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南部 > 正文

南部人的端午节:祈福平安健康
2016-06-08 09:44:06   来源:南充日报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走进南部城乡,这里传承下来的民风民俗虽与川东北各县大体相似,但又因一江嘉陵水穿境而过,形成的交错纵横水系、带来的丰足水源,让当地的民间习俗更具独特魅力。又是一年端午时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始为这个节日而张罗。

  当地老百姓在过端午节的时候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呢?连日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做包子·应季而生的美食

  敬玉珊的家住在嘉陵江一级支流西河上游的升钟镇。端午节还未到,她就已经忙碌开来,首先是打电话催着儿女们回家团聚,然后又装上几袋新麦,到加工坊去磨面粉,希望端午节能吃上用新鲜小麦面粉做成的包子。

  儿女们还在归来的途中,敬玉珊却等不及了,一边发酵面,一边把事先备好的肉、豆腐、白菜、葱等切成小粒,再把肉粒和豆腐粒进行炒制,最后与白菜、葱姜粒、花椒面、盐等进行搅拌均匀,做好馅料。儿女们到家后,一家老小便聚在厨房,和面、包馅、做包子,再送上竹笼蒸熟。刚出笼的包子晶莹剔透,肉馅的香气混合着新麦子的味道,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人手一个大包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南部的气候和土质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耕作以一年两熟的麦、稻为主。初夏五月的小麦刚刚入仓,包子自然就成了端午节的主食。”该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端午时节,新收的麦子已经晒干,可以磨面,而秧苗却栽下不久,不少农户家中米缸已经见底。这就形成了当地人在端午节吃包子的习俗。

  现在社会经济发达了,各式口味的粽子到处都能买到,即使这样,敬玉珊一家人还是喜欢吃包子。她说,这是祖辈沿袭下来的习俗。因为在过去,升钟一带极少产稻谷,每到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以包子来替代粽子。

  敬玉珊认为,一家人必定要吃了包子,才算是过了端午节,不管儿女们工作多忙,她总要嘱咐儿女们记得回家,聚在一起做包子、吃包子,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在一起,这包子吃着比粽子更有味道。

  挂菖蒲·流传而成的习俗

  一到端午时节,南部人通常会将菖蒲挂于门楣,或厅堂中。每年端午前夕,乡下的人们就会背上背篓到山里采割菖蒲,回家后理顺捆好。除了留下一些自用,其余的则运到城里出售。此时,菖蒲在市场上可谓炙手可热。

  据传,在张献忠入川时,路上遇到一个农妇,身上背个13岁的孩子,手里却牵着3岁幼童,便盘问其“为何背大携幼?”农妇回答,大孩子为亡兄的遗子,而幼儿是自己的孩子。张献忠颇受感动,就采下一把菖蒲叶,嘱咐其挂于家门口,并传令部下,凡看见门口挂有菖蒲叶的家庭不得伤害。而农妇十分仁慈,将消息告诉了乡邻。如此,当时在门口挂菖蒲叶的家门,均免于难。尔后,人们沿袭了这一习惯并逐渐形成风俗。

  “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该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说,在古代,菖蒲被视作天中的五瑞之首,因其叶片呈剑型,象征能祛除不祥的宝剑,挂在门口可以避邪。后来,人们便把菖蒲绑成一束,悬挂在门上,护祐家人平安。

  插陈艾·祈祷家人平安健康

  据了解,除了在门上挂菖蒲外,当地人还有在端午时节插陈艾的习俗,部分群众还要喝雄黄酒,以此来祈祷家人平安健康。

  谈及插陈艾的习俗,该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每到端午节前后,当地雨水集中,地气回暖,蛇、虫、鼠、蚁、蚊、蝇等经常出没,而陈艾所带的特殊气味具有驱虫杀毒作用,还能醒脑提神。因此,过去家家户户在端午时节都要在门口挂一把陈艾,并把这个习俗一直保留到了现在。

  同时,陈艾本是药用植物。据介绍,有关陈艾可以驱邪的传说流传很久,但也主要依据其医药功能而来,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所以,人们也在家门口插陈艾以有求吉祥之意。

  此外,在农历端午这一天,部分市民还会在白酒里放一些雄黄,制成雄黄酒,并让全家人都喝上一点,不会喝酒的人在这天也得喝上一两口。因为,自古以来流传着雄黄酒能“杀百毒、辟百邪”,保佑平安健康一说。(李果 曹伯同)

相关热词搜索:平安

上一篇:南部县“现场验靶”倒逼项目推进
下一篇:化乡愁为著述 南部县一群老翁编“乡志”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