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南充经济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从宫廷到民间 店垭花灯戏绽放千年
2013-12-30 09:34:26   来源:   

 贾祥昌与徒弟朱丽练戏  12月27日,南部店垭花灯戏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9月,南部县举办国际钓鱼节期间,CCTV-7专门派记者...
74021388284423046.jpg

 贾祥昌与徒弟朱丽练戏

  12月27日,南部店垭花灯戏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9月,南部县举办国际钓鱼节期间,CCTV-7专门派记者对现场表演的店垭花灯戏进行采访。从此,店垭花灯戏走出南部,走向全国。

  花灯戏,这一深藏在南部、剑阁、梓潼、盐亭四县的民间艺术,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12月25日,南部县店垭场通往梓潼县的正街上,记者不经意间找到了店垭花灯戏的表演者。在一家杂货店里,几名围着火炉烤火的女人,正是当地花灯团的演员,她们中年纪最大的已73岁。

  1 花灯戏节目 蕴藏时代气息

  店垭场国兴街19号的户主贾祥昌,是一位71岁的老人,在当地居民心中,他就是店垭花灯戏的象征。

  “几岁时我就学花灯戏,一晃60多年。”记者找到贾祥昌时,老人正在自家的店铺里与女徒弟练戏。贾祥昌脱掉外衣和帽子,一招一式练得有板有眼。

  坐在店门的火炉边,老人叫徒弟找出店垭花灯戏的曲谱。曲谱写在作业本上,说是曲谱,其实全是唱词。“店垭花灯戏的曲牌和曲谱是固定的,唱词因时代变迁而变化。”贾祥昌介绍,店垭花灯戏有11台节目,分别为开幕式、彩龙比舞、彩莲船、车灯、地灯、算命、跑马、抬益官、假和尚、耍猴子、雄狮舞。

  店垭花灯戏11台节目中,要数地灯的表演内容最为丰富。其表演包括耕地、种菜、薅茶、采茶、卖菜、谢茶。

  “主灯为整个节目中的主要道具。”贾祥昌说,该灯比人还高,表演时放在舞台中央,演员们围着灯表演。除了主灯,店垭花灯戏的道具还有排灯、地灯、车灯、钱棍、狮子、高跷、龙。

  采访中,贾祥昌即兴为记者演唱了“采茶灯”:正月采茶茶发芽/采茶姑娘乐开花/改革开放变化大/祖国山河美如画。

  “过去这段唱词的内容不是这样。”贾祥昌说,原来的的唱词为:正月采茶是新年/十二彩灯打秋千/念经只有皇氏女/女装男扮点状元。“如今已进入21世纪,民俗文化要传承,必须注入时代元素。”


 据店垭乡政府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周廷旭介绍,如今的店垭花灯戏通过一代代传承,唱词内容变得越来越喜闻乐见。

    2 店垭花灯戏 走过千年历史

  贾祥昌为店垭花灯戏的第七代传人,他的花灯戏是哥哥贾玉昌生前传授给他的。历史上,店垭花灯戏叫“贾记灯班”。贾祥昌的祖辈们以灯戏为生,常年行走于附近剑阁、梓潼、盐亭,以及本县的部分乡村,成为四县交界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贾记灯班”更名为“荷花花灯”。“因我们贾家的祖辈们出生于店垭乡荷花村,故改此名。”贾祥昌说。

  贾祥昌保存的店垭花灯史载,相传花灯起于唐朝贞观年间。其时唐太宗的母亲患了严重的眼疾,唐太宗许下“红灯”大愿,要为母亲消灾免难,命令李文旭为灯官,主办花灯戏,从而使花灯戏成了祈福迎祥的宫廷艺术。

  那么,唐朝宫廷里的这门艺术又是如何流向川北,流向四县交界的南部店垭的呢?

