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农技宝、云平台数字技术助春耕
2015-03-05 11:33:42   来源:   

  一年之际在于春,今年的春耕比往年提前不少。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尽,不少农民没有忙着走亲访友,而是备起了春耕。连日来的走访,记者发现...

 

  “一年之际在于春”,今年的春耕比往年提前不少。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尽,不少农民没有忙着走亲访友,而是备起了春耕。连日来的走访,记者发现今年春耕变的不只是农时。

  新农民挑战老把式 父子PK备春耕

  3月4日中午,蓬安县两路乡灶房湾村58岁的王天生来到自家的育秧地旁,轻轻掀开地膜,认真检查棚里的秧苗。

  “确实不错,才几天工夫,就已经出针了,看来儿子的做法是对的。”王天生告诉记者,儿子如果在家,他是不好意思来看秧苗的。

  今年,为了怎样育秧,父子俩吵了好几回,最近几天,王天生怎么也不放心大棚里育的秧苗,这是全家人一年的希望。他总是趁着儿子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去看看,希望能说服儿子,没想到越看越高兴,秧苗确实比往年长得好。

  王天生的儿子叫王开会,虽说是农民,却很少在家干农活,在外打了10多年的工。去年,他觉得在农村也有奔头,便留在家乡发展。

  “我正月初六就买好种子和尿素,准备育秧,干了大半辈子,这点活还难不到我。没想到,种子、尿素刚拿回家,儿子就把肥料扔在一边,说育秧不要这些。”说起新年和儿子的第一场争吵,王天生有点想不开。

  “他没有用我买的肥料,直接就把种子育上了,还用了什么育秧盘,直接把秧苗育在旱地里,说是县上的专家教的。我可不放心,隔三岔五去看看,为此,父子没少吵架。”王天生一边说,一边让记者看大棚里的秧苗,“说实在的,我真服了气。”

  “往年我自己干,全部4亩地要用6两种子,娃儿只用3两,地膜我要用36米,他只用了15米,尿素我要用5斤,今年一斤也没有用,这个就为我节约了30多块钱。再说其他的,我往年要请人犁田耙田,然后自己下田育秧,要干5天,如果天气冷,还不敢下田,他娃娃倒撇脱,鞋都不用脱,一天时间就完工了,经常听说科技种田,看来我们老把势真的要退休了。”说这话的时候,笑容早已挂在王天生的脸上。

  “好处还在后头呢。唐主任说了,栽秧子和收割的时候,你才看得到真正的效果。”王开会说,他在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唐文秀那里弄到一些技术资料,他觉得干农业很有搞头,只要讲科学,懂技术,种地也能挣到钱。

  “开始说在屋头搞两年,实在不行就出去打工。现在看来,我根本就不用出去打工了,老汉儿经常骂我想精想怪,不务正业,我就要让他看看,老一套已经不行了。”王开会说,父子俩的PK动了真格。

  农技宝VS铁脚板 云平台显身手

  “目前,玉米苗已达三叶一心,长势健壮,近日可开始标准化移栽,覆盖微膜以促早发。”2月28日,蓬安县新园乡踏坡梁村村民李社明的手机收到这样一则信息。根据信息提示,李社明按要求对玉米苗(营养坨)进行了移栽,覆盖微膜。“农技宝真是个宝贝,不用出门就把农技专家请到了地头。”

  李社明说的农技宝,是蓬安县今年推出的新招。使用者可以线上获取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及科技知识,可建立群组,借助图片、语音、文字等寻求“专家会诊”,实现远程答疑解惑。

  “前几天营养坨烧苗,我就拍了张照片,说明了情况,农技专家就为我支了招。”说起农技宝的好处,李社明打开了话匣子。“庄户人家最怕庄稼生病,那可是一年的收成啊。”以往碰上这种情况,李社明总是急得上蹿下跳,“可光急没有用啊,要解决问题还得找农技专家。可是,春耕期间大家都忙,有问题的不止我一家,一来二去得花不少工夫,人也受累。现在好了,只要一张照片,专家就可以远程诊断,再也不用干着急了。”

  农技宝的推广,受益人群不止李社明这样的农民。那些生产一线的农技人员也是受益者。

  陈昌文是利溪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也是一个资深的“铁脚板”。每逢春耕,陈昌文总是忙得前脚挨后背。他说,“以前,春耕期间,既要指导生产、宣传惠农政策,还要忙着解决庄稼疾病,一个乡镇就这么几个技术人员,腿都跑细了。”

  今年,县上正式启动农技推广“云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经审核批准,第一批60名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上岗”,及时为农业从业者提供技术、物联、市场营销、市场价格、农牧产品安全追溯等服务。

  “工作内容没变,效率却提高了。”蓬安县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需要挨家挨户或者开大会讲解的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农技宝传达给农户。与此同时,每个农技人员都是信息采集者,这大大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信息化水平。

  种粮大户成榜样 群众争当新型农民

  “我的水稻良种已经落实了,农机已进行了全面检修,农资也全部到了位,马上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开始春耕生产了。”农历正月初九,浓浓的年味还未散去,新园乡踏坡梁村的种粮大户陈小平已经做好了春耕生产的一切准备工作。

  “人勤地不懒,庄稼要高产稳产,管理是关键。”陈小平说,这两年,农资价格已趋于平稳,为省工节本促增收,他购买了一批农机。他说,羊年春节来得晚,当下已过了立春节气。春节期间,他几乎天天扎进农机堆里,拧紧松了的螺丝钉,给拖拉机上点机油,一遇着好天气,他就开出去开挖沟渠。

  对陈小平来说,过去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他经营400多亩农田,一年下来,纯收入在30万元以上。“现在,对种粮大户的政策扶持力度大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户不但有钱可赚,还觉得脸上有光。”陈小平来说,进一步扩大优质大米种植面积,打造属于自己的大米品牌,这是他在羊年的愿望。

  “依靠科技和机械化,我们种粮人有了底气。今后,在科学种田方面,我还要继续迈开新的步子。”说起未来的发展,陈小平雄心勃勃。他表示,今年,他不仅要把粮食种得更好,还要在市场营销方面动脑筋,想方设法提高种粮的附加值。

  在该县石孔乡小玉村的石孔贡米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已在外面务工10多年的几名年轻小伙正在与理事长罗建明谈论目前的农产品收益。“我们仔细探讨了罗大哥目前的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觉得在家里种庄稼也大有可为,并不比在外面打工挣的钱少。我们几个今年都不打算外出了,也回来当个‘新型农民’。”其中一位姚姓小伙向记者说。(王陈 邹文虎/文 刘永红/图)

相关热词搜索:数字 平台 技术

上一篇:元宵节 汤圆卖得火
下一篇:“五老”学雷锋 服务到社区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