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区县连线 > 正文

南部:唐代石刻藏盘龙 码头文化留古镇
2016-04-15 10:10:02   来源:南充晚报   

盘龙镇回龙寺村回龙山石刻

  从老鸦镇入境南部后, 嘉陵江途经县城所在地南隆镇, 然后直抵盘龙镇。该镇三面环山,嘉陵江穿镇而过,将其分成两半,13个村在江东岸, 另外3个村在江西岸。 住在西岸的村民无论是到场镇赶集,还是进县城购物,都必须到盘龙上渡口或下渡口乘船过江。因此,盘龙也是嘉陵江南部段内为数不多的还保留有渡口的乡镇之一。

  盛极一时 昔日交通要塞

  “关于盘龙镇名称的由来,当地流传了很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4月12日, 记者来到盘龙镇采访时,该镇文化站站长朱仕春向记者讲述起关于盘龙的传说。一说,宋太祖赵匡胤乘船路过此地,不慎将盘龙棍落于江中。他有感而发,作诗一首:“权杖戏水间,山水尽欢颜;弃之随流去,蛟龙不复返”。此后,该地便更名为盘龙。此外,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 该地位于嘉陵江边的龙霖山、宰龙垭、火峰山三座山脉之间。这三座山脉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宛若3条巨龙盘踞在嘉陵江边,故此地被称为盘龙。

  盘龙镇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走水路,盘龙是广元、苍溪、阆中通往蓬安、南充、重庆的必经之地;走陆路,盘龙是南充通往巴中和陕西汉中的交通要塞之一。因此,当地十分繁华,特别是当时的盘龙码头更是车水马龙。

  “在我印象中,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盘龙码头最繁华的时期。” 该镇华厂垭村59岁的村党支书李宗友说,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正在镇上读书,每天都能听到江边纤夫喊号子的声音,“每天停靠在码头的船只有上百艘,来来往往的客商有500人以上。”

  唐代石刻 记录千年历史

  回龙山石刻位于南部县盘龙镇回龙寺村回龙山一陡峭岩壁上,摩岩刻凿唐代碑刻“沈荣功德记”,该文由唐代宗李豫时做过太子文学的沈涛所撰,文中籍颂扬曾任郫县犀浦尉的侄子沈荣。 为其卜居终老之地的功德, 而概述了沈氏族系源流情况及本人身世。

  回龙山石刻又名《沈荣功德记》,刻凿于唐大历三年,也就是公元768年,距今1200多年历史,镌刻在回龙山腰距地面10.4米的岩壁上,为一个高2.1米,宽1.8米的浅龛, 龛内刻唐代宗李豫时太子文学沈涛所撰写的“沈荣功德记”,以及沈氏家族的历史、 迁徙以及沈涛本人的为官避世经历。 功德记上面有一个高0.4米,长2.2米的小龛。龛外侧有邓州刺史御使、京兆大尹鲜于叔明的手书题刻。石刻书法遒劲朴秀、巧拙互见。作为存世较少的后代碑刻,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4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山石刻自1982年发现以来, 因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已经被评为省级保护文物,省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将把回龙山石刻作为申报“国保”的重点项目进行申报。

  统一规划 打造风情小镇

  “请各位乘客抓紧时间上船。”当天中午1时许,当记者来到该镇上渡口时,艄公卢管清正招呼要过江的群众上船。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卢管清家住该镇中窑坝村, 已经在这个渡口开了20年船。“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嘉陵江中航行的船只便急剧减少,盘龙码头也逐渐冷清下来, 当地居民在码头上修建起房屋,形成了现在的下河街。”据卢管清介绍, 现在到两岸的公路已经四通八达,但很多群众仍然选择乘船出行, 所以,两个客运渡口仍然保留有2艘船运送过往群众。

  “盘龙镇能够日益兴旺,最根本的原因在人们对水的亲近。”盘龙镇党委书记冯文强说,近年来,该镇借助嘉陵江的水资源优势, 加强场镇基础设施建设。接下来,该镇将加强嘉陵江两岸的绿化和环境保护, 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并按照该县统一规划, 打造嘉陵江沿岸的风情小镇。(李果 王林均 文/图)

  (原标题:唐代石刻藏盘龙 码头文化留古镇)

相关热词搜索:盘龙 石刻 古镇

上一篇:植树4000余株 西山再添一片绿
下一篇:顺庆城区各中小学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