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蓬安水龙舞 求雨祈丰收
2018-10-09 09:24:24   来源:南充晚报   

  周子古镇的水龙舞吸引了众多游客

  嘉陵江流经蓬安89公里,创造出耕、桑、渔等传统农耕文明,留下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生态资源, 孕育出厚重的相如文化、爱情文化、辞赋文化和民俗文化。其中,船工号子、蚌舞、水龙舞、婚嫁歌等民俗文化已成为嘉陵江流域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通过亮相央视《城市一对一》栏目、第九届嘉陵江放牛节、南充市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式等方式,几经失传的蓬安水龙舞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再一次引起人们关注。

  蓬安水龙 久负盛名

  龙,在古代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代表祥瑞,能和风化雨。因此,龙就很自然地被当成农作物的司雨神, 成为传统农耕时代生命的主宰。

  据考证,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学者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汉代已经有了形式比较完整的龙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动中,春季舞青龙,夏季舞赤龙或黄龙,秋季舞白龙,冬季舞墨龙;每次舞5至9条龙,龙可长达数丈。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

  而有着典型嘉陵江流域传统农耕文明的蓬安,舞龙求雨,更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据《蓬安县志》记载,蓬安舞水龙已有上千年历史, 舞水龙也被称为拉旱魃(指制造旱灾的怪兽)。相传,过去每逢农历八月,就有一个叫“旱魃”的怪物出来作怪,减少降雨,出现旱灾。为保庄稼丰收,当地群众请出水龙,将旱魃赶下江河,并呼风唤雨,降下甘露,缓解旱情。水龙完成任务后,当地群众再送它回江。水龙也因此成了雨水和吉祥的化身, 能抗击旱灾,祈求降雨保收。

  蓬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汉璋说,传统水龙的龙头、龙身、龙尾是用竹子扎成,并用柳条、柏丫插满龙身、龙头、龙尾,然后用绳子将它们连接起来。龙头与龙身、龙身与龙尾、龙身与龙身都间隔近两米, 这样制成的水龙道具轻便、灵活。

  彼时,舞龙也是很隆重的。每逢求雨时,舞龙者头上扎柳条,赤身、赤脚,穿短裤,踩着锣、鼓、钗等乐器的节拍行走在蓬安大街小巷。水龙每到一处,每家每户都会将水泼至龙身或舞龙者身上, 舞龙者一边舞龙,一边躲避。

  “一泼一躲,泼水人与舞龙人相互嬉戏,在此过程中,人们将美好的心愿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都倾注在水中, 用力泼在象征吉祥的龙的身上。” 刘汉璋说,泼水既代表尊敬和祝福, 也代表着清除所有的邪恶和不幸。 水泼得越多表示收获的祝福越多。 在激烈的舞龙动作和人们的欢笑声中,水龙把旱魃赶下河,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整个舞龙表演就此结束。编制水龙、舞水龙的习俗,也就一辈接着一辈传承下来。

  央视专访 闻名全国

  2006年,蓬安县的水龙、船工号子等民俗文化被列入南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我们蓬安的水龙舞, 央视专访节目曾在全国播放。” 说起水龙舞,南充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蓬安县相如镇龙王山村党支部书记官治海说。

  2012年, 蓬安水龙舞受中央电视台四频道《城市一对一》栏目邀请,到北京录制专访节目《狮吼龙吟话传承》,该节目时长45分钟, 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蓬安水龙闻名全国, 离不开当地一代代“龙的传人”。官治海出生在一个舞龙世家,自小就模仿父辈们自学舞龙,从10岁那年第一次舞龙算起, 至今舞龙已有40年时间。多年舞龙积累下来的经验,让官治海从一个舞龙尾的毛头小孩成长为掌控大局的龙头老师傅。

  “舞水龙是一项团队项目,腾、跃、翻、滚、缠、绕等动作必须要靠整个团队成员的通力协作。”官治海介绍说,舞水龙有着一定的程序, 不同的表演项目有着不同的动作套路, 这就要求每个成员在表演时保持头脑清醒, 熟记自己处在不同龙身部位的脚步、点位,还要配合好鼓点、音乐的节奏,该亢奋时要用力抖动伸展龙身,该控制情绪时就要收拢龙身。

  如今, 官治海有着一支20多人组成的固定舞龙队伍。 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人民教师,也有基层公务员,还有建筑工人、农民、学生等。

  “尽管他们都不是专职舞水龙,可是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热爱这项传统舞蹈。”官治海说,生活在嘉陵江边的蓬安人,对舞水龙都有着一种特殊情结,割舍不断。

  坚持创新 传承非遗

  “蓬安水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追忆传统, 还要让传统后继有人。”如何提升蓬安人参与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热情? 蓬安县文广体局局长艾军表示, 把水龙舞搬到舞台上就是一种很好方式。

  今年5月, 蓬安·相如故里第九届嘉陵江放牛节期间, 水龙拖着自己绿油油的身子,翻腾在周子古镇的石板老街上,引得过往游客纷纷加入到泼水队伍当中,一场“人龙大战”激情上演,街头巷尾都是欢声笑语。

  艾军说, 为增加水龙舞的看点,他们多次到重庆市铜梁县,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传承人、有着30多年舞龙教学经验的张永江到蓬安办培训班,以提高龙舞竞技水平,扩大龙舞影响力。

  为了让水龙更逼真、舞动更轻便,水龙在制作上也进行了改良。艾军介绍说,传统的水龙比较笨重, 而且枝叶容易枯萎,不能长期保存,扎一次只能舞一次,下次再舞还得重新扎。如今,改良后的水龙由塑料柳条、竹圈构成,这样就使得水龙舞起来不仅栩栩如生,而且轻便自如。同时,为了使水龙经久耐用,编制者只使用腊月里的竹,经过蒸煮、杀菌,进而增加竹子柔韧度,避免舞起来时发生脆断;为了让水龙看起来更加逼真, 制作时还进行了捆扎、上色、打蜡等一系列复杂工序。

  “以前,人们通过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舞龙已成为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加以传承保护, 其表现形式极具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艾军说,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将为蓬安加快建设“嘉陵江畔大美公园城市”、打造“成渝第二城”绿色生态功能区的奋斗目标贡献一份独特的非遗力量。(彭圣洲/文 刘永红/图)

相关热词搜索:蓬安 龙舞

上一篇:胆子忒大!南充一小女孩将单车骑上高速,最后…
下一篇:“寒露”到天气凉 南充本周降雨还没完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