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战正酣 坚决啃下“硬骨头”
2018-07-25 09:01:09   来源:南充日报   

  脱贫攻坚战正酣 坚决啃下“硬骨头”

  ———“三场攻坚战”之精准脱贫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

  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的要求,兑现承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坚决打赢这场没有退路、也输不起的“硬仗”?这需要强有力的引领和科学的决策指挥。年初,市委部署打赢“九场战役”,首位便是精准脱贫。

  方向明确,冲锋号吹响,刻不容缓。全市各级各部门干部带领群众,以作战的状态、创新的机制、高效的作风,向贫困发起“总攻”。

  截至6月底,时间过半,任务完成大半。全市完成安全住房建设23283户,占年度任务的84.6%;完成贫困户安全饮水改造22730户,占年度任务的82.6%;完成贫困户生活用电改造27457户,占年度任务的99.8%;村集体经济达标338个,占年度任务的82.2%;通村硬化路达标369个,占年度任务的89.8%;建成贫困村卫生室336个,占年度任务的81.8%;完成贫困村通信网络建设381个,占年度任务的92.7%。

  脱贫奔康产业园 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产业脱贫,是富民根本之策。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南充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路径。

  走进南部县东坝镇打鼓山村,一条条村道路穿过村庄、跨过山坡,一幢幢风貌统一的川东北民居依山而建,道路两旁是高标准建设的柑橘产业园,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南部县和东坝镇的规划引领下,打鼓山村坚持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带动大扶贫,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保险”的模式,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根据利益联结方式分细为“创业园”“托管园”“就业园”3种类别,吸纳全镇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近万人入园发展。其中,“创业园”每年每亩纯利润达9000元,“就业园”贫困户年人均务工收入约6000元。

  发展产业,助农增收,振兴乡村。

  在嘉陵区2018年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作战时间表上,清晰地记录着今年全区正在实施的14个产业扶贫项目、每季度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重点县(示范县)等项目为载体,新(改)建柑橘(柠檬)基地5万亩、粮油基地1万亩、蔬菜基地5000亩……

  挂图作战,奋力攻坚,为的是确保到年底,全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4680人脱贫,38个贫困村顺利退出。

  走进嘉陵区李渡镇阁老坟村,大片大片的柑橘苗映入眼帘。“李渡镇日照充分,土层深厚,适合栽种晚熟柑橘。目前共栽种晚熟柑橘3200亩,共10万余株。”嘉陵区农牧业局园区办主任刘志华说,嘉陵区以打造中国晚熟柑橘之乡为契机,将沿着吉安河流域,在李渡、安平、华兴等9个乡镇发展晚熟柑橘10万亩,今年计划完成5.6万亩。为增加土地收益,部分柑橘园里套种了西瓜、蔬菜。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脱贫奔康产业园,村民们干劲十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安平镇活香炉村村民林碧珍说,有了柑橘产业作支撑,老百姓除了稳收土地租金,还入股产业园分红,当上了工人,现在一年的收益是之前的好几倍。

  在一个个柑橘基地里,正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利益链接机制,通过业主、大户的带动,组建了130余个果蔬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近5万亩,创办网店、微店等电商门店30余家。

  走在仪陇秀美农村,一条条乡村公路环绕产业带,一条条水渠直通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果园、养殖场、鱼塘一片连一片……产业的兴起,昔日的贫困村破茧成蝶:翻修一新的农房留住了“乡愁”;田埂推平,小田变大,荒山去杂,成片的产业孕育着致富的希望;村民活动中心、电商超市、村卫生站、停车场等一应俱全;村道公路在村内延伸,串联起入户小道和生产便道,编织出阡陌交错的道路体系。

  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常年从事传统农业发展,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看不到多少收入,一遇自然灾害“倾家荡产”,一遇市场波动“血本无归”,成为横在贫困户脱贫路上的堡垒。如何攻克堡垒?仪陇县的做法是:发展产业,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同贫困群众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在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食用菌产业园,一个个种植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菇农们正忙着采摘食用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领下,黎明村建起了柑橘、食用菌、莲藕三个产业园。食用菌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由业主带领27户贫困户组建,每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入股5万元,参与种植获得收益,仅入股的保底分红每年就有7000元;入股并参与种植的农户每年可获得收益3万元至5万元。

