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小镇老戏台
2014-04-09 09:55:21   来源:   

  戏台坐落在小镇中央。   从宋代时,碑院镇就是川东北地区有名的食盐产地,也是川东北地区食盐外销的中转站。来自巴中、通江、南江以...

 
     戏台坐落在小镇中央。

  从宋代时,碑院镇就是川东北地区有名的食盐产地,也是川东北地区食盐外销的中转站。来自巴中、通江、南江以及陕西等地的盐商经常来小镇采购食盐,背夫们然后顺着蜿蜒曲折的驿道,将食盐运往远方,同时,又把外地出产的木炭、大米,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于是又有客商到碑院购买木炭、大米,肩挑背驮,运往其它乡镇,以及南部县城、甚至南充等地。到了清朝中叶,小镇日益繁荣,当地士绅联合集资,修建起了这座戏台。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小镇的盐业生产停止了,外来的客商自然也就没有了,小镇有些落寞,但这座戏台,在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的岁月里,却依然是小镇人心中的精神高地。他们在这里接受熏陶、享受娱乐,他们也在这里展露才艺、释放激情……

  戏台前有一个不算大的空坝子。坝子两头,上世纪六十年代安装了篮球架。一到下午,镇政府、供销社、食品站等机关的工作人员就会到这里打一会儿球。有时,附近的几个生产队也会和机关队打打比赛。那时,小镇好像过节一样热闹。一霎间,小镇上空,呼叫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不过,一次来镇上视察工作的县上领导说,农民都在忙搞生产,你们还打什么球?这话一出没有几天,两副篮球架就被拆除了。这坝子,也就渐渐变成了生产队的晒场。

  到了夏天,戏台前的空坝子就成为家家户户晚上纳凉的地方。当然,也成为民间艺人“摆龙门阵”的地方。孩提时代的多少个夜晚,我就在这儿听人们讲“杨家将”、“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造型精美的八卦楼连同小镇戏台四周的围板,连续几个夜晚被人偷盗拆毁了。戏台,也就失去了韵味,变得有些破败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每过一个月,城里的电影队都会到小镇上来巡回放映几场电影。一听到电影队要来的消息,我和小伙伴就会早早地把家中那把太师椅搬到空坝子正中,抢占一个好位置看电影。一到农闲季节,专业文艺团体也会下乡来演出。有一段时间,专业剧团停止了运转,再也不下乡演出了,电影队因为没有什么影片可放,也很少来小镇。于是,一些热爱文艺的积极分子,开始自己办起了业余演出队,来弥补没有戏看、没有电影看的缺憾。小镇上的业余演出队,一下子让荒凉了一段时间的戏台又焕发了生机。

  让人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本镇业余作者周燕翔创作的现代川戏——《盐乡怒火》。清代末期,由于税赋的不断增加,大量小作坊濒于倒闭,盐工的工资长期不能兑现,从而爆发了震惊全川的盐工暴动事件。愤怒的盐工不仅打伤了前来收税的盐务官员、兵丁,甚至放火烧毁了小镇不少商铺。生于斯长于斯的周燕翔,以这段史实作素材,创作了一个剧本。不过,在那“突出政治”的年月,他把清代发生的故事,搬到了民国时期,把盐工领头人“编”成了地下党员。这出戏在本地演出后,又参加了县上的汇演,并荣获了一等奖。

  这些年,随着电视的普及,城里的电影队再也不会到戏台上放映露天电影了。古老的戏台,面临荒废的境地。于是,有人建议将戏台拆除,把拆下来的木材变成钱。这一动议,遭到了小镇老年人的反对。随后,镇上把戏台改造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很快,昔日不时琴声悠扬的戏台成为了一座茶馆,镇上的老人天天在这里喝茶娱乐。今年春节回乡过年,母亲高兴地说,小镇上的老人们成立了一个业余演出队,偶而会在戏台上表演一番节目,让失去了笙歌弦乐的古老戏台,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关热词搜索:戏台 小镇

上一篇:普法宣传车开进居民院
下一篇:路遇“奥迪男” 她被一瓶红酒骗走4000元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