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西充 > 正文

双凤“五凤朝阳”的美丽传说
2015-10-25 11:09:22   来源:   

  凤头山、凤凰洞、凤冠桥、飞凤山、凤仪垭。一个看似并无特别之处的偏僻山乡, 竟然被如此多以凤字冠名的地名围绕,在南充数以百计的乡...

  凤头山、凤凰洞、凤冠桥、飞凤山、凤仪垭。一个看似并无特别之处的偏僻山乡, 竟然被如此多以“凤”字冠名的地名围绕,在南充数以百计的乡镇中,实不多见。

  西充县双凤镇,是县城以西靠盐亭方向的人口大镇,多年来流传着“五凤朝阳”一说。所谓的“五凤”,即以凤字打头的山、洞、桥、垭。

  其实,西充县以“凤”为名的乡镇多了去了, 记者之所以直奔双凤,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解读“双凤”以及其派生出的“五凤朝阳”。

  “‘双凤镇取名时间并不长,但当地有关凤凰的传说,确实有些令人神往。”驻足双凤场,双凤镇文化站站长王志勇说。“五凤朝阳”的传说

  距西充县城20公里路程的双凤镇,属于中丘地带。周边相继分布着东岱、高院、车龙、占山、仁和、凤和等乡镇。从场镇前往车龙乡,顺着西充河,便进入嘉陵区晏家乡了 。

  “双凤”地名为何而来呢?王志勇说,这还得从“五凤朝阳”讲起。

  当地人所说的“五凤朝阳”,其实专指双凤场周边的五处冠有“凤”字的地名。它们分别为“凤头山”、“凤凰洞”、“凤冠桥”、“飞凤山”、“凤仪垭”。其中,“凤头山”位于场镇所在的凤头社区,“凤凰洞”位于跳蹬河村,“凤冠桥”位于五洞碑村,“飞凤山”位于严村沟村,而“凤仪垭”位于同样为场镇所在的楼底子社区。

  85岁的何尊品老人,退休前曾任原双凤区副区长,工作几十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对当地民间文化及传说熟记于心。

  据其介绍,当地人口口相传,历史上“凤凰洞”里曾住有一只凤凰,凤凰喜欢外出,且每次飞出的路径都呈规律性。即从“凤凰洞”出来后,直飞对面的“飞凤山”上,然而再飞抵“凤头山”。之后,凤凰飞到“凤冠桥”下,就着小溪饮水止渴。停留“凤冠桥”期间,凤凰不仅仅为了喝水,重要的一环还在于要借水梳妆打扮。之后,再飞到“凤仪垭”上,四下观望一番后,再心满意足地飞回“凤凰洞”。

  这一段传说,就是当地人所说的“五凤朝阳”。

  “凤凰洞”所在的山并不高,顶多海拔四五百米。“凤凰洞”不大,据进过洞的当地人介绍,洞内面积约两间民房大小。历史上,“凤凰洞”外曾建有寺庙,后来寺庙被毁,位于半山腰的“凤凰洞”依旧保持原貌。

  “双凤”原名石板场

  双凤场最早并非这个名字。据当地老人介绍,历史上的“双凤场”,名字叫石板场。

  石板场始建于何时,没有史料记载。不过,双凤场保存至今的武庙,间接证明了石板场的历史。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历史上大凡建乡场,必建文、武二庙。

  据考,清乾隆二十九年,石板场相继建成文庙、武庙各一座。后来文庙被毁,武庙被保存下来。如今是镇老年协会和文化站办公地的武庙,大梁上清楚地记载着武庙修建的年代。

  当地人据此推断,石板场兴起的时间,应该与当地文、武庙修建年代一致。

  石板场兴起之初,长不过百余米。当年,场头上有一巨大的石牌坊。因自然垮塌,石料被当地人打碎成一块块石板,用来铺在穿场而过的泥巴街上。石板场因此得名。

  何尊品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地成立金凤区,区公所位于车龙和石板场之间的金凤山上。之所以将区公所建在远离场镇的金凤山上,主要为防范土匪袭击。

  “1950年代末,金凤区公所迁至石板场,金凤区更名为双凤区。”何尊品说,当年为取区名,将金凤和新迁地“五凤朝阳”所含的“凤”字各取一“凤”,“双凤”镇名因此而来,“石板场”从此成为历史。

