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区 > 西充 > 正文

西充:扶贫先扶智 科技进村富农兴产
2017-04-28 10:39:42   来源:南充经济网   

  南充经济网讯(赵荣)扶贫重在“造血”,“造血”关键在于技术。西充县农业相关部门紧紧牵住技术扶贫“牛鼻子”,着力推动脱贫攻坚“撑杆跳”,组织实施了“104697”科技助推脱贫专项行动,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对全县97个贫困村提供“基层点菜、专家上门”的“一对一”订单式农技指导服务,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通过科技精准扶贫,既能使产业扶贫更精准高效,又能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县驻村农技人员共培育科技示范户186户,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2个,发展特色产业种养大户1206户,主推技术86项,发展家庭农场219个、合作社112个……

  科技尖兵 组团驻村服务

  驻村帮扶的“第一书记”往往成了“万精油”,既承担着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多重责任,又要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很多“第一书记”在农业技术上不专业,相关部门必须组建农业科技服务团队,组团驻村帮扶,同向发力,补齐脱贫攻坚中农业技术知识陈旧、人才匮乏的这块“短板”。

  “扶贫先扶智”,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力量助推脱贫攻坚,为此,西充县实施了“104697”科技助推脱贫专项行动,组建农业综合技术专家服务团队10个,县级综合服务团队4个,乡镇片区综合服务团队6个,97个村级致富能人服务团队,送科技下乡,协助“第一书记”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我们组建的科技专业团队有300余人。”据西充县农牧业局相关人员介绍,服务团队成员有来自高校的专家、教授;有来自县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也有来自生产一线的种养殖“土专家”、“田秀才”,这些成员都是粮油、果蔬、禽畜、水产等业内精英。通过专家服务团队到县域内巡回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解决该县部分地方驻村帮扶农技员数量不足、专业不对口、指导帮扶能力不够等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农业产业扶贫的技术需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技术是产业扶贫工作的“牛鼻子”,驻村农技人员若达不到专业水平,扶贫工作就会失去支撑。如何确保驻村农技人员能教得会、干得好?在“指挥棒”的导引下,西充县轰轰烈烈地打响了一场场“技能提升战役”——集中开办农业发展趋势、畜牧水产养殖、果蔬种植等驻村农技人员提升培训816人次;组织驻村农技人员进行年度知识更新培训718人;组织村两委负责人农业扶贫政策、农业产业发展宣讲集中培训1986人次……与此同时,针对驻村农技人员不能解决的难题,选派出相关专家实地会诊,开展技术指导服务130余次。

  西充县农牧业局派驻金泉乡板凳垭村农技员何芸佼,联合派驻到其他村的畜牧行业专家、业内精英,共同在该乡板凳垭村开展山羊的科学养殖技术、山羊疾病防治、山羊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以星科农业为培训基地,为该村山羊养殖户免费送去山羊科学饲养资料,现场“手把手”地示范讲解。

  “我擅长粮油种植,在听了山羊养殖专家的多次讲解后,我现在对山羊的养殖技术都懂了很多。”何芸佼说,只要是山羊养殖户有技术上的需求,科技服务团队就会进行团体或个别辅导,直到养殖户掌握技术为止。

  西充县还创建了“第一书记”、农技员微信群,加强互动沟通,交流经验做法,打破区域界限开展科技指导。

  技术传授 激活内生动力

  “这里居然能种出花椒,看来我们当农民也必须懂科学。”24日,西充县高院镇三溪口村村民李树席告诉记者,在农技专家的讲解示范下,他终于掌握了在山地种植花椒的技术,想着来年能在这里收获花椒,李树席的脸上溢满着笑容。

  据该村第一书记张亮介绍,李树席过去在这块土地上种植过小麦、红苕,也种植过水果,都没有成功。在驻村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试种花椒,长势喜人。原来这块地土薄、易干旱,很适合花椒树的生长。李树席还学了花椒树的日常管护,以及抽条、控梢等关键技术。张亮说:“技术扶贫,绝非简单地将技术人员引进村中,更要让‘技术’扎根在农民心中,变‘输血’为‘造血’,激活农民的内生动力。”

