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外媒看四川 > 正文

决战脱贫攻坚 敢叫旧貌换新颜
2020-09-10 09:18:21   来源:中国城市网   

  决战脱贫攻坚 敢叫旧貌换新颜

  —四川南充市嘉陵区脱贫工作纪实

  嘉陵城区

  嘉陵江源于秦岭,一路奔涌,在南充城边拐了一个弯,把最美的江湾留在了这里,这便是四川省唯一一个以江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四川南充市嘉陵区。1993年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正式挂牌,27年弹指一挥间,南充市嘉陵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建区时的一条街道发展到现在城区面积1179平方公里。目前该区商贸活跃,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南充嘉陵区扶贫和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尹兵表示,2019年,嘉陵区干部群众坚持“五个紧扣”、实现“五个确保”,扎实有序推进脱贫攻坚及巩固提升,完成10个村、441户、1139人的脱贫任务,圆满实现“所有贫困村全部退出,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总体目标。

  修道路 改住房 缴医保

  为持续稳定脱贫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筑牢脱贫攻坚基底。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近五年来,嘉陵区深入推进“交通互联网”“水利互联网建设”,大力实施“五改三建”,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月1日,骄阳似火,笔者驱车来到位于嘉陵区吉安镇的嘉陵区2019年田间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十余台挖掘机挥舞着机械臂,忙着开挖沟渠,平整便民路……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2250万元,建设规模1.5万亩,涉及吉安镇杜家桥等9个村。该项目通过“小改大”“坡改平”及修建渠系、山平塘、生产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预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42.07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909.5万元。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在扶贫路上,嘉陵区将改善老百姓的出行条件纳入重中之重。

  6月3日,笔者走进嘉陵区龙蟠镇,只见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在山间穿行,像纽带一样将一个个村落、一片片产业园串了起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乡画卷。

  “今年我们对大通到龙蟠、双桂到龙蟠、一立到龙蟠的三条大道进行提档升级,共计27.5公里。其中太和到龙蟠将建设四川省的四好公路,随着这些道路的建成,龙蟠与周边乡镇、与城区之间的距离更近,运输成本更低,也便于引进业主和发展生产。”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党委书记孙伟说。

  “路修好了,出门方便了,村里的柑橘就好卖了。”龙蟠镇任家坝村民赵金华说,以前道路坑洼不平,当地村民家种植的柑橘经常在运输途中被颠坏,卖不出好价钱。“2015年,我家的柑橘预计能收入1.5万余元,结果由于路太烂经销商的车进不来,最后只卖了4000多元。”讲起辛酸的往事,赵金华感慨不已,他和村民们一样,都盼望着路早日修好。

  ,以前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光运输就要费不少工夫。现在通村路、通组路四通八达,便民路通到了家门口,干农活再不用肩挑背磨,把农产品运出村去卖更为方便。赵金华和妻子摘这么多蔬菜就是为明天一大早上运到镇上去卖。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还在村里开垦了不少撂荒地。

  据了解,观音院村地理位置偏远,过去仅有一条宽不足3米的村道,更不要说通组路和便民路,生产生活资料运不进来、农产品运不出去,出行不便成为群众脱贫奔康路上的“拦路虎”。

  2015年以来,三会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观音院村新修通村水泥路20公里,便民路4.8公里,全村群众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道路通达,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还为村子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该村第一书记樊俊介绍,交通扶贫让该村发展产业有了底气。如今,该村已发展柑橘、茶桑330余亩,完成近80亩小龙虾养殖场的土地平整,昔日的贫困已告别这个山村。

  嘉陵区先后投入数十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000余公里,水泥路通村率达100%,修建便民路1400公里,全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实现了便民路通到家门口。

  为了让贫困户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嘉陵区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城乡居民医保财政代缴、大病救助、特殊门诊补偿、住院免起付钱、先诊疗后结算等8个100%,实现贫困户居民医保财政代缴参保率100%,区内住院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全面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11种慢病和21种可在门诊治疗的重大疾病实现精准管理和跟踪服务。

  南充市嘉陵区开展基础教育巩固、乡村师资保障、教育扶贫资助等“三大行动”,新(迁)建学校5所,维修整治农村学校19所。实施“国培”“省培”计划、乡村教师专项支持计划和优秀骨干教师城乡交流轮岗计划,考聘城区教师47人,招聘农村教师94人,支教、挂职、交流教师216人。全面落实“五长责任制”,构建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程帮扶体系,对3000名贫困家庭学生实行教育资助,全区无一人因贫辍学失学。推行“乡聘村用”,89名农医班学生充实到村卫生室。对政策帮扶后仍困难的贫困户予以“三基金两救助”扶持,有效杜绝了因病返贫现象。

  嘉陵南湖片区

  建基地 建农场 建园区

  为持续稳定脱贫构建牢固的产业支撑

  脱贫攻坚,群众增收是“硬核”。

  6月17日,走进嘉陵区双桂镇老家沟村,昔日的荒山坡如今花果飘香,村道连成网、民居换新颜,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热情介绍村子的变化。

  老家沟村曾是嘉陵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两山夹一沟”的地形,导致当地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连一套像样的楼房都没有,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空心化严重。如何让老家沟村实现脱贫?村干部多方奔走,引进了勇兴藤椒家庭农场。