  如今,数十年过去,双凤场场镇规模拓展,“石板场”时期原有的那条小街,至今仍保留于场镇之中。

  “游击将军”成为当地人骄傲

  双凤场边,有一个名叫赐子山的地方。数年前,这里建起“赐子山文化公园”。公园里建有戏楼。

  在当地老人看来,公园前身的“金魁祠”未能恢复,难免有些许遗憾。

  “金魁祠”与当地历史上一名叫范金魁的人相关。换句话说,当地人为了纪念范金魁,修建了这座祠堂。

  双凤镇退休干部、84岁的何成西介绍,范金魁是楼底子村人,他最大的功绩,在于清朝末年参与平定新疆叛乱。

  范金魁家境贫寒,从小吃不饱穿不暖,为了活命,他十多岁时参军入伍。由于从小练有一些功夫,入伍后在战场上很快显露能耐。后来,范金魁官至游击将军。不久,即奉命赴新疆平叛。

  范金魁作战英勇,指挥有方,其所率部队在平叛中发挥重要作用。事后,朝廷对其嘉奖。据说,当年获奖后,范金魁骑着马衣锦还乡,搞笑的是,他随身携带的朝廷嘉奖的银子,因家徒四壁无处收藏,只好将这些银子寄放在一远房亲戚家。

  “当年范金魁回乡时,他母亲正在替人扯胡豆,扯完胡豆后,主人家支付给她一小背篼胡豆。”王志勇说,由于范母是小脚,加上身体瘦弱,竟然背不起。就在此时,有人大声告诉她:“你儿子回来了!”这一叫不要紧,老人一下子来了力气,背起胡豆就往家里跑。

  范金魁返回部队后,战死沙场。消息传回,他母亲一气之下撒手人寰。家乡人十分痛惜,乡亲们纷纷捐资,为他修建了“金魁祠”。当年被范金魁寄放银两的那家远亲,却因此发了笔横财。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时,“金魁祠”被毁,当年范金魁使用过的长刀,被村支书用来打成了锄头,分给了生产队各户。

  纪信出生地新说

  位于西充河上游的双凤镇,有2.6万人口,其中,场镇居民和村民各占一半。多年来,当地人生活污水直排西充河,似成常态。

  今年以来,西充县环保部门抽样显示,当地出境的河水水质达标。“这归功于各级重视,并投资污水处理。”双凤镇党政办主任王小勇说,去年,当地建起日处理3千吨的污水处理厂,场上建起20多座化粪池。眼下,试运行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千吨。

  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却令当地一些老人就纪信的出生地感到纠结。何尊品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虽然西充县相关史料载,纪信是关文镇扶龙村(今紫岩乡)人,而何尊品却坚称:纪信的家乡在原木角乡。

  何尊品所说的木角乡,位于如今的西充县工业园区,10多年前,该乡被撒后并入常林乡。

  原来,早年参加工作的何尊品,原在西充县一区(后来的晋城区)工作,上世纪“文革”期间,晋城区区公所搬迁至占山乡后,不通公路。修路时,曾砍掉途中一株黄葛树。让何尊品眼睛一亮的是,这株被砍的树腰下方,包裹着一块高约1.6米、宽约0.8米的石碑,上书“汉将军纪信故里”。

  “当时,这块碑两边的字被树包裹着,只剩下中间一行大字。”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何尊品说,由于当年抢修公路,加上没有文物意识,该石碑随着树子被砍而被打得稀烂。树子被砍后,民工砍下一根枝干栽在路边,后来树枝成活并长成大树。

  何尊品说,当年纪信遇害后,其后人怕受牵连,改姓“吉”。刘邦登基后,曾派人寻访纪信家人,结果在木角乡“吉家铺”寻访到。于是令人立下这块石碑。

  “紫岩乡应当为谯周的家乡,而非纪信家乡。”何尊品认为,当年“汉将军纪信故里”的石碑,立于木角乡7大队5生产队那株黄葛树边,一定有历史成因。只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最有说服力的那块石碑被毁。(南充晚报记者 李波)

相关热词搜索:双凤 五凤 朝阳

上一篇:阆中诈骗团伙专挑老年人下手 涉案金额15万余元
下一篇:南充“百镇建设行动”转移农业人口4.8万人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