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 正文

成都龙泉一工地现11座墓葬 系宋明时期平民家族墓地
2015-10-31 10:56:55   来源:   

  10月30日,成都龙泉二河村发现宋、明墓穴,均为合葬,有门廊及围墙,部分墓室为汉砖搭建,小有规模。  墓室的中下层还保留有陪葬品。...

  10月30日,成都龙泉二河村发现宋、明墓穴,均为合葬,有门廊及围墙,部分墓室为汉砖搭建,小有规模。


  墓室的中下层还保留有陪葬品。


  随葬品的碎片。


  泥土夯出的门道、青砖划分出区块、石板铺就的墓室……

  今年10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二河村的一处建筑工地,发现了一片先民的墓地。

  经过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11座墓葬,其中一座为宋代的砖室墓,其余则是明代的石室墓。

  此次集中出现的墓葬小有规模,考古人员推测为蜀人家族墓地,也就是平民墓。经历过盗掘的墓室中,还保留有一些瓷器的碗、罐。邛窑系的青花瓷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闪现着“天青色”的神秘之美。

  沟里填着木炭

  或是宋代祭祀遗迹

  现场的发掘面积约有600平方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米多高的夯土堆,两块土堆像是“门神”,组成了墓园的“门道”。门道旁边,10多厘米见方的薄砖块铺出了一条通向墓室的“砖线”。发掘现场负责人索德浩说,这个砖线,其实只是为了对墓园进行区域上的划分。虽然现在看来墓园也算“小有规模”,但其实在当时只能算“极其一般”。

  墓园的南侧,原来还有一批汉代的墓葬,但是早就被后世破坏,只留下了一段带着花纹的排水管。

  最让人费解的,是这里还有两段纵贯东西的S状“小沟”,沟底都是漆黑的木炭,泥土中保留了燃烧的痕迹。考古队员推测,这是宋代祭祀活动留下的痕迹。

  整个墓园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因此无法辨别墓主的身份,不过从墓的规模和随葬品来看,考古人员推测“应该是当时的平民墓。”

  墓曾遭遇盗掘

  随葬品以碗罐为主

  保留较完好的三座墓几乎并排,都是宋、明时期常见的一墓两室,左右完全对称,一般都是夫妻合葬。其中的一座宋代砖室墓,是用东汉的汉砖砌成的,有的砖块有零星、简单的花纹。其他两座石室墓,石板上还有简单的门型花纹雕刻。

  墓室的中下层还保留有陪葬品,种类比较单一,以碗、罐为主。有的墓室,疑似在近代曾遭到过盗掘,已是一座空墓。

  现场瓷器尚未清洗出来,但是泥土依然难掩青花瓷的青色。青花瓷元代成熟,在明代成为瓷器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顶峰。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只白色的瓷碟底部,可见青花描绘的图案:少女与童子站在树荫和花丛中,前方的少女转头看着童子,童子横抱古琴跟在她身后。索德浩推测,此次出土的瓷器属于邛窑系。邛窑瓷器的窑场遍布四川,带有川西地域的特点。

  □相关链接

  龙泉之前曾发现古墓

  群墓主或是明代“财主”

  2008年,龙泉柏合镇天灯村就曾在“黄家山林”发现了古墓群,不仅有汉砖,还有一个明代弧形瓷枕,上面雕刻有精细的蓝色花纹;2010年,柏合镇双碑村又抢救性发掘了一处明代墓葬群。其中一座古墓的4扇墓门保存完好,异常精致。门上除雕刻有花卉、祥云等精美图案外,门槛上还有铜钱状排水孔,推测墓主有较高社会地位,或者就是个“财主”。

  为何这里频繁发现古墓?这是因为龙泉的历史悠久。龙泉驿区古为蜀国辖地,宋属成都府,元时设陆路驿站。明代改称“龙泉”,驿站规模更大,此地也始称“龙泉驿”,为成都府往重庆,经水、陆路向东必经之驿,市场活跃。洪武六年(1373年),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正德八年(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浩野 摄影 郝飞)



相关热词搜索:龙泉 墓葬 成都

上一篇:川5旬大叔每天挂百斤石锁散步 劝他人莫尝试
下一篇:吴奇隆迎45岁生日 开生日派对未见刘诗诗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