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西充 > 正文

西充新型镇城化建设绘就民生幸福画卷
2014-11-25 23:16:45   来源: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民共享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近年来,西充县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城市建设、新村改造、乡...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民共享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近年来,西充县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城市建设、新村改造、乡村旅游和综合配套改革,按照“产城一体、宜居宜业、产村相融、格调协调、自然和谐”的理念,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描绘出一幅居者有其屋、就业有门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民生新画卷,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上涨。

  生活环境美如画

  新型城镇化,不仅让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有保障了,人居环境也得到了不断改善。11月17日,记者驱车从西充县城往西而行,行驶10多分钟后便来到了凤鸣镇双龙桥新村。

  一排排宽敞的蔬菜大棚,一座座错落有致的新房,一条条平坦整洁的硬化村路,一盏盏明亮的太阳能路灯……在青山绿水之间,一片“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川北民居风貌的建筑与乡村田园美景交相辉映,如诗如画般呈现在记者眼前。

  “你看,我们的村子多漂亮,一点都不比城里差!”双龙桥新村村民王明轩大爷乐呵呵地领着记者参观他们的新居。记者注意到,王大爷的新居是一栋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的两层小楼,登堂入室,屋内已粉刷一新,家具、电器等生活用品一一俱全,四室两厅三卫的布局显得格外宽敞明亮。

  “现在我们这里是风景区了!”王大爷告诉记者,新居无论户型设置,还是外貌样式、前后绿化配套都让他很满意。自他搬家后,不时有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有的村民就开门接客做起了旅游生意。记者在该村看到,房前的绿树青翠碧绿,屋后的菜地蔬菜满园,铺撒了沥青的村道路洁净如洗,路旁有序摆放着垃圾桶,不时可见环卫工人在村道路上清扫作业。

  双龙桥新村只是该县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全面构建幸福新农村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该县以县城主城为核、北部新城田园城市为样板极、多扶工业园和影视文化为增长极、九龙湖休闲旅游示范极为龙头,以义兴、双凤、太平、槐树等5个重点中心场镇为骨架,以双龙桥村、书房山村等100个特色示范新村为支撑,全力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

  目前,该县已经建成以双龙桥为代表的“微田园新村”新村综合体3个,以古楼桃园新村为代表的川东北“传统民居聚落”新村聚居点的38个。同时,为了改变乡村面貌,该县整合资金,开展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道路边绿化、村庄美化等工作。为了清洁城乡环境,该县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号召群众积极清理卫生死角、河塘沟渠,整治乱搭乱建、生活污水乱排等现象,伴随城乡道路的硬化、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基本配套,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家门口创业就业

  “这里上班的条件一点也不比外面差。”11月17日,在义兴镇吉家店村村民刘园说,他原来在深圳打工,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去年他辞掉了在外地的工作回到了村里,在附近的百科农业生态园上班。刘园告诉记者,虽然他现在比在深圳挣的少一些,但在家乡打工,不用租房,回家吃饭,开支少了很多,还能照顾老小,比在异乡强多了。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西充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百科、龙兴、丰慧、绿色食品、茂源等一大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相继在该县落户,激活了农村第三产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回归,让农民在家门口既能实现就业又可享受合家团聚的天伦之乐。

  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的背后是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而由此带来的农民生产生活的现代化,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每年除了分红,我到生态园打工还可以挣到两、三万元。”刘园高兴地说,在该村,村民把土地以出租的模式流转到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随着村里土地流转,村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基本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在村头的企业和生态园就了业,骑着小电动车当起“上班一族”,有的村民还进城务工,由农民变成了市民。

  刘园介绍,目前村里80%的村民实现了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型。转型后村民一方面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参与到旅游服务、种植业、养殖业当中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益。

  刘园一家的变化,只是西充不断改革创新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该县以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载体,以“城乡融合”为方向,以“旅游开发”为重点,在拓展城市规模,建设宜人宜居的城市环境的同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新型城镇化不仅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由单一的务农收入变化为工资性收入、股权收入相结合的收入模式,增收效果明显。

  社会保障更丰富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闲有所乐……建立集医疗、文化、养老等为一体,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是西充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保障。

  “我得了小感冒,来看病开些药。”15日上午,青龙乡雷公垭村村民李万中来到村卫生室就诊。他说,从自己的家到村卫生室步行只需两分钟,而且药价便宜,如果家里有急事,村医一喊就到,太方便了。据了解,西充县把完善村级医疗服务作为破解基层群众“就医难”瓶颈的重要举措,逐步对全县611个村级卫生室进行规范化建设,并签约村级医生839名,初步实现了农村居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早发现、急病好求助”的愿望。目前,西充县有839名签约村医驻村行医,为体弱多病者提供定期体检,为突发疾病者提供就近救助等“贴心”服务,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就医环境。

  “老人有了健身的场所,青年人有了活动的场所,小孩有了游乐的场所,妇女有了谈心的场所。”太平镇麻柳垭村村民胥思密告诉记者,村里新建了书画室、棋牌室、休闲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小广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在空闲之余,村里就会组织大家搞跳舞、耍龙舞狮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生活。 据了解,近年来,该县按照“均等化”要求配置城乡资源、健全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村(居)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作用,形成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布局合理、运转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为重点。为此,该县把农业人口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加强了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扎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积极发展养老事业,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归宿感和幸福感,促进城乡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该县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五险”覆盖范围,完善在城镇就业的非城镇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持续提高社会保障供给能力。完善城乡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多主体、多方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让城镇化成为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过程。

  (李同周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阳)(2014-11-24 第03版)

相关热词搜索:西充 画卷 民生

上一篇:西充:聚焦中心任务 向作风顽疾开刀
下一篇:西充天然气泄漏 消防稀释排险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