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企业风采 > 正文

“三管齐下” 赢得产销两旺
2023-06-18 00:22:43   来源:南充日报   

  工人们抓紧生产赶订单。

  “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9月,正加班加点抓生产。”6月16日,望着生产车间里忙碌的生产场景,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海丝绸”)董事长何国君兴奋地说。

  今年以来,银海丝绸在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壮大蚕桑基地、发展电商三方面“三管齐下”,实现了企业产销两旺,一季度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目前正冲刺产值超亿元的年度目标任务。

  订单排到三季度 奋力冲刺年度目标任务

  6月16日上午,在银海丝绸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处处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这里,丝绵经过“开”“抖”“拉”工序,被制作成丝绵片;再采取“瓦”“砖”“井”等铺叠方法,将丝绵片铺叠、折合包边、套装高级面料后进行缝制,最终制成优质的蚕丝被。

  “今年以来,企业一边扩大生产,一边拓展国内市场。”何国君说,企业与深圳富安娜、上海水星家纺、上海罗莱家纺等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为其提供高档蚕丝被心,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9月。

  在银海丝绸生产车间一角,一名主播正在直播,在网上销售公司生产的蚕丝被。主播向观众讲解蚕丝被相关情况,直播间里热闹非凡,不时有顾客下单。

  因订单源源不断,银海丝绸实行工人“三班倒”上班。何国君说,全力以赴抓生产,今年一季度,企业完成产值4000余万元,同比增长20%。“去年公司完成产值9000余万元,今年的目标任务是产值过亿元。”何国君说,当前,全公司管理人员、员工正在为这一目标而奋力冲刺。

  建立生产基地 打造助民增收支柱产业

  夏季时节,在嘉陵区大通镇麻杆坝村银海丝绸蚕桑基地,连片的桑叶碧波翠绿,在成片的“桑海”里,当地村民正在忙着采摘桑叶。随后,这些新鲜的桑叶被迅速送往蚕房里,成为“蚕宝宝”的可口“美食”。

  因为桑叶营养丰富,在一间间蚕房里,公司养殖的第一季蚕已经开始结茧;第二季蚕膘肥体壮,正在茁壮成长;第三季蚕则已经孵化出来。“一直到10月,一年之内可以养蚕10至11季,预计产蚕茧300余吨。”基地一名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银海丝绸在大通镇已经建成了5000余亩的蚕桑基地,覆盖当地4个村,共栽植桑树400余万株,修建蚕房面积1.5万余平方米;常年用工100至200人,主要负责摘桑、养茧、摘茧,或者是在基地除草、给桑树施肥等。

  陈素华是麻杆坝村村民,长期在村里的蚕桑基地上班,这些天,她主要是负责摘桑养蚕。因为手脚麻利,她平均每天可以采摘桑叶300多公斤,按照公司每公斤0.5元的报酬计算,她平均每天可以收入150元,一个月收入4000多元。“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不低,还照顾了家庭,一举两得。”陈素华说。

  “蚕桑基地的工人基本上是当地村民,全年要支付土地流转资金、工人工资500余万元。”何国君说,基地的发展,也带动了村民增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合作创新技术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蚕茧通常是白色,可是在银海丝绸的蚕桑基地,一些蚕茧却是金黄色,这正是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浙江大学进行课题攻坚,联合研发的新品种黄金茧。

  “与传统白茧相比,黄金茧蚕丝抗菌抗氧化能力更强,更加亲肤,同时这种丝色泽天然艳丽,不需要染色,更天然环保。”何国君说,与传统的白茧产品相比,黄金茧蚕丝产品的市场售价要高出30%。

  作为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银海丝绸是四川省乃至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丝被加工企业,为了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市场竞争力,该企业一直坚持在“科技创新”方面作文章,如引进行业顶级专家、院士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与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的专家教授达成合作协议,为企业的种桑、养蚕、丝绸产品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专家教授的“加持”,如今银海丝绸不仅培育出了500余亩有机蚕桑示范基地,公司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1项,参与了《蚕丝被》国家标准、《蚕丝绵》行业标准制定,在蚕丝被的生产领域也拥有了话语权。(记者 李奎 文/图 见习记者 李笑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50余亩蓝莓迎丰收
下一篇:效能“领跑”树电解铝行业标杆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