  走进勇兴藤椒家庭农场,只见一棵棵藤椒树苗长势良好,数十名工人在藤椒林忙碌。每一棵藤椒树苗下都打着土堆,树枝被3根绳子拉开。“这个叫拉枝,能让藤椒充分接收阳光,打土堆能保持水分。”勇兴藤椒家庭农场负责人何勇兴说,今年将迎来藤椒盛产期。

  “我和妻子在家庭农场务工,工作是修枝、看管等,每人每月工资3000元,年底还有分红。”村民吴大奎说,以前他在深圳打工,离家太远,照顾不了母亲,如今在家庭农场务工,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不仅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家人。

  “现在有33户村民入股家庭农场,每天有30多名村民务工,村里帮我修起5公里产业路,我打算再修建厂房,进行藤椒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何勇兴说。

  老家沟村靠着藤椒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而这仅是嘉陵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中,各地竞相发展,亮点纷呈。

  在大通镇三洞碑村的荣天柠檬产业基地,贫困户何会清早早来到基地干活。自从2015年村里建成柠檬产业基地后,她便成了“产业工人”。何会清不仅通过入园务工挣钱,还凭借土地流转收取租金。“当初村里要建产业基地,我家还有顾虑。”如今尝到了甜头,何会清高兴地算起了收入账,家里两亩水稻,毛收入不到2000元,除去种子、肥料、人工等成本,基本上没多少剩余。现在到产业基地打工,除草、施肥、套袋、收果,活不累,一年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

  今年以来,嘉陵区围绕“一江三河”,实施“2211”工程,大力打造“中国晚熟柑桔之乡、中国木本油料之乡、中国桑茶之乡”,新建柑橘(柠檬)基地3.5万亩、蚕(茶)桑基地0.8万亩、木本油料基地1.2万亩,带动1385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完善《嘉陵区农业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投入奖补资金8595万元,扶持壮大特色产业主体309家;构建扶贫产销体系,创建“尚好桑茶”“银海丝绸”等四川公益扶贫商标8家,培育致富带头人429人,依托“中国农夫商城”“武阳春雨”等电商平台,销售贫困户农产品8000万元。

  供岗位 保用工 稳就业

  采用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嘉陵区通过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转移就业等多种方式,保证脱贫群众不因疫情返贫。

  6月17日,正是食用菌复工复产的繁忙时节。在嘉陵区龙蟠镇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我们看到工人正在忙着装袋、接种。该食用菌基地,目前每天的工人达80多个,其中40多个都是来自周边的贫困群众。

  周仕钰,原本在外做装修工程,因为疫情期间不能外出便来到了这里就近就业。因为有驾驶技术,他的工作就是开叉车运输营养袋,像他这样因疫情留在该基地的共有8个人,每个月每人均能增加2500到3000元的收入。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前段时间我没有找到活儿干,正发愁时,村里给我安排了村道保洁的公益性岗位。”嘉陵区一立镇蒲马院村贫困户李凤清说,村道保洁工作时间灵活,她完成工作任务后,还可以做点零工补贴家用,今年脱贫没有问题!

  今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嘉陵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时出台了《南充市嘉陵区应对新冠疫情影响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十条措施》,由区财政统筹涉农资金1500万元、东西部专项资金200余万元,用于在辖区内有脱贫任务的村(社区)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收入明显下降、失业等贫困劳动力,把疫情降低影响降低到最小。

  截至目前,嘉陵区开发临时性扶贫岗位3488个,增加了348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收入。

  “除开发临时性公益性岗位外,我区还实行‘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难、返岗难问题。”嘉陵区就业局局长唐阳胜介绍,借助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通过精准对接劳务输出、就近就业、服务保障,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实际困难。

  今年以来,四川南充嘉陵区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两地人社就业部门组织专门力量成立了东西部劳务输出招工小分队,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深入到嘉陵区劳务输出中心乡镇(街道)逐村逐户进行“过筛式”调查摸底,及时和有意愿赴浙江就业的人员进行“面对面”宣传对接,并进行“点对点、一站式”专车安全有序输送务工就业人员赴浙江金华务工返岗。

  疫情期间,安排春风行动组织专班列车保证务工人员顺利出行,稳定劳务输出队伍。目前,全区今年实现32.6万人转移就业,实现务工收入65亿元以上。

  为解决就业困难的贫困劳动力和有具体困难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嘉(嘉陵区)武(武义县)双方精准对接兜底服务保障,武义企业推出“爱心岗位”,定向吸纳就业困难人员80余个。

  与此同时,嘉陵区就业局组织力量深入工业集中区,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并通过网络招聘会,解决就业难和用工难。截至目前,该区共推送招聘岗位3000余个,参与线上网络招聘4180人次,达成求职意向1097人次。

  为政之要,重在实干;实干之要,重在落实。帽子摘了,责任不能摘,还要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加油干,努力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在嘉陵全区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努力下,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嘉陵大地上徐徐展开,百姓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上正逐步变为现实。(向小顺 李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投资200亿以上 四川成都金堂与中铁十八局开展全面合作
下一篇:四川首届国际医疗防疫物资博览会将于10月在成都举办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