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南充“最美医生”的非洲经历 与埃博拉病毒擦肩而过
2015-04-02 17:54:42   来源:   

  3月26日,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揭晓了最美医生名单,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队伍成为了两个最美医生团队之一,这支队伍...

 

  3月26日,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揭晓了“最美医生”名单,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队伍成为了两个“最美医生”团队之一,这支队伍中有7名医生来自南充。南充市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和生作为团队中的医生代表之一,前往央视参加了本次公益活动的颁奖仪式,回到南充后立即投入本职工作的他抽空接受了记者采访,讲述了他们在非洲进行医疗援助的日子。

  初到非洲 迅速适应当地生活

  2012年9月,7名南充医生加入了中国援非医疗队驻几内亚比绍分队, 踏上了非洲的土地。 和王和生同样来自南充的还有市中心医院的4位同事以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市中医医院的两位医生。 这7位南充医生来自儿科、 内科、妇科、普外科、麻醉科等常见病科室,王和生是整个分队的防疫主管负责人, 除了儿科看病诊疗外, 他还负责传染病防治这项在非洲算是最重要的卫生工作。

  几内亚比绍是位于大西洋东岸的西非国家,是全世界最贫穷的20几个国家之一,气候干燥炎热,传染性疾病泛滥,公共医疗和卫生服务几乎是一片空白。全国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医院是我国为其援建的中几比友谊医院,中国援非医疗队驻几内亚比绍分队一行17位成员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开始了他们的医疗援助工作。

  到了几内亚比绍的几周时间内, 王和生和6位同事就迅速适应了当地恶劣的气候环境和卫生条件, 却很难快速克服与当地居民的语言交流障碍。 几内亚比绍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 王和生和同事们都认真学习过并且已经较为精通葡萄牙语,然而几内亚比绍国内大多数居民是土著人,他们通用克里奥尔语,其中还有不少土著居民使用的是连文字都没有的部落土语。面对这样的困难,7名南充医生除了学习土语以外别无选择。 王和生告诉记者,他算是同事中学得最快的一个,这得益于他的儿科专业。很多妈妈带着小孩子来看儿科, 而她们绝大多数都没有学过葡萄牙语,会克里奥尔语的也很少。为了和这些焦急的母亲顺利交流,王和生更加拼命的学习土语,3个月时间就掌握了大部分克里奥尔语和一些常用部落土语。

  巡回医疗 走遍当地部落村庄

  在几内亚比绍, 王和生和6位同事每天进行普通门诊,每个科都至少要看诊三四十个病人,还得做一些必须进行的手术。除此之外, 他们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为期3天的巡回医疗,深入到各个部落和乡村,为出行不便的土著居民带去医疗药品和卫生服务。

  几内亚比绍的内陆分布着很多沼泽和河流, 医疗队外出进行巡回医疗时很多时候都需要坐船, 而坐船这件看似轻松简单的事情却给王和生留下来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船根本不能算是船, 严格的说那就是独木舟而已。”王和生告诉记者,第一次乘坐独木舟时他非常害怕, 担心这单薄的小船随时会倾覆在湍急的水流中, 特别是看到划舟的当地人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他就更加担心,坐船过河那几分钟仿佛几个小时那样漫长。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和生的担心完全是多余了, 从来没出过任何意外的他回国后还时常怀念起在非洲坐独木舟时的那种惊险却又安全的感觉。

  因为当地医药少疾病多的恶劣卫生环境,当地人很难就医看病,特别是部落里的土著居民,几乎只能等着医疗队去上门巡回医疗。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们对医生非常尊重。王和生告诉记者,几内亚比绍当地居民非常贫穷,看病的诊疗费都没有,更没有买药的钱。中国医疗队为当地居民看病都是免费的,药品也是全部免费发放,连手术都是按病人的轻重缓急安排好后免费做。

  但即便这样的全免费医疗,也还是因为病人太多、条件有限而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在面对非洲最常见又最恶劣的传染性疾病疟疾时,不少病人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撒手西去。对此王和生和同事们既难过又无奈, 还一度产生了很强的心理负担,然而当地人的一种精神消除了他们的负担。王和生告诉记者, 当地人坚信“生命属于自然”, 遇到病痛时有医生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得到救治或者缓解的话,他们会非常感谢医生, 但如果效果不佳最终还是无法挽救生命,他们不会责怪任何人,因为在他们看来生老病死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事遇险 至今心有余悸

  在几内亚比绍, 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就是疟疾, 一种由蚊虫叮咬传播的虫媒传染病,染病后不断发冷发热和出汗,严重时还会夺去人的生命。 由于当地常年气候炎热,一年四季都有蚊虫,加之卫生条件又很差, 当地人几乎所有人都感染过疟疾。对于援非的医生们来说,虽然有着较好的卫生条件和医疗保护, 但防不胜防的蚊虫也让他们对疟疾有了“切身体验”。