  该县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发展: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科技示范户培训等项目,每年在贫困户中培训新型农民,确保每个贫困村受训人员达到1至2人;采取“把专家请进来”“让农户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种养殖技术培训活动;组织相关技术人才,围绕产业发展要求,深入田间地头传播知识、传授技术、传递信息……一次次走乡串户,一场场技术培训,增强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实现了精准培训与精准扶贫的完美对接。

  “送科技进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带动贫困户脱贫。”据西充县农牧业局相关人员介绍。“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科技服务团队在粮油、果蔬、禽畜、水产等产业方面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按照一人多村、一团多村等形式和就近、便利、对口的原则,选派了农技人员到97个贫困村开展技术帮扶。

  在技术扶贫大体系下,农业科技春风吹进农户家,吹出了新气象——户户受科普,人人懂技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科技服务团队深入全县97个贫困村开展技术指导、培训800余场(次),5000余人次到场学习,发放各类宣传指导资料10000余份。

  以技术为媒助力脱贫攻坚,这场及时雨正精准润泽贫困农家。

  因地制宜 农业增效增收

  脱贫不脱贫,关键问农民。走进西充县古楼镇何氏祠村,一亩亩果树、一幢幢小楼映入眼帘……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哪还见昔日贫困村的半点影子。

  据何氏祠村驻村农技员袁凌燕介绍,来到何氏祠村后,她充分发挥扎根一线,贴近群众的优势,在走访贫困户掌握村里产业发展情况后,结合地理位置、土质墒情等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引导村民规模种植香桃,动员发展种养合作社等一系列举措,带领全村奔上致富路。

  该县各驻村农技人员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创新探路,为贫困户脱贫想路子、谋对策、做规划,找准了脱贫致富的渠道。

  在华光乡方山庙村,70多岁的贫困户鲜述恒,原来靠种植水稻、小麦维持生计。“除去农药、种子、化肥等开支,利润少得很。”他说,自从有了驻村农技员的帮助,他家农业收入倍增。

  “地里种麦豆,田里搞稻油连作、稻鱼共生、稻鸭共生、莲鱼共生。”鲜述恒介绍,这是农技员教他的“旱地新两熟”和“水田复种模式”,能合理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稻——油模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田只种一季的耕作模式,稻鱼共生、稻鳅共生、稻鸭共生、莲鱼共生等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农业。鱼、鸭可以给水稻除草、除虫,鸭粪还为水稻提供了生态肥,既节约了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还种出了有机水稻、生态鱼鳅、生态鸭。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拿稻鱼共生模式来说,原来一亩水田产1000斤普通水稻,产值1100元左右,除去成本利润不到200元。通过改变种植模式后,一亩水田产700多斤有机水稻,产值1800元左右,产生态鱼200斤左右,产值2500元左右,经济效益倍增,利润十分明显,这就是“降产增效”。尝到甜头的鲜述恒将在外打工的儿子鲜成才叫了回来。鲜成才回来后,一口气流转该村土地200多亩,成立了“西充县成才家庭农场”,开办了农家乐。到了夏天,走进“成才农家乐”便可赏荷花、闻稻香、尝游艇鲫鱼、品豆腐泥鳅……鲜成才说:“将用3至4年时间,种养有机水稻、有机水产,到时候收入会更高。”

  鲜述恒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脱贫致富,只是该县科技扶贫的一个代表。西充县因地制宜,在综合贫困户意愿、分析其产业优势后,科学规划“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在槐树镇、双洛乡、车龙乡等乡镇以禽蛋为主导产业;在青狮镇、观凤乡、义兴镇等乡镇以有机粮油为主导产业;在古楼镇、金源乡、李桥乡等乡镇以香桃为主导产业……

  农业技术扶贫,“扶”出了效益、“扶”出了活力。在西充,脱贫攻坚工作正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前行,人力与技术的大融合,正以空前力度和速度,精准“斩”向穷根。

相关热词搜索:西充 富农 科技

上一篇:25家新闻媒体赴西充采风
下一篇:西充县法院:建立院领导带头办案常态机制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