  站在曙光梁上俯瞰,缓坡地里成片的柑橘苗又长高了一截,58岁的贫困群众陈远珍和其他村民正在柑橘园里干活。劳动力弱的陈远珍把家里近两亩土地分别流转给柑橘和莲藕产业合作社。“土地流转费一年有1000元,还有青苗补偿费,这样做比撂荒强。”正忙着给柑橘地除草的陈远珍说,他还通过小额信贷入股了食用菌5万元,每年收益在1万元左右。如今他在柑橘园务工,每天收入60元。

  进入夏季,蓬安县柳滩乡三角滩村千亩荷塘花开正艳。三角滩村是蓬安今年拟退出的贫困村,帮扶部门充分利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起了1000亩太空籽莲基地。该太空籽莲只产莲米、不产莲藕,具有市场经济价值与乡村旅游特色,从7月份起近4个月花期,600万支美丽荷花吸引游客到来。随着游客纷至沓来,老百姓家中的萝卜干、土鸡蛋、干豇豆、挂面等土货也成了“香饽饽”。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为解决群众“造血功能”差、持续增收乏力的问题,今年以来,我市继续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的“五位一体”模式,加快推动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共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贫困户7.2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创新机制体制 激活脱贫攻坚“源头活水”

  对症下药斩“穷根”,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今年以来,全市各地坚持突出重点,大胆探索,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全面提升扶贫质量和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7月20日上午,嘉陵区龙泉镇九栋碑村村民任红超扛着锄头,来到村里的花椒产业园施肥除草。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花椒树长势良好。

  龙泉镇大胆探索创新,在全镇11个村、1个社区种植花椒11025亩,实现村和社区产业全覆盖。为破解投入难,龙泉镇探索创新多元投入机制,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一方面用好产业扶持基金,增加花椒产业投入。同时,通过宣传政策,鼓励贫困户小额信贷融资,81户贫用户小额信贷融资190.5万元,拓展了花椒产业投入渠道;动员村和社区筹集投入资金,用于花椒产业,延伸了产业资金来源;争取群众理解支持,盘活未耕种田地和荒坡1.3万亩,用于发展花椒产业,减少了土地租金支出,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约投入200万元以上。龙泉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牵头成立绿泉农业有限公司,公司化运作进行小额信贷融资,进一步破解投入难。

  为了保证群众利益的最大化,龙泉镇又创新利益分红机制,将花椒产业纯利润的40%分红给村民,10%作为村集体收入,20%用作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发展再生产,30%用于公司保障后续发展和偿还小额信贷。

  “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群众意见大……”一条条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成为了仪陇县脱贫攻坚指挥长会议上研究的内容之一。《县委主要领导研究解决的脱贫攻坚具体问题处理意见》《脱贫攻坚入户摸排发现问题的处理意见》……一份份有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又从指挥长会议印发全县。“结合农村实际,精简竣工验收材料,能取消的尽量取消”“由乡镇提出需求报告,各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现场核实踏勘后,归口专报县委、县政府研究解决”……一个个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我郑重承诺:投身西充县脱贫攻坚事业,帮助白象山村脱贫奔康……”7月16日上午,在西充县观凤乡白象山村会议室里,西充县阳光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任伟面对村干部和群众作出郑重承诺。这意味着,任伟正式成为白象山村“名誉村主任”。

  任伟经营着一家物流公司,近年来又涉入农业领域,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主动到贫困村担任“名誉村主任”。“利用我公司完善的销售渠道和成熟的种植养殖技术,带领群众脱贫奔康。”任伟说,为了增加群众收入,他已在白象山村发展21户群众养羊、23户群众养鸡。为了解决群众资金短缺的问题,他牵头成立了“西充县阳光同济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入社社员149户,成功融资108万元。

  “组织企业申请、报乡镇负责人同意、县委统战部审查后,安排到贫困村担任‘名誉村主任’,期间不拿任何工资报酬,接受当地乡镇统一管理和考核。”西充县工商联主席、县总商会会长李莉介绍,首批12名“名誉村主任”已经上岗,成为脱贫攻坚新的力量。为了扩大帮扶力量,西充县还创新推出了“万企帮万村”机制,通过产业、就业、电商、资金等途径助力全县脱贫攻坚,至今已有44个企业投资1800余万元,让全县42个村1000余名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

  坚持机制创新,亮点纷呈,脱贫攻坚“源头活水”被激活。

  建立产业发展风险基金防控风险:在200个贫困村试点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每个村建立10万元至30万元的产业发展风险基金,并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种养风险、市场风险,按照“补足成本、不补利润”的原则,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助,不仅给扶贫产业安上“保险杠”,还给贫困群众吃了颗“定心丸”。

