绕“一镇一站、一村一室”目标,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农民健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七大工程”建设,使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日臻完善。目前,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率达100%,其中,省级示范站50个、市级示范站100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乡镇达20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和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覆盖率达100%;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7个、大型综合运动场7个、体育广场5个。

  随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加强,嘉陵区大观乡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通过文化引领,大观乡民间歌舞队人数已达200多人,队员中年龄最大的70岁。大观乡综合文化站站长王成正介绍,乡里大力推进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党支部建设,如今打麻将、喝酒的老百姓少了,有空就到书屋找些书看,或者是跳跳舞,娱乐方式越来越健康。

  为了让文化惠及更多的老百姓,2017年以来,南充组织了春节文艺演出、“嘉陵春江闹元宵”、“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书香天府·万卷南充”全民阅读、送文化下乡等活动,通过政府采购送文艺演出100场,开展“百姓舞台·文化南充”演出300场,完成嘉陵江大讲堂52场,在全市形成了每天有活动、每周有集会、每月有赛事、每季有晚会、全年有节庆的局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接受到高雅艺术、高雅文化的熏陶。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阆中古城的每一个景区、院落,皆因书籍的陪伴而显得灵动有生气。在各个院落、酒店的公共场所,阆中本地专家时常与游客一起互动,举办各种讲座、论坛、笔会等活动,分享读书心得,成为南充全民阅读的一张代表性名片。

  推行“文化+” 向着文化强市疾步奋进

  烈日当空,在市博物馆项目施工现场,主体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市博物馆项目内容包括市博物馆、市文化馆、非遗演艺中心、国际大木偶剧院。其中,市博物馆规划有7个展厅以及文物库房、文保技术用房、城市会客厅、多功能厅、其他室外配套部分。

  在市政府新区北部新城核心区,一只“蝴蝶”展翅欲飞,这里是以原有的南充大剧院建筑为基础,对市图书馆进行改造,新建的市规划展览馆、科技馆、地方志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市博物馆形成城市馆群。

  城市馆群建设是南充加快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缩影。为抓好大型文化场馆建设,南充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其中,市本级投入资金11.95亿元,用于新建市博物馆、市文化馆、国际大木偶剧院、川剧演艺中心,扩建市图书馆,升级改造南充大剧院等重点工程;各县(市、区)也相继建成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了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

  至今,南充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0个、实体书店168家、农家书屋5279个、社区书屋371个,以及大量的阅报栏(屏)、APP阅读推送平台。市、县文化馆和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的文化馆和图书馆占95%。

  建设文化强市,除了加快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外,南充还大力推行“文化+”,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融合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现代、高科技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如高坪区图书馆开通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不仅可全天24小时通过网络借阅图书,还可以下载图书到手机上,随时随地阅读。同时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图书馆平台、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管理系统,成立了南充市高校和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全面实现数字阅读服务和资源互通共享。

  随着文化的蓬勃发展与振兴,2017年,南充生产的艺术作品,共计获得国家级奖项7件、省级奖项12件、市级奖项4件。一份份浸透着汗水的荣誉,见证了南充艺术生产和特色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抓住南充大木偶响彻全球的机遇,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家喜说,南充将以川北大木偶“熊猫队长”登上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为契机,创作生产一批新的木偶剧(节)目,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围绕“熊猫队长”,加大对大木偶文创产品的创新研发和制作生产,形成川北大木偶的文化产业链,推进川北大木偶创新发展;以春节民俗频现央视为开端,打造落下闳故里(阆中)春节习俗,把南充“春节文化之源”的品牌做大做响。同时,不断寻找南充文化中的精华,不断创作文化精品,打造具有南充特色的文化品牌。

  建设文化强市,南充目标为:到2020年,文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和新的突破,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文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配套,公共文化活动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民俗特色浓郁、社会效益突出和城乡一体化等特点。在全省乃至西部地区范围内提升示范性和引领性,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新路、作出示范、提供借鉴。(记者 李奎 实习生 刘玲菁)

相关热词搜索:南充 风帆 魅力

上一篇:源远流长嘉陵江 千年绸都南充城
下一篇:南充市召开2018年度退役军人再就业专场招聘会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