  王和生告诉记者, 他们工作的医院相比其他地方来说卫生非常好, 蚊虫也非常少。 但医院里每天都有很多病人来来往往,其中一些就是感染了疟疾的,蚊虫叮咬了他们之后就携带了病菌, 而医生们也不可能在炎热的气候下随时都穿着长衣长裤,这就给了蚊虫可乘之机。王和生笑称,疟疾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几乎每个月都有同事感染上。 在几内亚比绍的两年多时间里, 他和同事们每个人平均每年都要感染至少3次疟疾,每次打针吃药熬一熬也就过去了, 只要不是染上了可怕的脑型疟疾。

  脑型疟疾是一种恶性疟疾, 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 最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王和生告诉记者,脑型疟疾在非洲的致死率高达50%-90%,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几乎没有生还率, 在援非期间他们就亲眼目睹了不止一个当地人感染了脑型疟疾医治无效去世。 感染了脑型疟疾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发烧、头痛、昏迷、迅速死亡……王和生叹息着告诉记者, 虽然他们援非所在的医院卫生条件相比当地其他地方已经很不错了,但比之国内的正规医院还是设备不行、药品不够, 面对重症病人的去世实在是有心无力。

  脑型疟疾作为非洲最可怕的传染病之一, 竟然也跟王和生他们开了一个“玩笑”,让大家提心吊胆了好几天。王和生的同事兼老乡,同样来自南充市中心医院的麻醉科医生李顺鸿,有一天突然患病,表现出的症状和脑型疟疾十分相似。“他当时连续3天高烧到了40度一直无法退烧,而且期间始终处于一种十分嗜睡甚至昏迷的状态。” 谈起那段经历,王和生至今还心有余悸。有的同事认为他这是感染了脑型疟疾,而负责传染病防治的王和生判断那只是重症疟疾,不是致命的脑型疟疾,不能按照脑型疟疾来实施治疗。在李顺鸿高烧昏迷期间,王和生每天只休息3、4小时, 其他时间几乎一直守护在他身边,直到3天后他逐渐恢复意识,慢慢清醒了过来。“我要为我作出的判断负责,更要为同事的生命负责。”王和生告诉记者,李顺鸿不但完全康复了, 现在还留在几内亚比绍,他与另外两名南充医生一起还将在当地继续为病人们服务两年。

  埃博拉来袭 经历生死考验

  2014年2月,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在几内亚第一次爆发, 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已导致80人感染,其中59人死亡。 在美国、 日本等国医疗队撤离时,中国医疗队没有撤离,还成为了当地抗击埃博拉的中坚力量。 王和生他们所在的几内亚比绍紧邻几内亚,几内亚的埃博拉疫情爆发后, 他们随即进入了高度紧张和戒备状态。 他们紧急新建了专门的试验室, 用以检测疑似埃博拉病例, 得益于几内亚比绍政府在与几内亚边境实施的戒严措施,他们检测过几例疑似病例都被排除,几内亚比绍境内没有发生一起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几内亚比绍年平均气温接近30℃,埃博拉爆发那几个月更是那里最热的时候,王和生告诉记者,因为不能确定埃博拉病毒是否能通过空气传播, 那段时间他们除了身上穿着防护服,脸上还戴着厚厚的口罩,有多热可想而知。 特别是在试验室里检测疑似病例的时候, 由于试验室里要隔绝外部空气而密不透风, 医生检测完从里面出来时都变成湿透了的“水人”。

  埃博拉蔓延的同时,王和生远在中国的家人也在为他担心不已, 每天都要通过网络视频和他面对面交流,一天看不到他就简直无法入睡。 王和生告诉记者, 几内亚比绍和中国的时差大概是8个小时,每天当地时间中午12点过也就是北京时间的晚上8点过,他一定要和妻子女儿连上视频进行通话。

  2014年底,已经在非洲呆了两年多的王和生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褒奖, 启程回国。今年3月央视的“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将中国援非抗击埃博拉队伍评为了“最美医生”团队,王和生作为整个队伍的16位代表之一参加了颁奖仪式。回到南充就投入工作的王和生告诉记者,在那两年多时间里他无法陪伴妻子,没有看到女儿从小学升到初中,还错过了很多很多。但非洲人民那期待的目光、淳朴的笑脸让他没有后悔在非洲度过这两年, 那座“最美医生” 的奖杯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次褒奖一项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相关链接

  埃博拉肆虐西非

  埃博拉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生物安全等级4级(艾滋病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的烈性病毒在西非迅速传播开来。2014年6至7月,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先后发现并确认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截止8月8日,几内亚等四国共计报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计病例数达1779例,其中961例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其它国家造成风险,需要做出“非常规”反应。

  2014年底,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和控制,王和生他们所在的几内亚比绍仍旧没有发生一起感染病例。

  (记者 宋源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埃博拉 南充 非洲

上一篇:南充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创新文明交通宣传方式
下一篇:“负卡路里食物”根本不存在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