  完善脱贫后扶机制:对2014年至2017年已脱贫人口全面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扶持,精确锁定返贫风险户,实行产业培育、设施配套、政策支持、技能培训、干部帮扶“五跟进”,做到扶持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帮扶力量不撤,确保脱贫成效稳得住、能提高。

  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全面推广“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信贷投入+保险托底”等模式。多方组建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产业扶持、小额信贷分险“四项基金”10.43亿元,已使用2.16亿元,惠及贫困群众超40万人。

  创新党建扶贫机制:推行带班子强队伍、带群众强主体、带发展强产业、带真情强服务、带新风强治理“五带五强”工作法,着力解决第一书记“融不进、干不好”问题,引导第一书记在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中精准发力。

  “三方联动”考评问责机制:严格实行纪检、组织、扶贫联动考评,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部门,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有关领导一律就地免职、追责问责一律从严从重。截至目前,全市共调整处理干部181人。

  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致富奔康底气更足

  因为贫困,蓬安县海田乡三青沟村村民龙万山曾在村里抬不起头,不愿与人交流,常年守着一亩三分田过日子。为了让他告别贫困,帮扶干部为龙万山量身制定了种植养殖计划,明确了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及帮扶目标。通过“综合施策”,龙万山发展起了养殖业,今年上半年收入1.5万元。脱了贫,龙万山的腰挺直了,还当选村里的“致富明星”。

  嘉陵区大观乡蒋氏祠村贫困群众贾文忠曾一度对生活感到悲观,在帮扶干部的开导和“劳动力就业奖补政策”的激励下,他主动加入村里成立的裕兴蔬菜合作社,每天起早摸黑到园区务工,每月工资超过3000元,不仅实现脱贫,还重新装修了房屋。

  脱贫的主体是贫困群众,只有激发贫困群众自身摆脱贫困、奔小康目标的内生动力,才能迸发出强大的驱动力量,从而打赢脱贫攻坚战。阆中市飞凤镇瓦店村与帮扶单位在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调整帮扶思路,将以往给贫困户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转变为在村上设立帮扶基金。帮扶基金前期共10万元,主要用于3个方面:帮助发展产业,为特别困难的贫困户购买种苗和生产资料;解决特困户生活用电难题;用作激励费用,结合“四好村”创建、感恩教育等,在村上开展“示范户”、“卫生户”、“感恩户”、“诚信户”等评选活动,对先进给予资金奖励,大大激发了“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阆中市朱镇乡则发挥村级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针对扶贫工作现状制定出台了“脱贫公约”,干部群众紧密配合,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促进了贫困户增收致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生活品质,树立了良好风气,干群齐心协力建设文明幸福新村。

  阆中市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阆中市已有金子乡、思依镇、西山乡、天林乡等20余个乡镇210余个村(社区)制定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脱贫公约”,成为“法治扶贫”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也是促进干部和群众融为一体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催化剂。

  仪陇县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创业和发展种养业增收奖补实施方案》,按照发展种养业年人均纯收入2000元至3000元、3000元至4000元、4000元以上三个档次分别给予600元、800元、1000元的奖补资金,充分激发了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如果缺少内在动力,再使劲帮也很难脱贫,即使脱贫了也难以持续。

  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干部引领带着干、群众主体自己干、风险兜底鼓励干”,分布全市农村的帮扶干部注重率先解决“志穷”,再解决“人穷”,帮助贫困群众摒弃“等人送小康”心态,“学会自己走路”,如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坝坝会等形式,组织贫困群众听扶贫政策宣讲,开展脱贫评比,评选先进典型,让贫困群众树立起依靠自己勤劳双手脱贫致富的志向;组织贫困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坚定“别人能干好、我也能干好”的信心。同时,严格按市场规律寻找门路,让贫困群众“自己干自己的事”,贫困群众干什么政府绝不强迫,贫困群众干的事政府绝不包办,通过激发内生动力,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意愿更强,稳定增收的能力更强,致富奔康的底气更足。

  逐梦小康绘蓝图,脱贫路上信心足。如今,在南充大地上,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全市各级干部群众正以更大的决心、更务实的作风、更精准的举措,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记者 李奎 见习记者 伍罗文博 实习生 刘玲菁)

相关热词搜索:硬骨头 攻坚战

上一篇:认识机遇 抓住机遇 奋力推进南充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青山绿水铺锦绣 富美新颜满山川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