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外媒看四川 > 正文

四川省泸州市:推进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2023-12-05 17:52:00   来源:中国城市报   

  泸州市举办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暨“红色物业”“五社联动”工作会议。  

  泸州市江阳区在报恩塔商圈建起“红立方”党群服务站。  

  泸州市龙马潭区巴士天福苑小区召开“微治理”坝坝会。  

  泸州市城区景观。

  泸州市是著名的中国酒城,地处四川省东南部,是川渝滇黔四省市接合部区域中心城市,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市幅员1.2万平方公里,辖3区4县,建成区面积173.5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二。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25.41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3.75万,城镇化率50.25%,地区生产总值2601.5亿元。泸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各项部署要求,坚持把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作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探索符合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得到全面提升,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跨越。

  高位推进谋全局提升城市基层治理统筹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泸州市委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创新制度机制、强化基础保障,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提升城市能级、推进基层治理的强大效能。

  高位推动,做优顶层设计。健全领导机构。市委坚持把城市基层治理作为“书记领航”工程,由市委书记担任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主任,专设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组,负责全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全面指导,建立起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的城市基层治理领导体制机制,高位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工作跨越发展。构建联动格局。各区县相继成立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设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强专职工作人员,出台运行规则,通过自上而下调整优化,构建起“市委统一领导、区委县委联动施策、街道党组织全面兜底、社区党组织服务凝聚”的四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城市基层治理工作体系。深化联系服务。制发《关于建立市领导联系社区工作制度的通知》,34名市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带头联系1个社区,匹配10万—20万元联系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示范带动市级部门、区县、街道(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全覆盖联系社区、网格、小区,推动形成“三级联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体系。

  整体谋划,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城市基层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区县每半年、街道(乡镇)每季度、社区党委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统筹整合职能部门力量和辖区资源,研究决定城市党建、城市治理重大事项,每年制发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任务清单或工作要点,台账式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作为各区县、市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党委)书记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单位行业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单位行业资源服务基层治理。建立追踪问效机制。推行“月通报、季调度、年总结”工作机制,每月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按月通报跟进,每季度印发重点工作“红黑榜”,定期召开全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现场会,分析存在问题、交流经验做法,市委书记参加并点评。

  系统布局,强化保障支撑。强化政策供给。聚焦中央、省委关注的13项重点任务,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意见》等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1+10”系列文件,以标准化促进规范化,全面构建起城市党建系统建设、整体推进的“四梁八柱”,确保城市党建与基层治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政策有据可依。强化资金保障。市级财政每年真金白银投入基层治理专项工作经费3500余万元,重点投向阵地提档升级、社工人才培养、示范创建引领等领域。严格落实社区工作经费动态增加机制,每个城市社区办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不低于20万元/年,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连续三年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全市133个主城区社区实现亲民化改造全覆盖。强化示范引领。创新建立城乡基层治理项目资金申报评选制度,每年召开经费项目竞争比选会,通过区县竞争陈述、部门提问、打分评比等环节,每年择优确定不少于50个市级示范项目,建立健全评估验收工作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示范单位,给予30万—100万元资金补助,示范带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构建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工作格局。

  强基固本夯基础激发城市基层治理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每一层都不能‘挂空挡’”。泸州市委逐层逐级理顺组织架构、加强末梢治理、推动联动共治,不断夯实城市治理底部基础。

  强化组织,筑牢城市基层治理根基。提升街道统筹功能。修订街道“三定”规定,制定权责清单,逐步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任务,把工作重心转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下放159项行政权力到街道(乡镇),明确街道(乡镇)法定权力事项118项、属地管理事项117项。向街道下沉600余名人员编制,将街道党政综合办事机构、直属事业机构和派驻机构整合统筹为9个职能机构,实现机构精简化、管理扁平化、人员多岗化。优化社区服务能力。全面优化社区建制,按照“拆分超大社区、优化小型社区”理念,新增社区31个、优化社区35个,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规模进一步聚焦。完善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健全社区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张清单”,厘清社区工作职责。推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切实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推行社区区域大党委制度,兜底管理辖区内各类党组织,实现区域联动共治。完善小区(网格)治理体系。充分整合基层城管、党建、综治等各类网格,合理划分城市全科网格634个,全覆盖配备专职网格员1—2名,明确网格员信息采集、综治平安等11项工作职责,实现“多网融合、一网统筹”。充分转化疫情防控治理经验,按照“平急结合”原则,推动符合条件的567个网格、小区全覆盖成立党组织,形成“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的小区(网格)治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与工作延伸到小区(网格)、楼栋(单元)。以楼栋(单元)为单位,形成“一小区一图示”,精准标注每栋楼、楼栋长、居住户数人数、重点人员、三支队伍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末端治理,夯实城市基层治理基础。深化物业党建联建。在全省率先成立物业管理中心,落实20个专有编制和工作经费,指导26个街道成立物业管理办公室。常态化开展星级“红色物业”和“最美系列”示范评选,累计培育党建强、服务好的星级“红色物业”27家,选树“最美物业人、物业企业、业委会”23个,将评选结果与行业信用体系挂钩,示范带动物业服务整体提升,2022年全市物业信访投诉率同比下降23.9%。提升小区治理水平。印发《泸州市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深化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针对成形物业小区、老旧自管小区、散居楼栋院落,分类实施“小区党组织+业委会(自管委)+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治理模式,实施党建引领小区(院落)治理补短提质行动,实行散居楼栋拆墙并院、划格而治等方式,推动小区治理精细化。探索出台小区共享空间建设管理导则,在35个小区试点打造“共享空间”,统筹设置议事协商、养老育幼、休闲娱乐等功能布局,推动场地设施共享共用,引入社会组织全覆盖进驻,提供“物业+养老”“物业+育幼”等服务,将精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建立3岗18级职业薪酬体系,大幅度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社区党组织书记薪酬达5200元/月。连续3年举办社工师考前培训班,线上、线下累计培训6000余名社区工作者,目前全市持证社工1378人,居全省第二。出台《关于常态化选拔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每年拿出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计划的5%—10%,常态化从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优秀人员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去年以来,共招录12名社区专职工作者进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联动共治,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推动部门机关下沉。常态化开展结对共建,实施市县两级部门联系社区、网格、小区行动,整合驻区部门和社会各方面资源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持续推动全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疫情期间全市机关1.8万余名在职党员干部就地转化为志愿者,成立临时党支部1300余个,设立党员先锋岗1600余个,累计服务小区240余个,服务群众21万人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整合省、市、区县和镇(街道)各类资源,累计投入1300万元,建成市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1个、县级社工总站7个、街道(乡镇)社工站39个、社区社工室28个,构建起四级联动孵化体系。持续完善孵化政策,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社会组织和群众志愿服务队,累计培育社会组织846个。出台《城乡社区治理创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整合民政、妇联等9部门资源,实现项目集中发布、集中评审、集中签约,累计发布项目145个,涉及资金约1500万元,资助扶持社会组织200余家。壮大自治力量共治。整合辖区内群团组织、商会企业、两新组织等资源力量向社区、小区集结,发动业委会成员、楼栋长、退休老党员等群体,成立调解、宣传等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积极搭建“百言堂议事厅”“皂妈工作室”等议事平台,把议事会开到每个楼栋。今年以来,开展居民小区(网格)议事协商2万余次,解决居民问题诉求5000余件,让党的旗帜在基层治理一线高高飘扬。

