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蓬安:“老科技”的新追求
2014-09-04 11:11:23   来源:   

  蓬安县老科协会员向业主传授果树种植技术。  搞科研就不要怕被否定。8月25日,记者在蓬安县新园乡辣木种植试验基地,见到了正在记录...
  

蓬安县老科协会员向业主传授果树种植技术。

  “搞科研就不要怕被否定。”8月25日,记者在蓬安县新园乡辣木种植试验基地,见到了正在记录辣木生长数据的蓬安县老科协会长龙兴明。3年时间,他带领该县老科协会员成功繁育辣木,使这种原产于热带的植物扎根川东北地区。

  2011年初,龙兴明在攀枝花初识辣木。“当时,我想这个树这么好,能做保健品,咋不能把它移植到我的家乡呢?”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当地专家时,对方却拒绝提供辣木种子,断言辣木在蓬安活不过一个冬天。因为辣木是热带作物,必须满足常年最低气温在16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

  参观结束时,龙兴明从苗床偷偷拔了一棵辣木种苗藏于衣袖之中,连夜乘车赶回蓬安,把辣木移栽于自家阳台。不出那位专家所料,辣木苗没能挺过当年冬天,变成了枯柴。

  面对挫折,龙兴明并未停手,他和该县老科协会员用了整整3年时间,试种辣木,终于攻克辣木在野外越冬的技术难题。

  “红薯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提藤,以免红薯只长藤不长薯块。”8月30日一大早,84岁高龄的原蓬安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曹汝文便在新园乡的新品种红薯培育试验田忙开了。早年,他培育的南薯88号成为蓬安家喻户晓的品种。他退休后,曾有公司找上门,请他当技术顾问,被他拒绝了。蓬安县老科协成立后,他成了第一批会员。

  2009年,蓬安县老科协成立。从成立之初的50多名会员,发展到现在,已拥有会员670多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74人,中级技术职称390多人。

  加入老科协后,曹汝文把台湾红薯与8个红薯品种进行复合嫁接杂交,在嫁接组合的110多个品种中,培育出6个产量高的品种。其中的彩薯,亩产达3000公斤。

  2013年11月,蓬安县老科协在河舒镇燕山村嫁接红薯试验地举办红薯品鉴会,把挖出来的红薯按品种编号、分类进行蒸煮,对比红薯口感,邀请群众品尝。品鉴会后,当地村民争相试种新品种,在接下来的一年,该县老科协全程提供技术指导,红薯亩产大幅提高。

  燕山村村民张老汉算了一笔账:栽种普通红薯,亩产2000公斤左右,每公斤市价只有8角,而栽种老科协培育出的新品种,亩产可达30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约1.6元,怎么算,栽种新品种都划算。

  如今,蓬安县已有2700多户农户选择栽种老科协培育的红薯新品种。

  近段时间,新园乡盘古村种植业主唐谊清的脸上,常挂着笑容。在县老科协的帮助下,他的110亩梨园经过嫁接改良,今年产果量达15万公斤。

  2003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唐谊清回到家乡,租赁110亩土地,栽上了梨树。3年后,梨树开始挂果,唐谊清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2006年,采摘梨子1.5万公斤,收入3万元,刨去土地租金和前期的投入,唐谊清那一年就损失10万元。之后几年,唐谊清尝试改良品种,却始终不得要领,梨园经营每况愈下。就在唐谊清焦头烂额之际,蓬安县老科协找到了他。

  “梨园需要嫁接改良,果树管理不规范,农药使用太多。”老科协的专家为唐谊清的梨园开出了“处方”:锄草、施肥要在规定的时间;拉枝角度必须达到45度;疏花疏果必须保证一个果子有22片叶子供养,不能多不能少。这些“清规戒律”,让一向粗放管理的唐谊清有些吃不消。

  “科学种田必须标准化操作,不要怕麻烦。”龙兴明察觉到唐谊清内心的波动。没过多久,他带领12位专家到现场指导唐谊清,每个环节进行示范。看着每天在自家梨园忙碌的这些老人,唐谊清感触很深,打消了心中的畏难情绪。

  为了让唐谊清挺过改良梨园的过渡期,老科协帮助他发展林下养殖,当年收入达到10万元。接下来的几年,老科协对唐谊清的梨园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梨园全部嫁接国外的品种,树被统一修剪成蘑菇形,病虫害防治用的是太阳能杀虫灯和黏虫板。梨园管理日益精细化,唐谊清的观念也在悄悄发生改变,今年,他获得了科技示范户的牌子,光是奖金就有20万元。

  如今,唐谊清成了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受唐谊清的影响,邻村的张德勇租赁200亩土地搞起了梨园,而唐谊清向张德勇提出的第一个建议,便是找老科协提供技术指导。(王陈)

相关热词搜索:科技

上一篇:我市首次将贫困高中新生纳入资助范围
下一篇:南充小伙疑遭误诊耽误治疗 被切除左睾丸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