  店垭人相传,武则天称帝后,花灯戏传入广元境内。“安史之乱”后,随唐玄宗流入四川地区,在川北地区流传后称“剑门花灯”。上个世纪初,剑门花灯戏由剑阁县演圣镇梁家沟传入南部店垭荷花村(当年该村由剑阁县黑土乡管辖),当地村民贾太章成为花灯戏的第一代接受者。

  从店垭花灯戏身上,人们不难发现川北灯戏的影子。据《南充市情》载,川北灯戏源于傩戏,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与店垭花灯戏一样,川北灯戏有灯、有戏、有歌舞,而提灯、舞灯、跳灯等表演形式,以及龙灯、牛灯等道具,无一不与店垭花灯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贾祥昌分析认为,店垭花灯戏当属川北灯戏大家庭中的一员,只不过店垭花灯戏的内容更为庞杂,它身上展现的是融为一体的川北民间综合文化艺术。

  3 传承女弟子 店垭花灯戏想走远

  1980年,店垭花灯戏迎来有史以来的辉煌:当年夏天,“荷花花灯”在店垭中学公演。

  “当时的观众达数千人。”场上居民、75岁的刘玉明老人回忆,演出当天,由于场地受限,不少没能入场的村民为了看戏,跑到学校对面的山梁上,“那个山梁站满了人,人山人海十分壮观。”刘玉明说。

  次年,改名后的“店垭花灯戏”参加南充地区灯戏调演,一举拿到好几个奖项。


“一般情况下单位包场,1600元至2000元不等,而村民们包场,1200元至1400元不等。”贾祥昌的女弟子朱丽说。今年34岁的朱丽系店垭场上人,阆中师范学校音乐专业毕业后曾从事过幼儿教育,后来受店垭花灯戏影响,加上她的舞蹈基本功,成为店垭花灯剧团一名骨干演员。由于对店垭花灯戏的领悟力极强,加上热爱这门艺术,被贾祥昌相中为传承人。

  “我已七十多岁,还跳得动几年,小朱喜欢店垭花灯戏,有志向,我把技艺传给她我放心!”贾祥昌说,将店垭花灯戏传承给女弟子,虽然外界或许有说法,但他坚持自己的决定。

  分析店垭花灯戏为何能走到今天,朱丽认为,一是有市场,当地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喜欢花灯戏;二是有固定的演出团队,眼下重新“洗牌”后的店垭花灯剧团,有30多名演员,他们平时种庄稼,有演出任务时,招之即来并按照各自扮演的角色登场即演;三是上级党委政府重视,这些年来,店垭花灯戏分别在南部县各类大型活动中露脸,上央视后更是名气大增。

  4 百年村史 记载红岭村历史文化

如果说,店垭花灯戏作为川北灯戏的一支,能在现代流行艺术的大浪中坚守一隅,从而成为店垭民间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那么,该乡一名叫何代英的村民,当属该园中的另一朵奇葩。

  2012年初,由何代英著的《红岭村百年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天记者在店垭乡采访时,没能见到何代英本人,却见到有关知情者,店垭中学退休的原校长鲁文孝。

  一个小小的山村,有必要写部史么?记者翻阅这本书,确实没有看到什么惊天动地的记载,也没有多少能吸引外界眼球的内容。但通过一名当地人的视野,来审视并记录家乡的历史,在现实生活中却很罕见。

  远离县城的店垭,1935年发生一件大事,徐向前率领的红军队伍驻扎这里,当地成立了苏维埃。红军撤退后,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倒算,许多地下党员和赤卫队员被杀。《红岭村百年史》对此有一些记载:远在苏维埃时期,村上就出现过何万怀、何映钦、何天明、何天才、邓尚贤、何天银等先烈。

  而抗战时期,红岭村的邓尚泽、何代珍等人还参加了远征军。(李波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宫廷 民间 花灯戏

上一篇:牙医起歪念 猥亵13岁少女
下一篇:影星谢树林 谢绝“北漂” 淡泊居南充

分享到: 收藏
栏目专题推荐
时政要闻
南充新闻
热点聚焦