  全域共治促发展增强城市基层治理聚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泸州市委聚焦产业链、重点薄弱领域、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推动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向基层聚集,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抓好产业链党建,巩固发展基础。建强产业链党组织。聚焦白酒、电子信息等七大重点工业产业和四大招商重点区域,组建功能性、跨区域的产业生态链党委和招商重点区域联合党委。建立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链长负责制”,13名市领导班子成员牵头挂帅成为“链长”,指导组建产业链党组织8个,新组建企业党组织256个,覆盖企业800余家,推动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选派招商服务专员。聚焦七大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圈和“链主”配套企业少等问题,实施招商引资党员攻坚行动,发挥企业头部领航、以商招商效应。针对工业项目立项未开工、开工未建设、建设未竣工等问题,实施“五未项目”党员攻坚行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加快推进132个市重点项目建设,帮助解决能源供应、物资通畅等重点方面堵点问题280余个。打造创新驱动平台。立足泸州主导产业创新发展方向,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与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共建泸州数字经济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泸州协同创新工作站,深化产才融合,推动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6个、产值49亿元。

  抓细区域治理,强化发展支撑。发挥园区党建优势。立足园区专业化、集群化、全产业链优势,整合党建、产业、人才等资源,把松散、单个的企业串联成经济共同体,推动互补型企业抱团发展、竞争型企业合作共赢、小微型企业发展壮大。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模式,实行1名机关党员服务1个建设(招商)项目、1名机关干部联系1个入园企业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推动党的主张、作风和组织力量在经济发展一线处处有彰显。推进商圈楼宇党建。在楼宇、商圈等重点区域,聚焦企业商户、就业人员和消费人群三大群体,将政务服务站、志愿服务站等九站合一,成立首个商圈“红立方”党群服务站。累计提供政务服务事项64类300余项,开展各类服务群众活动35场次,涉及12.5万余人次,形成党建引领、多样服务、多元共治、多方受益的“楼宇商圈生态圈”。强化薄弱领域治理。实施“聚焦组织建设、优化服务保障、改善治理环境、提升治理效能”四大行动,在11个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开展挂牌整治,共计排查五方面突出问题792个,并逐一建立问题台账。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80万元,用于社区购买社会服务,持续开展治理服务。目前,已整改完成746项,完成率94.2%。

  抓牢新领域治理,聚合发展动能。整合行业建党委。根据职能相通原则,依托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邮政管理等部门成立市快递行业党委、市交通运输行业等一级党委2个,成立外卖配送、网约车等下属二级党委2个,形成“两新工委总牵头、行业党委主责抓、属地具体抓”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着力解决“谁负责”。一业一态建组织。采取“行业+属地”模式,对快递、网约车、外卖配送、货车司机四大新业态领域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累计摸排新业态企业498家。根据新业态企业经营聚集、品牌互联、党员流动等特点,采取“园区联建+品牌联建”模式,在2个物流园区、5个快递品牌建立党组织,依托街道、社区、网点站点等组建货车司机、外卖配送、网约车等流动党员党组织29个,实现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态覆盖,有效解决“怎么建”的问题。强化服务聚关爱。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共享空间等阵地,高标准建设“货车司机之家”“酒城骑士之家”等爱心服务阵地22个,推动全市160余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户外工作者服务设施向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开放,提供临时休息、免费饮水、免费充电等便捷服务,有效解决“保障难”问题。发挥引领作用。健全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治理激励机制,引导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等1743人到属地报到,发挥其在社情民意传递、异常情况预警等方面作用。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15个,表彰表扬新就业群体人员49名,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组织归属感、职业成就感、社会认同感,有效解决“起作用”问题。

  潮平岸阔扬帆进,凝心聚力向未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泸州市各级党委、广大城市基层党组织将进一步树牢“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奋力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高水平治理,使城市发展得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为加快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中共泸州市委组织部 图片由泸州市委组织部提供)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泸州国家高新区:凝心聚力促发展 产业链上党旗红
下一篇:四川省眉山市:系统谋划强组织 精准发力优治理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